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在北京閉幕,萬眾矚目的“十三五”規劃是這次會議討論的核心議題,本次會議勾畫出了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而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無疑是關注“十三五”規劃中的金融重點。
互聯網金融引起國家層面的重視和支持并不是無跡可尋。早在今年年初,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互聯網+”,在后來歷次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大加贊賞并鼓勵支持利用“互聯網+金融“模式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宏偉藍圖。9月底,國務院又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對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推動實施“互聯網+”行動進行具體部署,眾籌、郵幣卡、網絡借貸等作為支撐平臺被確定為重點發展對象。所以,即將出臺的金融“十三五”規劃,互聯網金融或將是重頭戲。
“十三五”期間,互聯網和金融將呈現出深度融合態勢,隨著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的頂層設計逐步完善,相關監管細則陸續出臺,金融“十三五”規劃或將對互聯網金融走向的規范化、法制化,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良性競合關系、服務質量和效率、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和擴大就業、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方面都會有所涉及,對文化企業的大力扶植,將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結合。
互聯網金融帶來的跨界沖擊,還將淡化金融業與互聯網企業的專業邊界,使金融業進入門檻顯著降低,金融服務更加便捷,金融工具更加豐富,消費者的金融選擇權擴大。這些都將不斷提升整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使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變得十分樂觀,并且得到國家政策層面的有利支持。
中國與世界的相互影響日益明顯
與20世紀相比,中國面臨的環境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首先,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被動依賴轉向主動影響世界。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過去了,中國經濟總量規模不斷擴大,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而且地位不斷攀升。這種情況下,中國與世界的相互影響日益明顯,從過去主要依賴世界轉向與世界之間的雙向互動,特別是中國元素越來越多。無論是產品、服務,還是文化、理念,中國對世界影響越來越大,促進全球經濟穩定和復蘇、維護國際和平和發展、解決人類貧困與疾病、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等方面,世界是離不開中國的。中國的一舉一動都被世界所關注,中國經濟政策調整、中國經濟走勢影響世界,逐步形成了中國元素的蝴蝶效應。
其次,當下中國經濟正處于下行階段,經濟發展從注重數量轉向到更加重視質量。2011-期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8%,經濟總量達到10.4 萬億美元,成為僅落后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既受經濟周期規律的影響,又受經濟結構調整的制約,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將會是一位數的中高速增長,與國內外的社會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國內還存在一系列問題,經濟發展情況與人們預期有差距。
再次,外部環境呈現復雜多變的態勢,短期內市場需求難以有明顯的改善。國際金融危機過去了7年,世界經濟增長勢頭并不如人們預期那樣,美國經濟保持低速增長,歐洲經濟卻是跌宕起伏,沒有實質性消除主權債務危機的負面效應。總體來看,國際市場需求繼續低迷,發展態勢反復多變。
經濟發展方式關系到中國百年夢想
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中國全面融入全球經濟,各級政府、企業和自然人邊干邊學,特別是學習、遵守、領會國際規則,并逐步成為世界重要的經濟體。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對區域經濟和全球經濟復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兩次危機雖然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式還是總體上適應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中國經濟不僅沒有落后,反而是彎道超車,超越了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包括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總體來看,中國適應全球化,長期跟著世界潮流謀求發展。
中國實施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能否繼續以現有的模式發展呢?實踐證明,這樣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中國政府早就意識到,這樣大的經濟體難以采用原有模式發展,中國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人口眾多的中國對世界需求規模巨大,極易引起世界市場動蕩。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購買大宗產品,世界大宗產品價格急劇攀升,例如鐵礦石、大豆、石油等。
當前,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模式抉擇。根據經濟學原理,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三種需求,即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凈出口需求。長期以來,中國的發展模式主要是依靠要素的大量投入,即主要依賴投資來拉動經濟發展。最為明顯的案例,就是兩次金融危機爆發時,中國政府就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短期內促進經濟增長。這種發展模式就將中國變成世界工廠,以至于中國生產過多的產品,這些產品沒有競爭力,也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到目前為止,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競爭力并不理想。
第二種模式主要依靠消費需求,這是中國政府期望的。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歷史上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超過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還有待于觀察。主要原因是,中國統計制度還不完善,原有的服務消費統計長期沒有列入,現在是由暗轉明。理論上,中國潛在的消費需求是巨大的。中國成為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國內中產階層預計至少有3億人,這樣的需求是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甚至超過整個歐洲。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的統計數據,中國因私出境人數持續逐年增加的,達到 1.1億人次,考慮住宿、購物、餐飲、游覽等費用,這種消費規模至少是千億美元以上。但是,我們并沒有充分發揮消費需求對經濟社會的積極作用。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國內消費品質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特別是以食品、藥品為典型,導致越來越多的中產階層國民走出國門,進行境外消費,以及越來越多的海外代購。這次會議明確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有利于發揮國內消費需求作用。
第三種模式就是主要依賴凈出口,這要求中國產品具有加強的競爭力。也就是說,這種發展模式主要是對外貿易取向。對于這種發展模式,小經濟體相對容易,例如,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容易實現。對于大的經濟體,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新的時期,中國需要轉變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理念,轉向國民生產總值 (GNP)的理念。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也將像發達國家一樣,順應產業國際轉移的規律,涌現出更多的中國跨國公司,逐步提升國際分工地位,掌控研發、設計、專利、品牌、銷售等。
不僅如此,轉變發展方式任重道遠。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能否堅持,特別是不受外部影響。面臨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沖擊,中國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方式,這是順應形勢需要的。但是,沖擊過后經濟發展方式沒有回到正常軌道上來,重蹈覆轍,效率低下,這是致命的。所以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到我們百年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