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是國立藝術院。1928年,時任大學院院長的蔡元培先生擇址杭州西子湖畔,創立了第一所綜合性的國立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設國畫、西畫、雕塑、圖案四個系及預科和研究部,開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實踐,揭開了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篇章。
在中國美術學院八十年的發展歷史中,數遷其址,幾易其名,歷經風雨。從國立藝術院、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浙江美術學院到如今的中國美術學院,從杭州到江西、湖南、云南、重慶的漫漫西遷之路,從孤山鐘聲的悠遠、南山湖畔的綿長、到象山之麓的宏闊,其間歲月流轉,人事更迭,而精神不滅,薪火傳承。
在中國美術學院八十年的發展歷史中,始終交疊著兩條明晰的學術脈絡,一條是以首任校長林風眠為代表的“兼容并蓄”的思想,一條是以潘天壽為代表的“傳統出新”的思想,他們以學術為公器,互相砥礪,并行不悖,營造了有利于藝術銳意出新、人文健康發展的寬松環境,成為這所學校最為重要的傳統和特征,創造了中國藝術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八十年來,中國美術學院聚集和培養了二十世紀中國乃至國際有影響的眾多杰出藝術人才,林風眠、潘天壽、黃賓虹、劉開渠、吳大羽、顏文?、倪貽德、李苦禪、李可染、艾青、陳之佛、龐薰?、雷圭元、蕭傳玖、關良、黃君碧、常書鴻、董希文、王式廓、王朝聞、李霖燦、鄧白、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羅工柳……一代代的藝術家們猶如熠熠群星,照亮了中國現代美術史的天空,他們嘔心泣血,篳路藍縷,努力奮斗,為中國的藝術教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峰。
作為國內學科最完備、規模最齊整的第一所國立高等美術院校,中國美術學院歷經初創期的艱辛、成熟期的豐碩和拓展期的躍進,始終站在時代藝術的前沿,飽含振興民族藝術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充滿與世界藝術積極對話的理性精神,對中國當代視覺文化藝術的創新和拓展形成重要的影響。
如今的中國美術學院校園更新,理念傳承,院系重組,學科拓展,實現了學校歷史上的跨越式發展。中國美術學院辦學條件得到了前所未遇的改善,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區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現代演繹,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區則孕生了藝術家園的望境塑造,獨具匠心的校園成為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校園占地1000余畝,建筑面積近30萬平方米,地跨杭、滬兩市,擁有南山、象山、張江三大校區。現有在校學生8000余人,教職工近千人。
中國美術學院形成了“三層三部十學院”的辦學格局,構成了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三個層次,專業基礎教學部、公共課教學部、實驗教學管理部三個教學部,造型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建筑藝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上海設計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藝術設計職業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等十個學院的總體布局。提出了獨具特色的“一人雙環六學科”的學科構架,形成了以美術史論為心臟、以中國畫和書法為頭腦、以油畫和版畫為左膀右臂、以雕塑和新媒體為邁動的雙腿、以綜合藝術為聯通四肢的軀干的工作室人形結構,將造型藝術創作的多元追求孕育而成共生互動的生命整體。同時,又以這一人形結構為內核,以設計藝術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建筑學、藝術學為外環的雙環結構,強調高點學科和人文關懷對于六個學科的核心的引領作用。2007年,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學科再次被列為全國重點學科,藝術學一級學科獲準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中國美術學院倡導多元互動、和而不同的學術思想,營造“品學通、藝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養環境,培養具有基礎理論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德藝雙馨優秀人才,擔負起引領中國現代美術發展方向的責任,遵循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