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真正為人師表。用崇高的敬業精神、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中小學教師師德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 要:中小學教師的職業道德問題因為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出現的日益嚴重的失范現象成為社會各界和學者研究的熱點。就國內對有關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在對教師職業道德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容、出現的問題與原因、加強建設的思路等作了初步歸納、描述,指出了現有研究的不足,為進一步深化這一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 教師職業道德; 綜述
民族復興、國家強盛,教育是根本、是基礎,教育代表的是社會的良心、民族的希望。而國民教育的實質性進步或層次提升,從根本上說是依賴于教師,是教師在塑造人的靈魂、民族的靈魂,是教師在傳承、培植社會的文明,是教師在推動國民素質的改造提升,是教師為創新創造、技術革命造就人才。教師要擔當重任,必須要學高身正、敬業樂道,教師的整體素質,尤其是職業道德品質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小學教師既承擔著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責任,又承載著每一個家庭的希望,關注和提高其職業道德水平,有利于中小學生在良好教學氛圍下健康成長,有利于我國基礎教育工作的順利展開,有利于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因此,中小學教師的職業道德問題備受社會和學界的關注,研究的成果豐碩,本文對既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以期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狀況、存在的不足有較為系統的把握,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一、關于教師職業道德內涵的研究
( 一) 職業道德的內涵
職業道德并不是歷來便存在的,它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形成和發展演變而來的,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歷史。各行各業都有其道德,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道德。在古代文獻中,其實很早就有關于職業道德的記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職業道德; “若有疾厄來求救等,不得問貧窮富貴,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是孫思邈對醫者該有的道德心態的具體描述。在現代,教師和醫生的職業道德演變成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據此,很多專家學者給出了職業道德的定義。
李春秋、王引蘭認為,職業道德就是從業者在其職業活動中務必要遵循的,并且具有本職業特征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的總和。它是基于職業分工,和實踐職業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因為有著相同的勞動方式,相同的職業培訓,所以從事某種特定職業的人們,往往有著共同的習慣、愛好、心理和職業興趣,形成一些特殊的關系,產生特殊的行為模式和道德要求。
在傅維利看來,職業道德是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系統,用來在工作中協調個人、群體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它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角色道德,基于權利、責任和利益,同人們的職業角色、職業行為和職業活動緊密聯系。職業道德具有它自身職業的特點和特征,要求擔任某種社會角色的個人和群體自覺遵守。
葉澤來在其研究中認為,職業道德是從職業生產活動中引申出來的,是從事一定社會職業的人員,在其職業活動中調節社會的利益和自我的利益時應該遵循的有自身職業特點的特殊道德規范,以及與規范相應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質的總和。
由于對職業道德的闡述側重點不同,學者們對其定義不盡相同,但其實本質上是一致的,即: 職業道德就是在社會上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員,在職業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具有本職業特征的道德規范要求,并且用它來調節自己的職業行為。在蓬勃發展的今天,各行各業都應該遵守的職業道德表現為: 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 二) 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
申繼亮認為,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區別于其它的一般道德,它是一般的社會道德在教師這個職業中的特殊表現,是從事教育事業的人們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及必備品德的總和。它是教師行業的專業道德要求,是調整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和教師之間以及教師和學校領導、家長、社會其他方面關系的行為準則。
楊燕鈞從倫理的角度出發,認為教師職業道德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是由教師勞動的復雜性、示范性、創新性等特性決定的,是一般社會的道德在教師職業生活當中的具體體現。在教師特殊的職業勞動中形成了一些社會關系,教師職業道德以它特殊的方式調節這些關系,對全部教育教學活動和整個社會起著能動的積極的作用。
張磊則認為,教師職業道德僅僅是職業道德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在教師教育勞動過程當中生成,是用來調節教師與他人、集體、社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時必須遵守的基本的道德規范和準則,以及在此基礎上所體現出來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質。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們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定義本質也是相同的,即都把教師職業道德概括為教師在其職業勞動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及行為準則。從社會層面上來說,教師職業道德是指不管教師在社會上是作為一般人還是專業人,都必須遵守一定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從個人道德層面來說,教師職業道德是指每個教師在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以及履行其職責過程當中在思想和行為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個人品格和修養。它規定了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當用怎樣的思想態度去教育學生,用怎樣的行為去待人接物,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盡職盡責。教師職業道德作為一個概念,它有其基本外延,即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當中敘述的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當然,這不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全部內涵,還應包括教師的職業理想與追求、職業良心、教師義務等等。
二、關于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內容的研究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容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主要體現在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當中。黨和政府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教師隊伍當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對其進行修訂,部分學者也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本身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 一) 從縱向角度來比較研究
杜中蘭、李天鳳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頒布的所有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進行了敘述和說明,并且將四個規范進行比較,指出新規范具有六個特點,即符合時代要求,與時俱進; 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精神要求; 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倡導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注重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自身職業修養; 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理念,開拓了知識視野六個鮮明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們應該采用多種形式、措施,堅持密切配合、雙管齊下、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原則學習來踐行師德規范。
胡珠楠通過回顧 2000 年以來我國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修訂,發現其有六個趨勢: 由理想趨向現實; 由他律趨向自律; 由統一趨向分層;由隨意趨向科學; 由難行趨向可行; 由廣泛趨向專一。指出這些趨向將通過把規范從內容、名稱、對象等方面進行變革來推動其步入新臺階。
( 二) 將視角放在對新規范的全新解釋
嚴冬通過對當今師德發展現狀的分析,說明了產生師德問題的原因,進而論述新版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即 “愛”和 “責任”必須貫穿于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核心,并且頒布新規范有其必要性,因為它繼承了我國優秀的師德傳統,反映了社會對教師道德品質和行為的要求。
劉嵐、李磊、朱娥聚焦于新的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的 “關愛”,用全新理念進行了解讀,根據關愛程度將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分為愛護、尊重、促進成長三個層次,指出關愛的理論基礎,即符合新型學生觀、師生觀,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并提出關愛的行動策略,即增強學生關愛生命的意識; 提高學生關愛生命的能力; 對學生尊重、接納、理解、鼓勵、欣賞、贊美。
( 三) 側重對規范的反思
崔素芹認為由于受儒家精英文化中道德價值觀的影響,新規范本身存在困境,在此基礎上,她進行了反思和建議: 首先,作為指導教師道德行為的規范,應考慮教師個人的道德水平差異,在此基礎上對教師職業道德劃分不同的層次; 其次,對教師的某些要求應當體現時代性,要與時俱進,加強法律制度的保障; 最后,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使教師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同。
三、關于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研究
任何一種道德只要存在,對道德的相應評價就會應運而生。在我國,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評價普遍以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 以下簡稱規范)為標桿,教師的師德水平依靠規范來體現。實踐表明,規范在發揮對師德的評價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建立全面科學的師德評價體系迫在眉睫。
寧靜在解釋了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含義、說明了評價的標準之后,重點闡述了當代教師職業道德評價中出現的問題。第一,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標準已經滯后,不適應目前素質教育的發展。第二,從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角度來說,教師職業道德的動機與效果不一致,學校的管理注重對師德動機的評價,導致教師為學生成才的出發點是好的,卻由于采用的教學手段不當,反而帶來了不好的效果。第三,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價值取向偏頗,重視獎懲性,忽略發展性評價。最后,整個師德評價體系不完善,不利于教師職業道德建設。
馬琰琰、徐媛媛分析了當前師德存在的問題,指出了科學的師德評價應具備的特征,重點闡述了如何構建科學評價機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教師職業道德評價體系,在本土化研究的同時,吸收國外優秀教育理念,并且隨著時代發展改革不斷進行調整。其次,做好思想宣傳,讓評價工作得到理解支持,這樣才能發揮評價的功效。然后建立專門的由學校*負責統一安排的評價機構,防止評價工作流于形式。第四,利用觀察、談話、教師互評等多種手段進行評價,重點關注信息反饋,將反饋結果變為教師具體的行為。
王菊在對現階段教師職業道德考核機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構建師德評價體系提出了設想。首先,要制定具體可行的量化評價內容,可將內容設置為政治堅定。精心施教、潛心治學、用心育人、熱愛集體,最好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評價指標側重點要有所不同。其次,確定參與師德評價的主體,用較科學的評價理論,以學生 60%、領導30% 、同事 10% 的比例進行公正評價。最后,通過樹立典型,在校園內營造寬松健康的評價氛圍,讓廣大師生自然而然受到感染并認同。
四、關于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失范及原因的研究
( 一)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失范現象
阿拉坦巴根認為現代中小學教師道德缺失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座位排列有償收費,一些教師利用班級管理職務之便,謀取不道德的利益; 二是教學有所保留,正常授課時故意蜻蜓點水,重點知識留在課外辦輔導班; 三是在節假日被動或者主動向學生家長收禮; 四是為了自身工作效績重點關注尖子生,忽視大多數學生; 五是教育教學過程缺少生命意義,教師不能滿足學生情感上的需要,甚至采用挖苦諷刺踐踏學生的人格。
鄭鳳、余建輝在結合對福建省中小學教師師德調研的基礎上,肯定了大多數教師能自覺遵守教師職業道德,但有些教師身上仍然存在問題。第一,少數教師敬業精神不足,僅僅把教師作為謀生的手段,職業信念開始動搖; 第二,部分教師缺乏育人意識,且專業素質不夠硬,教學能力不足; 第三,一些教師存在上課打電話、體罰學生、有償家教等行為失范現象,教師為人師表的形象弱化; 第四,個別教師之間勾心斗角,合作意識不強; 第五,多數教師教育觀念守舊、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造性。
楊金國、薛艷格通過問卷調查得出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失范的幾個突出表現。首先,熱愛學生方面存在不尊重學生人格、不能平等對待學生等現象; 其次,在尊重家長方面存在不能及時和家長溝通的現象。在依法執教方面存在體罰、侵犯學生隱私等違法現象; 最后,在廉潔從教方面存在收禮、有償座位排名等價值觀扭曲的現象。
( 二)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失范原因
楊浩通過指出當前教師職業道德失范的一些現象分析其原因。一是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中的問題。在制度規范上,一方面,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過于理想化、口號化,脫離現實,在實踐中缺乏可操控性,同時也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效能,缺少具體的指導性,顯得空洞、教條; 另一方面,對教師職業的針對性不強,缺乏教師職業的特點,職業特征不明顯,多半以國家層面上的制度規范為主,一些地方和學校沒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照搬文件,缺乏層次性和創新性。在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實行中,存在師德規范意識薄弱,師德教育重視不夠,實際執行中充斥 “人治”思想和 “有法不依”現象,師德制度建設缺乏倫理精神,師德建設中缺少教師專業組織的參與四個問題。二是教師自我修養方面的問題。部分教師缺乏敬業精神,不正確看待和處理教師之間的合作關系,利用職位謀取私利,不尊重學生,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甚至有違法犯罪行為。
龐解文在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機制研究》中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迅速擴大,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也有明顯提升,但是我國中小學教師自身的道德還存在許多問題,其主觀因素也是造成教師職業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第一,中小學教師責任意識不強,不安于做教師。個別教師不滿于自身崗位待遇,不能正常履行自己的職責; 第二,教師自身的教學素質不過硬,固守傳統的教學方法。出于各種原因,教師自身的教學素質很低,有些教師一味地固守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思進取; 第三,個別教師存在著打罵學生,體罰學生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