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以工匠精神為主題演講稿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四組的劉智勝,是滄州站的一名管理干部。能夠參加本次黨員培訓班并作為黨員代表,與大家交流心得體會,我感到非常榮幸。三天的培訓學習是緊張和充實的,是高效和快樂的。在這三天里我們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才干、增進了友誼,凈化了思想、錘煉了黨性、堅定了信念,我感到受益匪淺,也必將受益終生。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題目是:用"工匠"精神,踐行黨員先進性。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張書記在給我們講黨性修養的時候,先從人性講起,到修齊治平的儒家倫理和政治思想體系,再到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教育,語重心長、推心置腹。我感覺這就是給我講的,我捫心自問自己與黨章第3條的8項義務之間的差距,我捫心自問作為干部我有沒有達到黨章第34條要求我們的6個標準。我也一直把書記所提到得"黨員存在的6大問題"以及那些懶惰的、工作方法簡單的、不注重理論學習、黨性觀念淡化等的反面典型和自己對號入座,查看自己有沒有在黨不言黨、不愛黨、不護黨、不為黨,有沒有給黨抹黑的言行。通過學習,我汗顏自己在理論學習上的不夠,在職工群眾中的帶頭作用不強和在嚴格要求自己上的懈怠;通過學習,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與一名合格黨員之間的差距,也找到了自己今后的整改方向;通過學習,我更深感到自己在抓安全上的精神不專、在專業管理上缺乏"工匠"精神。我問了一下百度,度娘說:所謂的"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強調的是精雕細琢、細節刻畫、崇尚完美極致,這樣的執著追求和孜孜不倦正是我所欠缺的。
姜段長給我們分析了新常態的形成、分析了我們鐵路在現代物流業的地位已經不是岌岌可危而是江河日下。我感覺這就是給我講的,回首8年前,我曾經和白書記討論過"鐵路運輸的需求側管理",那時候我們仍是鐵老大,可是一覺醒來,到了現在,我們已經不得不進行"供給側改革"了,一個賣方市場到一個買方市場轉變如此之快和悄無聲息。我們從運輸版圖上的半壁江山50%到現在的不足20%,落后于公路、水路運輸已經成為現實。姜段長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要是整個運輸市場都沒活干我們不說什么,關鍵是貨有的是就是不上鐵路來走,這我們必須進行反省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我想我們共產黨人面對困難歷來都是最清醒的、最快樂觀的,是站在最前面的,是我們這次學習回去后,要向干部職工宣傳和貫徹的重要內容。然而,這一切振興鐵路運輸事業措施的基礎是安全,沒有安全作為保障,我們今天的所談所想就是空中樓閣。
對于我們車務部門來講安全更是永恒的主題,更需要嚴謹科學的工匠精神。如果我們沒有旺盛的斗志和必勝的信心,再小的石頭都會跌跤;如果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即使處于劣勢和下風,也必會在競爭和角逐中扭轉局勢取得勝利。
張主席給我們講了四個故事,我感覺這還是給我講的,我曾傾聽過家里的老人講過怎么進行支前的故事,講了戰斗的艱苦,我爺爺說有時候仗打完了冰面上都是紅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我對此深信不疑,感觸很深,尤其在昨天下午參觀馬本齋紀念館,我越發感到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人心的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衰的根本因素。共產黨人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是多么的偉大。"建國偉業"中多少共產黨人英勇就義或身陷囹圄,卻始終一身膽氣。那個時候一群衣衫襤褸的學子在指點江山,討論國家民族的未來,那是一種什么精神和境界。然而,正是他們的"工匠"精神和勇于獻身才締造了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三天的學習,我沒有學夠。我對"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對黨員在歷史變革中的使命感更強。我們共產黨員要做生產一線的業務尖子,鐵路事業發展的堅強基石,我們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們共產黨人要在要以"工匠"精神展示作為。
我們要把這次的學習成果轉化為自己的本領,帶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去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為推動我們滄州車務段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做出我們每一個黨員應有的貢獻,用"工匠"精神來踐行共產黨員的先進性。謝謝大家!
篇二:以工匠精神為主題演講稿
各位尊敬的領導,同事們:
大家好,很榮幸能夠站在這里為大家帶來關于工匠精神的演講!在這里我來談談我的三點認識。
第一、什么是工匠精神?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
說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樣的?”有著非常翔實的介紹。其中,被廣泛引用的是好萊塢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畢業典禮演講中提到的一個例子。她和丈夫去東京一家著名壽司店吃壽司,發現壽司好吃到讓她這個素食主義者都欲罷不能,但發現店里只有6個座位。她一開始很好奇為什么不擴張,后來朋友向她解釋:東京所有最棒的飯店都這么小,而且只做一樣料理,因為他們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關鍵不在于數量,而在于對事物追求至善至美過程中的愉悅。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不難提煉出工匠精神的內涵。它指的是一種精工制作的意識,一個產品的每個環節、每道工序、每個細節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專注、精確、極致、追求卓越。套用財經學者吳曉波的話來講,工匠精神就是:做電飯煲的,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黏鍋;做吹風機的,能讓頭發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松省力;做保溫杯的,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做馬桶蓋的,能讓所有的屁股都潔凈似玉,如沐春風……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濫造。當然,制造業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過,相較于粗制濫造賺快錢,堅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難、也是唯一正確的路。你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僅是一項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
第二、為何呼喚工匠精神?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令人矚目的制造大國之一。國外曾流傳這樣的趣談:一位母親問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創造了萬物,他一定住在中國。因為所有東西都是‘中國制造’!币环矫,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具有極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國制造在全球消費者的印象卻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國人本身也更喜歡外國貨。
據日本觀光廳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過去的一年,中國游客在日本消費總金額為14174億日元,即822億人民幣。世界各地區游客在日本消費的總金額前五名中,中國大陸游客消費總額比臺灣、韓國、香港、美國游客在日消費的總額還多1518億日元(88億人民幣)。
但去年,中國的實體消費市場卻很低迷。有報道指出,國人到日本爆買的產品其實是中國產的,如馬桶,卻絲毫未澆滅國人到日本掃貨的熱情。這映襯出某種尷尬:因為工匠精神的匱乏與廉價低質的刻板印象,中國制造業正在不斷喪失本國的消費群體。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龐大中產階層的出現,中國人的消費結構、消費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30年前,大家都圖個廉價實用,只要能夠滿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物不美價廉”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價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們更在乎的是產品的附加值:創意、技術含金量、人文關懷、參與感。
只可惜,中國的制造業結構不均衡,以工匠精神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業嚴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錢,卻買不到中意的產品,由此中高端消費市場長期為歐美、日韓等國壟斷。
雪上加霜的是,隨著生產成本的增加,屬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中國制造業,它引以為傲的人力與成本優勢正在喪失,與此同時,美國等發達國家提出了“再工業化”“本土回歸”“重振制造業”的戰略思路。競爭加劇、外需萎縮、內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國制造業的全球市場也在不斷萎縮,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嚴峻的生死挑戰。
第三、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顯然,工匠精神是轉型的必備條件。工匠精神不單代表著一種新的生產理念,它也是中國制造業的轉型方向。從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復產能,加強技術創新,其最終目的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升中國制造業的整體水平與形象。只是,轉型并不是喊喊口號就能夠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該如何付諸實踐?我們該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個兢兢業業的工人,你技術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產品都耗費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業、你的領導只用“合格與否”而不是“完美與否”來評判產品質量。因此,你的績效是廠里最差的、你不被領導待見、你拿著最低的薪水,廠里的效益一差,你還可能第一個被下崗。此時,你還會恪守工匠精神嗎?
前文提到,工匠精神既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其實,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關乎著一個國家的工業文明。我們的國家、社會是怎么看待工業生產的?我們對于工業生產恪守怎么樣的標準、心懷怎么樣的期待?一個國家工匠精神的匱乏背后,其實是工業文明的匱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業文化以及一整套相關的體制機制,乃至社會心理、共識和氛圍。
應該看到,德國、日本的制造業也曾經歷過粗制濫造的階段,但德國通過“法律、標準、質量認證”三位一體的質量管理體系,促進了德國制造質量蛻變;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實施“質量救國”戰略,促使日本制造打開了歐美和全球市場。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們既需要“大國工匠”等榜樣的激勵,但更離不開政府的高效作為:完善崇尚實業、崇尚工匠精神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并花大力氣營造現代制造文明的價值觀和時代精神。
讓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體面、有尊嚴,讓有工匠精神的企業擁有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讓工匠精神成為一種社會共識與社會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會生根發芽。
篇三:以工匠精神為主題演講稿
工匠,一種信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什么是工匠精神?核心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或者說一種情懷,是把一件工作、一項事情、一門手藝當作一種信仰,一絲不茍把它做到極致,做到別人無可替代。30年間,何世良從一位初中畢業生成長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嶺南民間雕刻工藝大師,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奉獻了不少大型作品,體現的不正是我們當下念茲在茲的工匠精神么?
走進沙灣何世良工作室,記者目光立馬被一幅磚雕作品所吸引。作品呈現了香蕉、荔枝、龍眼、洋桃等嶺南佳果,構圖疏密有致,密處葉果層疊,疏處大量留白,頗富中國畫意蘊。最誘人處當屬細節,香蕉的飽滿、荔枝的粗糙、小鳥的顧盼,甚至蕉葉上的蟲眼都栩栩如生,在青磚上表現如此精妙細節需要何等功力。感嘆之余,不禁好奇,是什么讓他對磚雕藝術如此癡迷。
何世良說,生于斯長于斯,自己從小就“流竄”在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中,放眼所見皆是在少年眼中充滿神秘感的磚雕、木雕、灰雕,長期浸淫在嶺南建筑藝術中,讓他從小涵養了一種古典情懷、雕刻情結。從16歲初中畢業到今天,從木雕到磚雕,從家具到大型磚雕作品,從個人到團隊協作,從默默無聞到行業翹楚,他一直在堅持,未離開過半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好之”“樂之”,方能不改初衷,一以貫之。那些杰出工匠一輩子,甚至一個家族幾代人都做一件事??如清代負責宮殿、皇陵修繕的“樣式雷”家族,在200多年的時間里,傳承8代,為大清帝國營造了數不清的經典建筑??正是有這著這樣一種信仰,一種耕耘不輟的愚公精神。
創新,一種品格“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是工匠精神”,何世良說,“如果師傅教會我雕荷花,我一輩子只會雕荷花,雕一朵牡丹都不行,那有什么用呢?一輩子都不能超越師傅,機械式傳承意義不大。師傅教你的是技法,你用技法去創新,這才是徒弟的使命。”
何世良這種觀念深深融進他的磚雕創新實踐中,譬如磚雕工具改良創新,采用電動工具雕刻,速度提高一倍,提升了效率;譬如技法創新,在長50米、高9米的大型磚雕作品《百福暉春壁》中,因此壁雕幅面積甚大,為增強立體感和克服平板之弊,他把雕刻深度大大增加,千方百計讓雕刻物“凸”出來,成為磚雕技術上的一大突破。由于青磚質地松脆,容易崩折,故一般磚雕鏤空較淺,此壁鏤空度極大,深厚而面廣,景物內部結構通空如蟻穴,把鏤空技術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舊、因陋就簡,不是不能超越前輩,否則技藝就不會進步。當傳統工藝遇上新工藝、新技術,傳承與創新有機融合便成為一種必然,這或許可以稱為新工匠精神吧?在“中國制造2025”中,創新是勾勒藍圖的一條主線。其戰略任務和重點,第一項就要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這表明,創新是提升中國制造的基礎,沒有創新帶來的活力和動力,中國制造只能原地踏步。
傳承,一份責任
傳統工匠講究師徒之間口授心傳,隨著老一輩工匠離去,后輩一旦跟不上,這門手藝就有失傳的危險。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嶺南磚雕作為嶺南建筑文化的一朵奇葩,不僅面臨著制作材料的枯竭,還有人才斷層之虞,能夠掌握在磚上進行雕刻技藝的人已經很少了。如再不重視,和許多老手藝一樣,磚雕這種嶺南所獨有的民間藝術面臨著消亡的危險。為了讓傳統工藝薪火相傳,不讓磚雕后繼無人,何世良成立磚雕工作組。由于磚雕市場日益萎縮,愿意學藝傳承者并不多,很少人能堅持下去。
不但磚雕,包括嶺南風格特色建筑,也因受到現代建筑沖擊,人才不足而日漸式微。何世良舉了一個例子,某單位需要設計一個傳統嶺南戲臺,但許多設計院都無法勝任此項任務,這個側面足以窺見嶺南風格特色建筑的尷尬現狀。
讓“工匠精神”滲透進各個行業中,培養出更多的大國工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觀念的更新,更需要國家戰略、國家意志,如提升職業教育地位、重視技能型人才培養、提高工匠福利待遇、重點扶持某些行業,使工匠安心在自己的領域里追求極致、精益求精,并將技術與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工匠精神有多重要?舉個例子說明。坐過廣州地鐵的人都聽過“車門即將關閉,謹防夾傷”這句提醒,可誰又知道,廣州地鐵二號線首次引進國外屏蔽門時,單維修一扇屏蔽門就得花8萬元。9年后,經過廣州工匠努力,維修價格已降至不足1萬元。xxx年起,廣州地鐵工程師成功促使屏蔽門國產化。
一個優秀工匠可以帶動一群人,一群工匠可以帶動一個明星企業,一群明星企業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工匠精神重要性可見一斑。“十三五”期間,廣州將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將由的54。2%提升到2020年的70%。從這個戰略高度,廣州不僅需要討論工匠精神,對工匠精神的再度詮釋,還要進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新實踐,為廣州打造先進制造業源源不斷注入新動能。
不久前,廣州市委、市政府正式發布《關于加快集聚產業領軍人才的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突出“高精尖缺”導向,計劃5年投入約35億元,在重點產業領域內支持500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含團隊成員),每年支持1000名產業高端人才、2000名產業急需緊缺人才。政策先行、資金到位,廣州將成為人才洼地。大量工匠注入,亦將為廣州經濟騰飛奠定堅實基礎。
篇四:以工匠精神為主題演講稿
我們生活在紛繁的世界,工作在平凡的崗位,即便如此我們生活中不缺乏激情與感動,只是少了一些發現感動的眼睛,只是沒有去好好的用心感悟。
為了認真學習“大國工匠”其堅韌不拔的意志品格和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養成勤學習,刻苦鉆研,愛崗敬業的優良品質,按照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黨委的要求我認真觀看了《大國工匠》專題片。該專題片講述了為長征火箭焊接發動機的國家高級技師高鳳林等8位不同崗位勞動者,用他們的靈巧雙手,匠心筑夢的故事。大國工匠們的精湛技藝令人嘆為觀止,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對事業的追求、對人生的熱情、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對產品精雕細琢、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彌足珍貴。他們的精神理念和人生追求,值得我認真的學習。
一、夢想成就未來
夢想,是一個人成長進步,加快成才,加速成功的動力。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人的本質不在于創造出來什么具體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此袥]有這種追求,有沒有這種夢想,沒有追求、沒有夢想就不會有所成就。
我國數千年歷史中,出現過魯班這樣的大師級工匠,也有修
造出故宮這種世界奇觀建筑的工匠,這說明中華民族的基因里,有工匠精神,有不斷超越自我的工匠意識。再看,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整個中華民族為了國家的興旺與發達,為了社會的進步傾入了大量的心血,他們中有鐵人王進喜、有掏糞工人時傳祥,更有像給給火箭焊“心臟”的高鳳林這樣的大國工匠。他們的成功本身就是對自己夢想的堅信、堅守與堅持。
所以,人生,不可無夢。工作崗位,新的夢開始的地方。青春,就該有夢想與堅守。因為,年輕,應該屬于夢想。為夢不斷地去追求去奮斗的青春才是最美麗的,勇于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青春才是最值得回憶的。
二、行動成就夢想
每個人都會經歷青春,每個人都會為自己那些美麗的夢想而奮斗著,繁華過后物是人非,終究到頭來,誰還會保持那個最初的自己?在人生的追夢途中,我們要時刻的追問自己,有沒有錯過最美好的時光,有沒有虛度最幸福的日子,有沒有忘記曾經為夢許下的誓言?
夢想人人都可以擁有,而能夠一路堅持下來的人卻很少。我們的青年黨員教師在追夢的過程中會遇到迷惘與挫折,這屬于一個追夢者的人生滋味?纯催@些“大國工匠”哪一個不是千錘百煉,哪一個不是嘔心瀝血,他們為了做好一道工序,無數次的做著同樣的工作,進行著反復的操作。如孟劍鋒為了用銀絲做出支撐果盤的四個中國結,他反復將銀絲加熱并迅速編織,經過無數次嘗試才最終成功。如港珠澳大橋鉗工管延安雖然只有初中文化
但他全憑自學成海底沉管隧道接縫焊接技術的第一人,使接縫處間隙達到零縫隙,他所安裝的沉管設備,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對接。
所以,行動成就夢想。如今的我們青年教師黨員正處于如花似錦的青春年華,青春需要有夢,更需要去實現這個夢,不管路上多么艱難,不管前途多么坎坷,如果青春夢想成真了,那么青春這朵花也會更加美麗。
三、我的夢中國夢
雖然,每一個時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夢想因人而異,但我們的夢想都是建立在中國這塊熱土之上,我們的夢想與中國夢緊緊相連。正如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你的夢,我的夢,他的夢匯聚成十三億人民的夢,這就是中國夢。
這些大國工匠,哪一個不是為了實現中國夢在刻苦的鉆研,哪一個不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的奮斗著。如滬東中華造船集團焊工張冬偉為了攻克世界上最難的焊接技術??殷瓦焊,不斷鉆研、刻苦練習,最終他的焊接技術不但質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觀上也完美無缺,使我國在世界上對這項技術擁有話語權。再如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的顧秋亮,他組裝中國首個完全自主設計制造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他成功把“蛟龍”送入海底。這些“大國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動實踐再一次證明,只有那些腳踏實地、熱愛本職、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只有那些愿意將自己的夢想與
偉大的中國夢緊密相連的人,才有望拓展人生價值。
所以,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中國夢,每個人都是“中國夢”中的一顆螺絲釘,雖然是細小的螺絲釘,是個細微的小齒輪,但如果缺少了它整個機器便無法運行。也正如崔衛平所說: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四、我的責任我擔當
實現中國夢,青春勇擔當。復興之路上,每個青年都是追夢人,每一位教師都要承擔起自己身上的責任,真正做到:我的責任我擔當,共同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所以,如果你有夢想,就要努力實現它;如果你的夢想遺失了,那么就找回它。堅持你的夢想,掙脫束縛你的一切,去做你堅信的,以最大的激情去擁抱生活。積蓄溫暖、積蓄力量,你和你的青春正奔跑在追夢的路上。
有夢想、有奮斗、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所以,希望我們都能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們都要牢記:夢想成就未來,行動成就夢想,我的責任我擔當。相信未來,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