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全面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科學分析文化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通過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堅持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文化強國作出重大戰略部署。黨的中央全會專題研究和部署文化建設問題,體現了黨中央對當今時代發展趨勢和文化建設承載歷史使命的科學把握,反映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覺。《決定》強調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系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關系堅持和發展,關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決定》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闡述了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歷史宣言和行動綱領。我們要深刻領會推進文化改革發展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奮力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為加快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
一、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永葆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的戰略舉措
一個政黨的先進性首先表現在思想理論上的先進性,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只有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才能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結合時代條件,圍繞黨的宗旨和中心任務,提出自己的文化綱領、文化目標、文化政策,發揮文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黨的事業無論處于艱難探索階段還是蓬勃發展時期,對文化建設的重視都堅定不移、從未動搖。
在上世紀40年代中國抗戰最困難的時期,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至今仍閃爍著時代光芒。他在一開篇就鮮明指出,要“求得革命文藝對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協助,借以打倒我們民族的敵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務”,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設對于我們黨實現自身宗旨、完成歷史使命的重要意義。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和文化發展規律性的把握不斷深化、日益自覺,推動文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為注入強大動力。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江澤民同志把“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上升到我們黨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度,強調指出:“的優越性不僅表現在經濟政治方面,表現在能夠創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上,而且表現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現在能夠創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胡錦濤同志深刻指出:“發展先進文化,是的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顯著標志。”進入21世紀,黨的十七大號召全黨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出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對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實踐證明,我們黨之所以能夠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在風云變幻中立于不敗之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重視和發揮文化建設在堅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中的基礎性作用。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我們黨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發展先進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對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至關重要。正如《決定》所強調的,必須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我們要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建設反映時代進步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的先進文化,進一步保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始終發揮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作用,始終成為的堅強領導核心。
二、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發展的內在要求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幅度增強,一個生機盎然的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的成功探索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的偉大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贊譽。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開拓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總體布局,就是要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實現的宏偉目標,我們必須同步推進、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建設,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4個方面達到相互協調的更高境界。
文化建設是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滲透在各個領域,與其他建設相輔相成、相互支撐、互為條件。文化建設不僅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越來越大,而且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經濟發展為文化發展創造物質條件的同時,文化建設也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形成經濟的文化含量不斷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逐步增強的良性互動局面。文化建設是推進政治建設、發揮政治制度優勢的深厚土壤。文化具有意識形態屬性,文化建設與政治建設息息相關。擴大民主、建設,需要在全社會樹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營造有利于政治建設的文化氛圍。文化建設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必須持之以恒地發揮文化在振奮民族精神、引導教育人民、紓解社會情緒、營造穩定和諧局面中的獨特作用。可以說,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相互交融程度正在不斷加深。文化自覺的程度、文化建設的水平,深刻影響著其他建設的內涵和進程。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
正如《決定》所明確指出的,“物質貧乏不是,精神空虛也不是。沒有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這是我們黨對文化與關系所作的精辟論述,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必將推動我國文化改革發展迎來一個新的高潮。
三、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要矛盾。黨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決定》進一步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這充分表明了文化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深度拓展。
文化改革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人民越富足,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國家越富強,對國民精神境界提升的要求就越高。回顧世紀之交,當我國城鄉居民生活從溫飽步入總體小康,社會的精神文化需求明顯增加。總結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或超過3000美元,國民的文化消費需求將呈現快速增長甚至是井噴的態勢。當前,隨著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提升,我國進入消費結構提升、文化消費活躍的階段,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前所未有地強烈,呈現出高品質、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求知求樂求美的愿望日益迫切,而我們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還遠遠不能滿足城鄉居民需要,既有總量嚴重不足的短缺,也存在供需之間的結構性缺口。展望未來10年,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之日,十幾億中國人對實現自身文化權益的要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必然更高、更加多樣化,而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標志之一,也將成為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會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必然要求全面提升國民文明素質。這是黨和國家事業代代相傳、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證。當前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人文素養與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進程還不相適應,公平與正義意識、權利與義務意識、民主與法治意識等仍有待提高,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公民的文明素質已成為制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短板,迫切要求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進一步發揮文化建設在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中的作用,以引領社會思潮、弘揚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風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全黨全社會凝聚起團結奮斗的共同意志。只有這樣,我們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才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步提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共同增長的小康社會。
四、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課題
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應有之義。我國經濟連續30多年保持了近10%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但同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傳統發展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進入“十二五”時期,中央明確提出,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這就要求我們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產品的附加值,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求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提升文化產業的比重是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選擇方向。文化產業以創意為源頭,是一種科技含量高、資源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知識密集的綠色產業,在增加就業、擴大消費、拉動內需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文化產業逆勢上揚,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電影產業出現井噴式增長,2010年票房過百億元,連續6年增幅超過30%,進入全球電影市場前十名,扭轉了國內電影票房前五名都是進口大片的局面。出版行業整合資源、改革體制,組建了若干個跨地區跨行業、資產和產值雙雙過百億的大型企業集團,整個行業年產值突破1萬億元。網絡游戲產業的規模達349億元,動漫游戲、數字音樂、數字電影、網絡視頻、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公共視聽載體、數字出版、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迅速崛起。文化產業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技結合所產生的創新創造優勢正在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可以預見,未來現代信息技術更加廣泛的應用,不僅將深刻改變社會生產方式和人們生活方式,而且將極大改變產業業態和文化產品生產、傳播與消費方式。能否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任務。近年來,我們堅持統籌城鄉、區域文化發展,推動文化惠民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設項目重心下移,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和中西部傾斜,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向城鄉基層延伸,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豐富了貧困地區、邊遠山區和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城鄉、區域文化建設差距大、發展不平衡,農村、中西部地區文化建設相對滯后,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農民及城鎮低收入居民、農民工等群體文化生活還很匱乏。必須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這是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把這項任務完成好,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總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直接關系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決定》強調必須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充分體現了中央通過文化改革發展促進實現主題主線的戰略思路,這是極富遠見卓識的重大舉措。
五、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解決當前文化領域突出問題、實現文化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伴隨著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我國文化建設空前發展和繁榮,取得了輝煌成就,呈現出活力迸發、碩果累累、英才輩出的嶄新面貌,走出了文化發展道路。我國文化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時期。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看到,伴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我國文化領域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既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我國文化發展整體水平還不高,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與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要求相比,與急劇變化的國際形勢提出的要求相比,還不完全適應。《決定》深入分析了文化改革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從8個方面指出了當前文化領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單位對文化建設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夠,文化在推動全民族文明素質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強;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用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任務繁重;輿論引導能力需要提高,網絡建設和管理亟待加強和改進;有影響的精品力作還不夠多,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引導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城鄉、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文化產業規模不大、結構不合理,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文化走出去較為薄弱,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需要進一步增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急需加強。
文化領域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對我們提出了嚴峻而緊迫的現實課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就難以落到實處。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憂患意識,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對我國文化建設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冷靜審視,進一步提高對新的形勢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重大意義的認識,抓住機遇,積極謀劃,在改革創新中破解難題,在科學發展中提升水平,努力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
六、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重要保證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正如《決定》所指出的,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離開了文化支撐,即使有繁榮的經濟,強國地位也難以確立,更不易鞏固。綜觀全球,許多發達國家均擁有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和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越來越多的國家把加快文化發展、增強文化軟實力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選擇。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日益呈現出相互依托、相互支撐的態勢。
當前,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優勢充分顯現,得到許多國家的關注和認同。與此同時,我們積極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和我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特別是近年來,我們在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提升我國文化影響力和感召力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國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建立了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機制,與145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簽署了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與近千個國際文化組織和機構開展文化交往。構建了中美、中俄兩大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并提升到戰略層面,與歐盟、東盟、非盟、阿拉伯聯盟、上海合作組織和東北亞加強了人文交流合作。人文交流對增進國際理解和政治互信、促進文化相互借鑒、維護文化多樣性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樹立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是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文化大國,但豐富的文化資源還沒有轉化為較強的文化軟實力。我國文化國際影響力與經濟國際影響力很不相稱,文化產品輸入國角色與物質產品輸出國地位很不匹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特別是我國國力的顯著上升,引起了一些國家的疑慮和不適應,如何增加國際社會對我國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理念的理解和認同,使我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是我國軟實力建設面臨的新課題。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著眼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決定》指出,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再次強調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文化強國,對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廣泛開展人文交流,堅持政府與民間并舉、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并重,推動優秀文化產品走向世界、造福人類,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讓各國人民全面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民族情感和發展進程,深切感受中國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真誠愿望,為我國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新貢獻。
七、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是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寄托著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夢想和追求。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黨的莊嚴使命。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凝聚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撐。沒有文化強國就沒有現代化強國。正如《決定》所強調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在世界文明史中,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延綿至今而生生不息,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古代中國曾有領跑世界數百年的經濟盛世,更創造出熠熠生輝的燦爛文明,即使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優秀傳統文化飽受風雨磨難,卻依然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在制度下,中華文化經過改革開放偉大時代的鍛造更加成熟,在與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相互交流中更加充實,呈現出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恢弘氣度,彰顯出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的時代追求,展現出民族的魅力、時代的光芒、國際的視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今天,我們這個底蘊深厚的文明古國已經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展現出光明前景。在這樣一個歷史時刻,《決定》第一次把建設文化強國作為奮斗目標,作出重要戰略部署,系統闡釋了基本內涵和整體要求,發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動員令。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破除障礙,吐故納新,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奮力開拓創新,創造出文化的新輝煌,永葆中華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展望未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前景堅信不移,對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光明未來矢志不渝。中國必將躋身世界經濟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和創新型國家行列,也一定能夠成為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文化強國。
偉大的時代呼喚著繁榮的文化,我們肩負著前所未有的歷史重任。讓我們緊密胡錦濤同志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堅定不移地走文化發展道路,為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篇二: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既是執政的客觀規律性揭示,又是執政實踐的長期探索性過程,始終表現為具體的、動態的發展過程,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提高執政能力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因時、因地制宜,拓寬視野、勇于創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要在推進我省發展和改革的實踐中把加強執政能力建設貫穿始終,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本質特點和要求,立足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著眼于對重大問題的思考,有重點地選擇努力方向,有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為此,我們要科學把握執政能力建設的長期性、整體性、實踐性,立足于全省發展和改革的實踐,以深入推進“八八”戰略和建設“平安浙江”為主線,把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和推進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不斷提高推進發展改革工作的五種能力。
宏觀思維、善謀全局的能力。“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謀劃全局的能力,就是指洞察全局、思考全局、指導全局、配合全局的思想方法和工作能力。謀劃全局,要堅持宏觀思維,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把握規律,抓住關鍵。要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和解決帶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問題上,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善于把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置于國內外宏觀形勢和全國工作的大局中來思考、來謀劃。
預測研究、當好參謀的能力。作為省委省政府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進行決策的重要參謀部,當好參謀是我們的主要職責。經濟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和曲折性,要求我們必須著眼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強對經濟運行態勢的分析,根據發展變化的情況,及時提出對策建議,采取應對措施,做到見之于未萌,止之于未起,防之于未然。要當好參謀,關鍵是要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新趨勢,超前研究分析,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
綜合協調、統籌兼顧的能力。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堅持“五個統籌”、推進“八八戰略”的必然選擇。提高執政能力,就要統籌協調社會利益和動員社會力量,通過全局調控和利益協調,有效地整合社會的組織、體制、機制和觀念,正確反映和兼顧各地各種利益,構建社會均衡發展的格局,實現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和諧發展。
改革創新、破解難題的能力。隨著我省改革的深入和利益結構的調整,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必然會產生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出現很多難題。真正檢驗執政能力的,不是一般性的難題,而是反映在對重大難題的破解上。要推進改革,就要加強重大改革問題的超前研究,做好相關理論儲備,加大對重要改革事項的探索實驗,及時把握來自基層和群眾的各種有價值的實踐創造,并對其推廣和完善提出理論指導和政策建議。同時,積極組織試點,積累經驗,扎實推進。
謀劃指導、精于操作的能力。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大問題,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緊迫問題,既是我們謀劃指導的結合點,也是是否精通操作的試金石。精于操作,就是要投身于發展改革的具體實踐,從操作層面切實把中央和省委各項部署付諸實踐、見諸行動、取得實效。因而我們要牢固樹立求真務實的觀念,切實把精力放在求實效上,加強具體工作中的謀劃指導。善于根據浙江省情,借鑒和吸收各地的成熟做法和經驗,不斷拓寬工作思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上級精神變為可操作性措施,轉化為具體行動。
建設一支能夠擔當重任的高素質的干部隊伍,是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關鍵。我們只有在實踐中切實提高和不斷完善推進發展和改革工作的五種能力,才能真正建設一支“勤學習、善思考、精操作”的干部隊伍,為進一步提高推進我省發展和改革的能力提供可靠保障提高推進發展和改革的能力。
篇三: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建功立業發言稿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強調,要堅持改革方向,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堅決清除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這一重要講話,彰顯了國家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堅定決心。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于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級政策制定機關事前把關,對限制公平競爭的政策不予出臺,這是破除制約公平競爭制度障礙,向地方保護、行業壟斷等開刀的一項重要舉措。
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是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在長期的改革發展實踐中,我們摒棄“拿來主義”“教條主義”,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我國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階段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著眼解決現實發展中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機制弊端,立足國情、扎根現實,突出問題導向,在發展中實現自我變革、自我完善,這是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創新發展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內涵。公有制為主體是制度下人民當家做主的基礎。近年來,有不少聲音質疑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要消除這種質疑,前提是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市場參與者可以公平角力。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要求不得在準入、退出、生產經營等方面設置歧視待遇,讓公有制經濟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鳳凰涅?”,也讓其他所有制經濟在公平競爭的陽光下“百花齊放”,共同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可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建立,能夠推動國有企業更有創造力、更有活力,進而發揮的獨特優勢。
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是在經濟體制改革中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的重要途徑,豐富完善了政治經濟學的實踐基礎。發展,政府和市場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共同發揮作用。中國從計劃經濟逐步過渡到,始終在不斷認識和調整政府和市場的角色關系。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要求資源配置更大程度、更大范圍由行政主導轉向市場決定,是落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具體舉措,也是政府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的制度保障。具體來說,政府要加快職能轉變,主動放權,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克服部門利益掣肘,將更多的資源配置權力讓渡給市場。與此同時,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制度保障,彌補市場失靈,為市場有效配置資源和經濟有序運行創造良好環境。
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有助于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發展。在此背景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有助于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充分發揮資本、技術、土地、勞動力等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企業生產率,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而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孕育過程就是要素效率改善的過程。從外部環境看,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業壁壘等體制機制障礙,能夠進一步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促進要素自由流動,釋放更多經濟活力。從內部激勵看,公平競爭的環境促使企業最大限度激發自身潛能,激烈的競爭壓力倒逼企業提升市場靈敏度,盤活要素存量,矯正要素扭曲,激活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有助于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激勵創新需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根據熊彼特的觀點,經濟增長是一個“動態創新”的過程,充分競爭能夠更好地推動創新發展。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對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實現經濟蓬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有助于完成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有力、有效、有度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問題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命題。高庫存、高杠桿、高成本,過剩產能消化不暢,“僵尸企業”僵而不死,其癥結在于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導致價格信號失靈、市場無法自動出清。遵循市場規律,實現優勝劣汰,能夠縮小供需失衡,淘汰落后產能,實現提質增效。
保障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有效落地的路徑
強調,要把完善和發展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讓發展更有質量,讓治理更有水平,讓人民更有獲得感。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建立,對完善政治經濟學、解決現實問題、維護市場競爭環境、推進我國經濟轉型和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義。為實現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有效落地,需要認真理解和執行《意見》,并切實履行好工商總局的職責使命。
科學理解、嚴格執行《意見》的有關規定。需要科學理解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如何確保政策制定機關“自我審查”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有效性。除各級政府應加強自我約束外,《意見》特別指出“在條件成熟時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為后續完善審查制度奠定了基礎。二是如何處理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之間的關系。改革需要循序漸進,建立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也絕非一蹴而就,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要按照“誰制定、誰清理”的原則,穩妥處理存量問題,逐步實現對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的完全清理和廢除。三是如何正確解讀例外規定,避免被濫用。《意見》規定了四種例外情形,但例外規定絕不是“開天窗”,事實上,這四項例外的適用非常嚴格,需“對實現政策目的不可或缺”和“不會嚴重排除和限制市場競爭”兩個條件同時滿足,還要逐年評估。
工商總局要當好市場秩序的“守護神”。要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為更多市場主體公平參與競爭創造有利條件,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及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服務。要立足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積極推進統一的市場監管,優化監管資源和監管水平,探索完善大市場、大監管、大服務的市場監管新格局。要通力協作,與有關單位共同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起草實施細則,進一步細化公平競爭審查的內容、程序、方法,加強協調、凝聚共識,確保制度有效實施。要在社會上倡導競爭文化,加強宣傳培訓,做好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通過發布競爭狀況評估、培訓調研、及時公布反壟斷執法案件等各種形式推進競爭倡導,為制度實施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