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在线播放,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亚洲一级大片,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

20天17城加碼調控全文內容

思而思學網

今年三月以來的20天里,中國樓市調控加碼的大潮已經蔓延至17個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樓市政策再次達到“史上最嚴”,廣州、石家莊等星夜出臺新政,更有一些城市在短短幾天內連續收緊政策“韁繩”。陽春三月天,中國樓市調控風暴出現“三宗最”。

20天17城加碼調控

“最嚴厲”

北京日前出臺的“認房認貸”新政讓“二套房”的購房門檻大幅提高。普通住宅60%(非普通住宅80%)以上的二套房首付壓力,幾乎拆掉了“購房杠桿”,讓不少投資客望而卻步。業內普遍認為,新政出臺之后,北京購房政策已成“史上最嚴”。

立竿見影,政策出臺后,北京二手房成交驟減。亞豪機構統計數據顯示,新政實施次日的3月19日,北京二手住宅成交僅224套,而調控前5天的日成交量均在千套左右。

新政“速凍”效果預計不僅顯現于二手房市場。亞豪機構副總經理任啟鑫指出,隨著二手市場成交逐漸冷卻,“賣一買一”的周期拖長,部分改善型支付能力下滑,將逐步導致新房住宅市場的成交量出現下行。

除北京外,上海、深圳、南京等多地政策也達到“史上最嚴”。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指出,可以預計,接下來一些市場過熱、房價又有所抬頭的城市也將進一步跟進加碼調控。

“最著急”

3月17日,從下午至深夜,北京、石家莊、廣州、鄭州四城相繼出臺加碼住宅限購限貸的措施。18日又有長沙收緊限購。廣州和鄭州兩地幾乎是連夜發布樓市新政,被視為“最著急”的調控。

“最著急”、“最嚴厲”新政的背后是局部地區房價出現升溫趨勢。官方數據顯示,2月份,中國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上漲的城市有56個,占八成。不少地方更是出現二手住宅價格漲幅高于新房的情況。廣州是2月份70個城市中二手房價漲幅最高的城市,環比上漲2.7%,當月廣州新房價格環比上漲0.9%。

今年全國兩會上,“遏制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被加入政府工作報告修訂內容之中,決策層對樓市調控的決心可見一斑。

“最頻繁”

除了政策趨緊、出臺時機迫切外,多地更是多次調控,反復加碼。例如長沙在3月18日升級限購等政策,短短兩天之后,又宣布全面上調公積金貸款首付比例,并暫停發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公積金貸款。再如南京3月15日出臺限購新政,限購擴圍、升級,而去年9月以來,南京已經有大大小小數次調控新政出臺。此外,鄭州、武漢、杭州等地也是多次調控、反復加碼。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指出,自2017年9月以來,中國已經有超過35個城市出臺了110余次房地產收緊的調控措施。僅雞年新年之后,就有超過22個城市出臺了針對購房的新規新政。

鏈家集團董事長左暉日前指出,供求關系、消費者預期、金融環境、市場秩序都將對房價產生影響。在調控政策出臺后,北京等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會更加穩定,對此“我們是有比較明確的預期的”。

胡景暉指出,在目前的政策力度下,非急迫性的、支付能力較弱的購房需求將被延遲,對緩解市場恐慌情緒、穩定市場、平抑房價將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預計從3月中下旬開始,樓市交易量將會再次出現明顯回落,春節以來有所抬頭的房價也將再次回歸平穩,并有望迎來回落。

專家:住房供需存在區域性差異

應因城施策

隨著限購的加碼,樓市再次成為輿論熱議的話題。就在剛剛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這也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房地產企業負責人和經濟學者們普遍認為,目前的限購政策出臺正當其時,將會有效的抑制房價的再度高企,但后期一些配套的長效機制也應陸續出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陳昌盛:我們現在是一線城市土地供給相對緊張,但是資金和人口正在向一線城市聚集,三四線城市土地供給相對寬裕,但是人口和整個資金都在撤離,相對來說三四線城市是流出的,所以我們現在之所以強調因城施策的措施,其實是要給地方一些房地產的調控權,特別是三四線城市。

專家認為,房地產不僅僅是房價的問題,它關系到立法、稅收、財政等許多領域,政府應該拿出更多的長效措施來,用體質機制去解決樓市調控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所所長 王微:政府在房地產市場里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要建立好,讓市場有序運行的制度,比如說房地產市場的交易制度,比如說住房融資的制度,另外就是說要有立法, 包括像剛才提到的租賃法,現在我們國家房地產市場里的立法,是比較少的。

如何遏制巨額增量資金的宣泄?

齊魯資管的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其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一篇名為《看得見底牌的博弈》中提到:

通過觀察2017年中國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就會發現要控制熱錢規模何等之難:2015年末,中國外匯占款余額為24.87萬億元,至2017年末只有21.94萬億元,一年內減少近3萬億,但2017年的M2增速依然維持是11.3%,即如果外匯占款不減少,則去年的M2應該達到13.4%。盡管從表面看,商業銀行的新增信貸為12.65萬億,但通過購買財政部和地方政府債券大約6萬億,通過同業義務增加資產近7萬億,使得2017年的商業銀行國內資產增加了25萬億,故投放給市場的資金總量超乎想象。如此大的資金投放,加上原本已經是巨無霸的社會資金,成為國內持續資產荒的重要原因。

由于存量資金大部分都已經配置在資產上了,由此形成了資產泡沫,而當前政策的底牌又是穩增長和防風險,即政策的底線是不去刺破泡沫,而只是抑制泡沫,這就到了泡沫不斷疊加。從過去近20年的房價走勢看,每逢房地產政策收緊,房價漲幅趨緩或微跌時,都是買入的好時機,且幾乎每隔三年就是一個買房的好時機,如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這就使得每年居民部門新增的資金大部分會去配置房地產,房地產作為居民家庭最大比例的配置資產,延續了那么多年只漲不跌的神話,且本身又存在剛需和改善型需求。

相比之下,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配置需求相對弱些,因為預期收益率是不變的,這些年來回報率不斷下降,也導致了銀行和信托理財產品規模增速的下降。資產配置需求最弱的還是二級市場的權益類產品(遠不如PE、VC等的投資回報率高),在過去27年中,累計漲幅都遠低于樓市和債市,這兩年來表現更差。

正是因為樓市長期演繹著財富效應,使得今年居民家庭的增量資金依然會青睞樓市。為了抑制這些增量資金對樓市的宣泄,這兩天北京、廣州等地又出臺了更嚴厲的限購增速,這說明,即便沒有房產稅,抑制房價上漲的政策手段還是有的,只是再嚴厲的政策還得有度,即不要刺破泡沫??這一底牌卻成為熱錢始終不愿離開樓市的最大因素。

除了樓市存在泡沫,其他市場也或多或少地存在泡沫,之所以那么多所謂的理財產品能夠獲得較高的預期回報率,是因為其收益都是建立了泡沫不破的基礎上,一旦泡沫破滅,所謂合理估值的假設就不復存在,有多少產品的價格還能保持堅挺呢?所以,對各類資產以及匯率等管制強化已經成為迫不得已的選擇,但卻不能成為永久的選擇。

不過,底牌既然已經看見了,而且不會突然抽走,那么,2017年的各大類資產的投資風險應該都不大:跌多了,政策會放松,反彈可期;漲多了,政策會收緊,要注意回落風險。但不可否認的是,沒有不破的泡沫,中短期的維穩將導致長期風險的累積,這已經成為我們未來不得不去對付的高難度牌局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