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級歷史教學計劃書(一)
轉眼之間,寒假已經過去了,新的一學期到來了,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初中一年級的歷史教學工作,本學期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其它思想品德教育。為了更好地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取得更好的歷史成績,特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且這些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提高歷史成績。
二、教材分析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系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這里“民族關系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先概述民族政權并立時代的
情況,后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情況。第三個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講述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等史實,使學生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通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了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 ' 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沖突,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1 、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征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 、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民族關系的發展,統一
難點:我國的民族關系是如何發展的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鞏固的
四、教學措施
1 、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拓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參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 、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4 、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 、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制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跡、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五、課時安排
內容 課時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1課 繁榮一時的隋朝 1 第2課 “貞觀之治”
第3課 “開元盛世”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第7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8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二)
第二單元 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第9課 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
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第11課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3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一)
第14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二)
第三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第17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
第18課 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
第19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 第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二)
初一年級歷史教學計劃書(二)
一、指導思想
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任務及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下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縣鄉鎮中學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況分析
1 學生情況分析:多數學生對學習歷史不感興趣,沒有課外閱讀材料。
2 教材分析: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一共有九課。第二單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一共有八課。第三單元明清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一共有八課。還要熟記附錄里的歷史大事年表。
四. 擬用的教學方法:講述式、談話式、啟發式、提問式和討論式等。
五 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復習階段,要認真制定復習計劃,精心組織復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8、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學輔助手段。
六、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了解歷史的基本線索,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七、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初一年級歷史教學計劃書(三)
一、指導思想
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二、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49名,總體水平差,課堂紀律不好,缺乏綜合歸納能力,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上期期末考試人均30多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初一歷史下冊選用的是華東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于一體。可讀性強,圖文并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期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敘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
改革和發展,共17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于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
難點在于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五、主要措施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
1、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參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3、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4、使學生主動叁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制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跡、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6、多聽課評課,課后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六、教學進度與課時
歷史下冊總共有17課,3個探究活動,需30課時,單元復習占3個課時,期中復習占2課時,期末總復習占4個課時,共計40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