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高校共青團學習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會在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中心召開。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傅振邦、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王維才出席會議。部分青年教師、高校團干部、學生理論社團骨干參加會議。團中央學校部副部長李驥主持會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高校學習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范文,歡迎閱讀。
研討會上,北京建筑大學黨委副書記呂晨飛,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竺松,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臧峰宇,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祖力亞提?司馬義,北京理工大學團委書記肖雄,天津大學團委書記呂靜,吉林大學團委書記代磊以及南開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生、學校青年理論研修中心秘書長舒高磊,浙江大學2013級本科生、學校學生研究會會長王子澍,重點圍繞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從嚴治黨、黨內監督、群眾路線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并結合青年教師學生特點和高校共青團、學生社團實際,對引導青年教師學生“怎么看”“怎么學”六中全會精神,以及高校共青團如何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進行了充分交流。大家一致認為,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確立了在黨中央的核心地位,這是黨心所向、軍心所向、民心所向。高校共青團組織應當把握青年思想脈搏,創新改進教育方式,引導高校青年教師學生更加緊密地*同志的,更加堅定地維護以*同志的黨中央權威,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同志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應當把握高校共青團深化改革契機,將理想信念、從嚴治黨、黨內監督、群眾路線等精神貫徹落實到高校共青團改革的實踐中,切實教育高校團干部和引領青年教師學生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健康成長成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傅振邦在總結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召開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形成了豐富的政治成果、制度成果、思想成果,對勝利推進偉大事業,勝利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勝利推進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戰略實踐意義。在政治上,明確了的核心領導地位,是六中全會最具標志性歷史意義的成果,符合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眾望所歸,對進一步提升黨的集中統一和凝聚力戰斗力,保證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具有巨大政治意義。在理論上,全會鮮明提出了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的新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標志著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基本方略和科學內涵日臻完善,標志著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戰略實踐上,全會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主題,是黨治國理政方略的漸次展開,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協調推進提供了根本保障。
傅振邦強調,學習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要重點把握全會體現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至少重點把握6個方面。一是領導核心至關重要,著力維護黨中央權威,保證黨的集中統一,要增強“四個意識”特別是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這個核心,堅決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黨的決策部署看齊。二是管黨治黨要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嚴起,全會修訂的《準則》對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進行了頂層設計,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提供了制度依據和明確遵循,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邏輯起點和具體抓手。三是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建設,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務,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是全黨思想基礎,每一名黨員都應牢記踐行入黨誓言,用科學理論尤其是系列重要講話武裝頭腦,對信仰執著而虔誠。四是著力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使黨內政治生活真正成為淬煉黨性、扶正祛邪的“大熔爐”,從而確保黨的肌體健康和戰斗力量。五是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也是黨內政治生活正常開展的根本保障,要增強戰略定力,把穩航向不動搖,聚精會神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六是把強化黨內監督作為重要基礎性工程,就加強黨內監督進行系統設計,形成有權必有責、用權必擔責、濫權必追責的制度安排,這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黨建領域的具體體現。
傅振邦要求,高校共青團要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及全團總體安排,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學習宣傳貫徹六中全會精神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擺在突出位置,切實加強對全會精神的深入學習、研究和應用,爭取抓起熱潮抓出實效。要提升學習高度,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站在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站在維護黨執政安全、提升黨執政能力的高度,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擁戴維護的核心地位,努力將廣大青年學生緊密*同志的;要挖掘傳播深度,發揮戰線學術優勢,積極開展對六中全會精神的研究討論,讓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從嚴治黨重要精神在高校校園深度傳播;要加大貫徹力度,將從嚴治黨從嚴治團要求落實到高校共青團改革發展中,既要全面從嚴地將《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各項舉措落實到位,又要將“嚴”字扎實落實到高校共青團的基礎建設中,落實到服務引領廣大團員學生的各項具體工作中,落實到團員發展、教育管理和團學干部隊伍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