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鑒史問廉之清濁之辯心得體會
2016紀錄片《鑒史問廉之清濁之辯》心得體會1
《鑒史問廉》第三集《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了在歷史轉折點上以屈原、文天祥為代表的清官能臣和以賈似道、魏忠賢等為代表的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告訴人們什么是清,什么是濁,在清與濁、正與邪之間到底該作出什么樣的抉擇?告訴人們天下的興亡不僅僅是這些偉人,這些民族英雄的事,更是我們每一個普通老百姓的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是只有英雄能夠力挽狂瀾,能夠名垂千古,每個普通人也能夠做到。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海晏河清是人們亙古不變的對生活的寄托和期盼。清者,就是對國家對民族的發展是有利的,推動了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振興;那么濁者,就是阻礙了這個發展。它同時告訴人們,清和濁的判斷者是誰,老百姓最有發言權,老百姓是一桿秤。而如何能做到在濁濁紅塵中獨守清廉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過:“居廟堂之 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方面是告誡為官者應時時刻刻以國家責任和為民務實為己任,另一方面則是告訴我們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屈原不惜抱石投入汨羅江,以死維護了自己清白之身,使之不致蒙受世俗之塵埃;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氣概令后人萬事敬仰;張養浩的《為政忠告》字字珠璣,即使到現在仍不失為一篇為官做事的范本。正義可以遲到,卻不會缺席。與這些清如水的君子相比,歷史也曾顯現過一些濁如塵的小人:南宋奸相賈似道,即使他寫出了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一本《促織經》又如何?終究還是因為自己的貪腐奢靡走上了末路。明朝的魏忠賢把持朝政六年,訓練出一大批“東廠”高手,依然未能挽回自己窮途末路的潦倒命運。千百年來,清濁之辯,皎如日月。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于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國人民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于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發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清濁從來就是區分正與邪、廉與貪、君子與小人的重要標尺。激濁揚清,追求公平與正義,不僅僅是執政者的一己之任,更應該是全體中華兒女的責任。當前我國反腐倡廉已經進入到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每個公民都有義務去清除附在權利大樹下的污垢。紀檢監察人員更是要經得起全體人民的監督,以踏石留印、鑄鐵有痕的精神促進黨風廉政建設,促進政治的清明、政府的清廉!
2016紀錄片《鑒史問廉之清濁之辯》心得體會2
央視播出的《鑒史問廉》非常好,非常及時。對我們當前全國的反腐形勢、廉政風暴是一次有力的配合。從文化根源上對我們反腐倡廉和民族心理進行一次總結和認知,使人民群眾增強對反腐倡廉的民族自信心,還有我們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是一次綜合性的文化解剖,給全國人民上了一堂很好的歷史課。
《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 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于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于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發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廉潔的對岸就是腐敗,當廉潔的意識不能占據主流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不自覺的滑向腐敗的彼岸。每一個腐敗的故事都是從廉潔意識的淡漠開始的。可以說,禮物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并非禮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禮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將你的恩人變成罪人,容易將原本的好意變成壞心。每一次的腐敗都是幕后的那雙“溫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打開廉潔的堤口,一發而不可收拾。
以銅為鏡,可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鑒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同時加強制度建設,真正“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樣才能達到政治清明、國家安寧、和諧向上的治國目的。
2016紀錄片《鑒史問廉之清濁之辯》心得體會3
古語日:“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而在的今天,這句話的內涵也毫不過時。看完大型歷史文化記錄片《鑒史問廉》的第二集《清濁之辨》后,不由想到曾經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啊,歷史這本教科書真的值得我們去好好讀一讀。于是,《鑒史問廉》這部紀錄片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速讀”歷史、鑒往古今的平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那么,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人又是怎樣去激濁揚清、追求公平正義的呢?《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于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于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發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廉潔的對岸就是腐敗,當廉潔的意識不能占據主流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不自覺的滑向腐敗的彼岸。每一個腐敗的故事都是從廉潔意識的淡薄開始的,每一次的腐敗都是幕后的那雙“溫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打開廉潔的堤口,一發而不可收拾。 現今社會,隨著改革大潮的不斷激涌,人們追求財富,追求個人生活的質量,這無可非議。但是,在這樣的潮流面前,個人決不能忘本,決不能被物質熏紅雙眼,蒙蔽良心。然而,往往有些人,卻只在乎利益,忘卻了歷史,無視法紀,貪贓枉法,殊不知,石崇之流,宋癢之輩,哪個有了好下場?
今天看《鑒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做為我們環保人,無論是黨員干部,還是普通同志,首先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工作中時刻以“嚴人一等”的標準要求自己,增強廉潔意識,通過堅持開展示范和警示教育、崗位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設,深化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規范權力運行各項制度,深入推進“陽光工程”建設,推行執法廉政卡制度和紀檢后督查機制,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等各項活動,使環保工作與時俱進,環保隊伍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廉潔正氣。廉潔是一種正氣,更是一種風氣,當一個集體里廉潔的風氣盛行時,這個集體勢必會欣欣向榮的發展。當廉潔的風氣在環保隊伍里盛行時,環保執法服務一定會提高,團隊的凝聚力會更強。作為一名紀檢監察人員,身體力行,弘揚廉潔的正氣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2016紀錄片《鑒史問廉之清濁之辯》心得體會4
曾經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旗幟鮮明地提出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鑒史問廉》這部紀錄片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速讀”歷史、鑒往古今的平臺。
《鑒史問廉》引領我們重溫那一段段湮滅的歷史,觀看那一個個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發出“歷史塵煙滾滾來,朝代興衰廉與貪”的感慨。熒屏里,秦國雖有萬里長城,能抵御外敵的入侵,卻抵擋不了“奢”的侵蝕,最終始皇千秋萬代的帝國夢因“奢”而止于二世;貞觀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為鏡,可知興衰”,崇尚“恭儉愛民”,開創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榮;繁華汴京(開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恥,皇帝被擄,恥在亡國,實為貪腐,皇帝成了囚犯。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奢是禍胎,奢是壞兆??奢必將引起腐敗,腐敗必將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將亡國。這就是“歷史老師”給我們傳授的明鑒。
清官,歷來是百姓的追求與信仰。因為百姓總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滿足,只要能被官吏幫到哪怕是一點點小忙,他們都會到處傳揚官吏的好處,即使別人不認同,他們也會堅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為一個清官,成為一個好官很容易,幫人民群眾辦好事這就夠了。然而,要想成為一個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這就難了。因為光辦好事不行,還得把辦好事當成一種習慣,還得能解決百姓的困難,還得能公正的處理糾紛,還得讓自己和家人不貪不占。這樣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為的確很難得。
25年前,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讀了《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深受感動,揮毫寫下了“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深深表達了*對焦裕祿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愛民為民、責任擔當的堅定情懷。何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兩袖清風來去”的清官無疑。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裝有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