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清明節祭祀,是中華民族傳統地風俗習慣,古人稱這個時節為“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句號。”就這樣,到了現代社會,祭祀活動中地封建庸俗之風仍影響著一些人句號。在城市,且不說有地人當街焚香、燒冥幣紙人民幣污染環境,就是焚燒地祭奠紙品也“現代”得離譜:紙糊地撲克、麻將、冰箱、彩電、汽車、別墅、紙制地“三陪女”等等應有盡有句號。這些東西把現代物欲享受與封建迷信色彩攪跟到一起,讓純樸地情思變得怪異句號。在山區,人們在祭掃先人墓時隨意點火,導致火災,使山林受損,環境被破壞句號。這些做法完全背離了掃墓地初衷,使清明節變得并不“清明”句號。
紀念已逝親人,關鍵在心意句號。良好業績,家庭跟睦,才是對已逝親人地比別的都好最好告慰句號。時代變了,掃墓地方法應當更文明句號。清明掃墓要采取文明健康、符合時代特點地祭祀方法,讓人們祭拜祖先地傳統習俗跟善良愿望能以更加環保、自然地方法得到充分表達句號。目前,網上掃墓、音樂祭掃、鮮花悼念、植樹寄哀思等無污染、無危害地文明祭祀方法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采用句號。結合當前開展地教育,每一個人都應“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文明祭祖,破除迷信,繼承中華民族地傳統美德,做一位新時期地文明市民句號。
第二篇
又是一年清明節,天下著細細的小雨,我們走在鄉間泥濘的小路上,雖然雨讓人感到一絲涼意,但我想到爺爺墳前祭拜的心卻更迫切了。
路上的行人很多,許多人都帶著祭祀品,我不禁想起晚唐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在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里,大家風雨無阻,一年又一年,一輩又一輩去祭拜自己已故的親人,此情,此景,無以言表......
山間不時傳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我們趕路的步子更快了。爸爸一周前就打電話告訴在農村的幺爸,今天大家要一起去給爺爺上墳。我們終于趕到了幺爸家,早先趕到的大伯讓每家帶上各自的祭祀品馬上出發去給爺爺上墳。
大家來到爺爺墳前。幺爸先用鋤頭把爺爺墳墓周圍的雜草鏟除了,還給墳添了一些新土,使墳墓看上去更大了一些,幺爸說:“這墳似乎比以前長高了一點,證明這個地風水很好,我們后人一定會更旺,說不定后輩中還會出個大人物呢。”這時幺媽在墳前擺上他們家準備的“刀頭肉”,一杯白酒,幾個蘋果,還點燃兩支蠟燭和三支香插在墳前。幺爸點燃了一圈大鞭炮,我們小孩趕緊用雙手蒙住自己的耳朵,但仍然能感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