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市衛計部門發布了《東莞市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被認定是東莞深化醫改的“日程表”。
《方案》中提出了東莞醫改的基本目標——到2017年底,公立醫院逐利機制基本破除,建立科學的財政補助機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得到有效控制,衛生總費用增幅與本地區生產總值的增幅相協調;“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 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更加完善,三級醫院普通門診就診人次占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的比重明顯降低;群眾就醫費用負擔明顯減輕,滿意度明顯提升,總體上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方案》還列出了優化公立醫院服務體系、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東莞醫改的七大主要任務。其中,“建立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與降低患者醫療費用密切相關,全市所有公立醫院將繼續全面實施取消藥品加成政策(中藥飲片除外),采取多種形式推進醫藥分開,患者可自主選擇在醫院門診藥房或憑處方到零售藥店購藥。探索全市公立醫療機構通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在省級藥品集中采購平臺上自行采購, 成交價格不得高于省級中標價格。
此次方案中還有一個亮點是,結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出臺《東莞市公立醫院薪酬分配指導意見》,建立工資總額核定制度,出臺工資總額核定辦法,試行“院長年薪制”。有知情人透露,相關方案中規定,東莞市屬公立醫院院長試行年薪制后,年薪最高的定了60萬元,但要拿到這個年薪,院長必須完成很多考評指標。東莞7家市屬公立醫院的院長有望率先試點院長年薪制,看試點的情況再決定下一步是否擴大到全市其它公立醫院。
從2012年10月起,東莞全面啟動全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三年來,公立醫院改革緊緊圍繞“管辦分開、政事分開、醫藥分開”的總體要求,統籌推進管理體制、補償機制、人事編制、薪酬分配、價格機制、監管機制等綜合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方案》總結了東莞公立醫院改革的四條基本路徑,包括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為關鍵環節、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動公立醫院編制人事制度綜合改革。這也被認為是東莞深化醫改的四大特色。
不過,雖然改革試點啟動以來取得一定進展,但距離社會各界的期待尚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公立醫院逐利機制有待全面破除,內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符合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有待健全,合理的就醫秩序還未形成,醫改尚需深入探索。
此外,區衛生服務機構全科醫生技術水平與群眾預期差距較大,影響了“社區首診、分級診療”制度的執行效果。
面對新的挑戰,《方案》結合全國、省的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要求,將管理體制、服務價格調整、醫保支付等改革作為重點任務。
相比以往,《方案》最大的亮點是,東莞市公立醫院將試行“院長年薪制”,《東莞市公立醫院薪酬分配指導意見》已經出臺。
此前,有知情人透露,相關方案中規定,東莞市屬公立醫院院長試行年薪制后,年薪最高的定了60萬元,但要拿到這個年薪,院長必須完成很多考評指標。
實際上,從去年底開始,就不斷有風聲傳出,東莞7家市屬公立醫院的院長有望率先試點院長年薪制,看試點的情況再決定下一步是否擴大到全市其他公立醫院。
這7家市屬公立醫院分別是: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市慢性病防治院、市新涌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第三人民醫院(石龍人民醫院)、市第五人民醫院(太平人民醫院)。
除新涌醫院是專科醫院外,其余6家醫院幾乎是東莞醫療水平最好、門診量、住院人數最多的醫院。
此次《方案》明確了東莞醫改的七大任務,包括醫檢結果互認、完善分級診療、多種形式推進醫藥分開等等。
《方案》提出,要優化公立醫院服務體系,優化公立醫院規劃布局,從嚴控制公立醫院床位規模、建設標準和大型醫用設備配備,嚴禁公立醫院舉債建設。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
在統一質量控制標準前提下,實行同級醫療機構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促進醫療機構之間大型醫用設備共享使用。大力支持發展國家級、省級重點?,每年評選8—10個市級重點專科。
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包括境外資本)以出資新建、參與改制等多種形式投資醫療,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
將進一步完善社區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促進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大力推進家庭醫生式簽約服務,逐步增加公立醫院通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全科醫生預約掛號和轉診服務號源,上級醫院對經基層和全科醫生預約或轉診的患者提供優先接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服務。
到底,預約轉診占公立醫院門診就診量的比例要提高到20%以上,減少三級醫院普通門診就診人次。
同時,完善與分級診療相適應的醫保政策,對沒有按照轉診程序就醫的,降低醫保支付比例或按規定不予支付,對不同級別醫療機構實施醫保差異化支付政策,對符合規定的轉診住院患者可以連續計算起付線。
落實公立醫院人事管理、內部分配、運營管理等自主權。健全院長選拔任用制度,探索實行院長聘任制,突出專業化管理能力,推進職業化建設。
實行院長任期目標責任考核和問責制。逐步取消公立醫院的行政級別,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醫院領導職務。對于資產多元化、實行托管的公立醫院以及混合所有制醫院等可在醫院層面成立理事會。
建立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全市所有公立醫院繼續全面實施取消藥品加成政策(中藥飲片除外),采取多種形式推進醫藥分開,患者可自主選擇在醫院門診藥房或憑處方到零售藥店購藥。力爭到2017年公立醫院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總體降到30%左右。
降低藥品和醫用耗材費用,探索全市公立醫療機構通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在省級藥品集中采購平臺上自行采購,成交價格不得高于省級中標價格。
合理提高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臨床診療類醫療服務項目價格,降低部分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費等醫技診療類醫療服務項目價格。
到底,實施臨床路徑管理的病例數要達到公立醫院出院病例數的30%,擴大按病種付費的病種數和住院患者按病種付費的覆蓋面,在總額控制的基礎上,實行按病種付費的病種不少于100個。充分發揮各類醫療保險作用,有效控制醫療成本,逐步將醫保對醫療機構服務監管延伸到對醫務人員醫療服務行為的監管。
逐步提高醫保保障水平?s小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與實際住院費用支付比例間的差距。在規范日間手術和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納入醫保支付的日間手術和醫療機構中藥制劑、針灸、治療性推拿等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范圍,鼓勵提供和使用適宜的中醫藥服務。
全面推行以崗位管理制度、聘用制度和公開招聘制度為重點的人事管理制度。落實公立醫院用人自主權,對新進人員,實行公開招聘制度,對高層次和緊缺專業人才,通過相關規定引進。
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結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出臺《東莞市公立醫院薪酬分配指導意見》,建立工資總額核定制度,出臺工資總額核定辦法,試行院長年薪制。
建立以崗位價值、風險、責任、績效的工資分配指導意見及動態調整機制,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取消編制內外人員身份界別,全面實行崗位管理,以崗定薪、同崗同酬。
推進智慧醫療的建設和應用,建立動態更新的標準化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數據庫,升級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平臺硬件和軟件,逐步實現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等應用系統業務協同。
建立全市統一的雙向轉診信息化平臺,提高服務效率,底前,實現全市所有公立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區域平臺對接,完成全市衛生計生預約服務統一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