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春節,根據國家的規定,一般春節是放假七天的,那么,春節是如何放假的呢?請閱讀以下內容。
2016春節放假時間通知:
2月7日至2月13日調休,放假7日。
2月7日(星期日,農歷除夕)、2月8日(星期一,農歷正月初一)、2月9日(星期二,農歷正月初二)為法定節假日
2月6日、2月14日(星期日)公休調至2月11日(星期四),2月12日(星期五)
2月6日(星期六)、2月14(星期日)日照常上班。
溫馨提示:以上2016春節放假安排時間是根據往年放假通知規律預測,具體放假安排以國務院公布放假安排為準。
【相關閱讀】
春節起源
關于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于臘祭,春節源于巫術儀式說,春節源于鬼節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
時間變革
古代
中國歷代春節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近現代
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6]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歷01月01日,將春節定義為農歷正月初一。
1928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呈國民政府,要求“實行廢除舊歷,普用國歷”。
1930年,政府重申:移置廢歷,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等于國歷新年。
1934年,國民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陰歷,要求“對于舊歷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于干涉”。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后,故把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地球繞太陽一周,歷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歷正月初一為一年的歲首。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后,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