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是德籍猶太人安妮?弗蘭克寫的日記,是其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關于《安妮日記》教案及練習。歡迎閱讀!
《安妮日記》教案及練習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詞積累:
神往:心中向往。
幽默:詼諧風趣而又意味深長。
檢點:言行謹慎。
周遭:周圍;四周。
窒息:呼吸困難甚至停止。
抑郁:憂憤煩悶。
虔誠:恭敬而有誠意。
沮喪:灰心失望。
謙卑:虛驚,不自滿,不自高自大。
荒謬mi”:荒唐,錯得離譜。
冥mng冥:不明亮。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安妮?弗蘭克,一名猶太少女。安妮的家庭原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后避難遷至荷蘭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安妮生日時,收到一本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遂開始寫日記,同年7月6日,由于壓迫猶太人的風聲甚緊,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共計八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1944年8月4日因遭檢舉而被捕,八人之中除她父親得以幸免外,其他七人均死于集中營,戰后,朋友將劫余的《安妮日記》交付其父親,其父奧特將其刪修,于1947年第一次出版。
2、相關知識:
安妮?弗蘭克四歲時,就體驗到了人生的殘酷。那年,希特勒上臺,在全德境內掀起反猶排猶浪潮。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是個猶太人,為了家人的平安,他帶著全家遷居荷蘭。他們在荷蘭過了幾年平靜的日子,但災難再次降臨:1940年5月,荷蘭淪陷于納粹德國。奧托意識到,他們要么立即遷移,要么趕快找地方躲起來。可是整個歐洲都已卷入了戰爭,大半地方淪陷,他們又能逃到哪兒呢?于是他決定躲藏起來。奧托在荷蘭的這幾年與丹恩合伙做生意。他們的營業所在阿姆斯特丹一個偏僻的地方,面對運河。營業所樓上有幾間廢棄的房間,被稱為“附屬建筑”。奧托認為躲在那里不太容易發現。
1942年,預料中的厄運終于降臨:奧托?弗蘭克被勒令立即出境。他沒有走,立即帶著全家人住進了“附屬建筑”。接著,丹恩一家和一名猶太人醫生也住了進來。這樣,他們開始了兩年零八個月的“黑人”生活。他們不能大聲說話,不能出去散步,不能烤制食物,更不能有任何社交活動。總之,他們必須對外抹殺自己的存在,不能發出任何聲響,晚上也不能點燈。他們和外界僅有的聯系就是奧托的無線電收音機和他的四個正直勇敢的雇員,他們給奧托等人偷運來食物和書報。
這種偷偷摸摸見不得人的生活無論對誰來說都是一種難以忍受的折磨。壓抑、寂寞、苦悶、憂郁使得“附屬建筑”里的居民們神經處于崩潰的邊緣。因此,爭執與吵架??卻又只能是壓低了聲音地吵??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內容。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對于生性活潑、開朗好動的13歲姑娘安妮?安妮是個懂事的孩子,她當然不會跟父母吵鬧著要出去玩,于是她開始寫日記。這本日記還是父母送給她的生日禮物呢。安妮在日記中記下了她全部的心理活動、她的思想和感受、她的孤獨苦悶心情。當然也包括“附屬建筑”中的日常生活,她和這個臨時大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的關系。
在這些樸實無華的日記中,人們可以看到法西斯主義的恐怖統治如何在一個正在成長的少女心理上投下了濃重的陰影,可以看到一個少女對納粹分子摧殘、扭曲人性的控拆。“我就像一只被折去翅膀的小鳥,在一片黑暗中飛翔,卻碰在了囚禁她的籠子上。”安妮寫道。同時,人們還可以在日記中看到,安妮是如何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姑娘變成了一個具有成熟女性心理的“大人”。青春期的騷動與渴望,心理壓抑的郁悶與苦惱,初戀的甜密與顫栗,都在日記中得到了真實的記載。
這些日記被保存下來并出版,完全是由于一種偶然。安妮的日記寫好后,被允許放在父親的公文包里。1944年8月4日,當納粹警察突然搜查并逮捕“附屬建筑”的居民們時,他們只顧搶掠錢和珠寶,日記被棄置在樓板上。幾天后,奧托的助手冒險偷偷回了一趟“附屬建筑”。她看見了安妮的日記,決定把它保存起來。
1945年,幸存的奧托?弗蘭克回到解放了的阿姆斯特丹,他的助手把安妮的日記交給了他。奧托讀著女兒的日記,不禁老淚縱橫。女兒的音容笑貌清楚地浮現在他的腦海里。過去,他太忽視她了,日記就放在他的公文包里,他卻從沒想到去讀讀它,沒想到去理解女兒豐富復雜而純潔無瑕的內心世界。如今卻是物在人亡!他讀了一遍又一遍,后來忍不住抄了一些給母親和一位密友。沒想到這位密友把它推薦給了一位現代史教授。教授立即意識到了它的價值,在報上撰文推薦和評論它。
在朋友們的催促下,也依照安妮本人的遺愿??她在日記中表示了希望有機會出版日記的愿望,在朋友的幫助下,題名為《附屬樓??安妮?弗蘭克日記》終于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不久,英文、日文、法文、意大利文和德文版也相繼出版。各國讀者反響熱烈,人們給奧托寫來了信,寄來各種各樣的小禮品,在安妮生日時送來許多鮮花。奧托不得不歇業在家,專門處理各地來信。這些信中,有的對奧托表示同情與慰問,有的對安妮不幸早逝表示悲傷,更多的人表示了他們對納粹分子和法西斯主義者制造種族迫害,造成像安妮這樣的小姑娘芳華早謝的憤怒與譴責。
最引人注目的反應來自德國。德國是制造這場人類悲劇的罪魁禍首,戰后幾年中,德國政府試圖教育國民認識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的罪惡本質,卻總是收效甚微。然而,這次,安妮的日記卻使他們大大震動了,他們從中看到了自己過去所犯下的罪行。當根據安妮的日記改編的劇本《安妮?弗蘭克》在德國眾多城市上演后,德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與反省之中。一位評論家說:“《安妮?弗蘭克》一劇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它使觀眾理解了歷史。我們觀看這出戲就像觀看一份用最謙卑而可憐的措辭寫的控訴書,控訴那些人喪失人性。沒有人因我們是德國人而譴責我們,我們自己譴責自己。”一位過去的納粹黨員來信說:“我曾是一個忠實的納粹黨員,但直到那天夜里看這出戲前一直不知道納粹意味著什么。”
安妮被埋葬在貝爾森集中營的萬人坑。這里每天都有人前來舉行悼念活動。一位17歲的中學生的話代表了所有人的思想和感情:
“安妮如此可悲地結束她的生命時,年齡比我們都小。她之所以死去,是因為有人決定滅絕她的種族。決不能讓我們的人民中再出現這種非人道的仇恨。”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這位少女在特定的年代記下了對人生和戰爭的看法,她說:“我較其他少女更早開始思考,我認為,作為人應對自己負責。”她的日記就是明證,表達了她對法西斯和戰爭的憎恨,對和平的渴望。
二、文章脈絡
課文節選的部分共有11則日記,分別記錄了以下的內容:
第1則,以日記為朋友,并為之取名“吉蒂”,向她訴說自己的心事。
第2則,記錄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流露出對戰爭厭惡、恐懼的感情。
第3則,記錄了密室令人窒息、呆滯、沉重的氣氛,表達了“放我出去,到有新鮮空氣和笑聲的地方去”的渴望。
第4則,用形象的比喻反映了自己身處密室的抑郁和害怕的心理。
第5則,表達了自己渴望談話、自由、朋友、獨處的追求;表達了“春天已經在我內心里”的美好向往。
第6則,抒發了“愛人”,“信任人”,“而且希望人人都快樂”的美好情感。
第7則,受荷蘭總理波克斯坦廣播演說的影響,希望能在戰后出版自己的密室日記,告訴世人“猶太人藏起來怎么過日子”。
第8則,表達了自己想當一名記者或作家的志向,決定用日記寫下自己所有的“思想、理想和狂想”。
第9則,下定決心“要過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樣的人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擁有“幸福、愉快的性情,以及力量”,表現了“從來不絕望”的樂觀心態。
第10則,記錄了自己在密室中“只能隔著灰塵積得厚厚的窗戶上這些黯沉沉的窗簾觀看大自然”的生活,表達了對自由、對大自然的渴望之情。
第11則,記錄了自己對生活和理想的思考:人的性格是自己塑造的;世界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我必須執著我的思想。
三、寫作方法
1.運用內心獨白的方式抒發真情實感,是本文最突出的特點。
課文所選的11則日記,除第1則是有關日記的說明,其余10則,或記敘事實,或抒發感想,除了描寫苦難的生活,記錄所見到的戰爭以外,更多的是發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作者雖然是一個少女,但思維敏捷,感情細膩,她將日記視為自己的朋友,“為了提升這位朋友在心目中的形象”,她說:“我不想和大多數人一樣只是隨手記下一些事實,我要這日記當我的朋友,我還要為這位朋友取個名字,叫吉蒂。”于是,她每天都要和這位親密的朋友“約會”,向她傾訴自己那些“不吐不快”的“一大堆心事”。日記中沒有曲折的故事,沒有華麗的詞藻,流淌的是對生命的渴望,對自由的憧憬,對人性的呼喚;是感人肺腑的真情實感;這正是她的口記能夠“深深地揪動著每一位讀者的心”的重要原因。
2.樸實流暢且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風格。
安妮熱愛文學,一直夢想做一個記者或作家,這與她所具備的良好的語言素質是分不開的。她的語言樸實流暢,但也流露出幽默和智慧,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獨特的經歷和情感:例如,“整個屋子籠罩在一片死寂、壓迫的寂靜里,這寂靜附在我身上,仿佛要把我往下拖,拖到陰間的最下層;我從一個房間徘徊到另一個房間,在樓梯里上亡下下,像一只本來會唱歌的鳥被剪去翅膀,不斷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籠子的鐵條”一段話,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密室生活的窒息、呆滯和沉重,表達了“我”的痛苦心情:又如,“春天已經在我內心里。我感覺到春天在蘇醒,我在我整個身體和靈魂里感覺到它”,“在我心目中.我們8個人好像是一塊藍天,四面八方被逐漸逼近的烏云包圍著。我們站著的這塊圓圓的地方還是安全的,但烏云正在圍過來,我們和那一直逼過來的危險之間的圓圈愈收愈緊。……我們被大片烏云阻絕了,不能上,也不能下。大片烏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墻一樣擋在我們面前,想壓碎我們,只是還壓不過來。我只能哭喊著哀求:‘哦,圈子,圈子,打開來讓我們出去吧!’”等語句,形象而富有表現力,生動地反映了“我”對生命的感悟與思考。
四、問題探究
1.《安妮日記》的出版有什么意義?
安妮在藏匿的25個月期間寫成的珍貴日記,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秘、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和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記錄了她在上個世紀最黑暗的日子里努力不使希望破滅的心路歷程,感動了無數的心靈。它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鐵蹄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這些日記充分展現出人性深處閃光的東西,生動逼真地描寫出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生命的贊歌。
今天的中學生沒有經歷過戰爭,更沒有在戰爭的罪惡中還能堅信人性之美的人生體驗,我們對戰爭與和平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小說或電視節目的印象上。這篇課文,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段歷史,更重要的是能夠喚起我們對生命的關注,對人性的尊重,對生活的感悟;樹立面對閑境,卻始終相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從不絕望、決不放棄理想的積極的人生觀。
2、安妮是一個怎樣的人?
安妮是?個厭惡戰爭、向往和平,熱愛生命、渴望自由,樂觀自信、執著理想的花季少女。面對“白天夜里任何時候,都有可憐無助的人被拖出家門”“人人都心驚膽戰”“整個世界都在戰爭”的險惡形勢,身處密室的她只能“從一個房間徘徊到另一個房間,在樓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來會唱歌的鳥被剪去翅膀,不斷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籠子的鐵條”,‘‘只能隔著積滿灰塵的黯沉沉的窗簾觀看大自然”。但是她“從來不絕望”,將躲藏在密室的生活“看成一場有趣的探險”,“將艱辛匱乏當成使我日記更豐富的材料”。在偷聽了荷蘭總理波克斯坦的廣播演說以后,她萌生了當?名記者或作家的愿望,決定用自己的目記記錄這場戰爭和自己的思考。她在日記中寫道“我懷著非比尋常的勇氣面對人生。我覺得自己很堅強,很能肩負重擔,很年輕,很自由!初次領悟這一點的時候,我很高興,因為這表示我能比較自如地抵抗以后人生里的打擊”。正因為懷有這樣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所以在這個“理想都被摧毀,人性最壞的?面主宰世界,人人都懷疑真理、正義和上帝的時代”,安妮沒有拋棄理想,而是“緊抱著它們”,因為她堅信“世界雖然這樣,我還是相信人在內心里其實是善良的,”“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為此,“我必須執著我的理想。也許有那么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始終樂觀地看待生活、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這就是?個猶太少女為我們樹立的榜樣。
3、如何理解“在內心深處.年輕人比老年人寂寞”這句話的含義?
作者認為,年紀大的人對事情已經有比較成熟的見解,對自己和自己的行事也有把握。所以面對理想被摧毀,戰爭和罪惡主宰世界,人人都懷疑真理和正義的時代,他們不會苦惱。而年輕人卻不同,他們的思想還不成熟,對許多問題還缺乏正確的認識,面對戰亂和理想被摧毀,就會迷惘。所以“在內心深處,年輕人比老年人寂寞”。
【練習解答】
第一題:身處密室里的安妮渴望和平、自由、快樂,渴望交流、寫作、實現自己的理想等一切美好的東西。
第二題:參考答案:安妮是一個厭惡戰爭、向往和平,熱愛生命、渴望自由,樂觀自信、執著理想的荷蘭籍猶太少女。
第三題:設計此題旨在讓我們學有所感,并能運用內心獨自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類文品讀】
三代日記
我到一位朋友家做客,偶然在書櫥里發現了他們祖孫三代的日記,閱后甚覺有趣,經他本人同意,現各選一篇,以饗大家。
朋友父親的日記是在一沓散發著潮濕味的麻紙上畫著的(他父親不識字,只能用圖記下當時的情景,朋友看圖說話,我把意思記了下來):
1937年12月2日大雪
我已經兩頓沒吃飯了。娘說:“喝水吧,狗蛋。”我搖搖頭。我不顧寒冷跑蹴在門口,望著飄著雪花的院子,等待著爹的歸來??爹早早出去要飯。娘說:“狗蛋,我有辦法讓你不饑,你躺到炕上去。”我乖乖地躺到炕上。娘把枕頭抽了塞到我屁股下面,又把被子疊方正墊到我雙腿下面。娘苦笑著說:“餓不餓了?”“還餓。”娘說:“你頭抵住炕,屁股靠墻,兩條腿貼著墻盡量往上伸……”哈,我倒立起來后,果然不感到肚子餓了。
朋友的日記是寫在一本發黃的白紙上的:
1962年8月5日陰
我和妹妹正在樹下看螞蟻搬家,冷不防爹踢我一腳:“你要耍,今兒晌午不讓你喝湯。”我忙從地上爬起來摸著干癟的肚子:“我不耍了。”爹暖了臉:“抗個籃去挖野菜。”村里大人小孩天天瘋了似的挖,哪還有啊!爹說:“去后山溝。”于是,我勒了勒褲腰帶,就挎個小籃去了后山溝。
我前、后、左、右看得很仔細,生怕漏掉一棵灰灰菜、刺角芽、毛妮棵、面條棵……忽然,我發現前面地堰上有幾棵酸棗樹,上面掛著嘟嚕連串的紅棗。我高興壞了,忙攀上去摘一個嘗嘗,嗨,又酸又甜。我又吃了幾個后,忙把小籃里的野菜倒了,開始手忙腳亂地摘酸棗,惟恐有人來跟我搶了。幾棵樹摘完,竟摘了滿滿一小籃。我一路小跑回到家里,等待著大人的夸獎。
不料,爹看到紅棗不但沒笑臉,反而揚手在我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隨后把一籃子酸棗全倒進了茅坑里。
我委屈地哇哇大哭。
“他還是個孩子,知道啥?”娘剜了爹一眼,拉我到懷里,用衣襟給我擦了把淚,嘆道:“孩子,你不知道,酸棗開胃啊。”我愣愣地盯著娘,還是迷瞪不開。娘說:“人吃了它,就越想吃飯……”
朋友兒子的日記是記在一本精美的日記本上:
1992年3月12日晴
我在看動畫片,媽喊我吃飯。我說不餓。媽說:“陽陽,你是不是又吃零食了?”我搖搖頭。她見我還坐在電視機前,就給我端了碗餃子,嘟囔道:“整天不吃飯怎行?”我接過碗,用筷子往嘴里扒拉一個,努力往肚里咽:“又是羊肉餡。”媽在一旁監視著我吃,我靈機一動,說:“媽,給我端杯茶。”媽扭身進了廚房。趁此工夫,我把餃子往沙發下扒拉了兩個。媽端來水,立在旁邊不走。我又說:“媽,把健胃消食片給我拿來。”媽不知是計,轉身去取。我故伎重演又往沙發下塞了幾個……就這樣,不大工夫,我便把這碗餃子報銷了。媽嗔道:“還不餓呢?”晚上,媽去跳舞了。我就把餃子從沙發下弄出來,倒進院子里的狗槽內,看著它吃完,我才回房間打電子游戲……
1.給下面的兩個字注音,解釋。
饗( ) 剜( )
2.第二則日記中“我”摘了一籃子的酸棗,爹為何還要打我一巴掌?
3.三則日記的天氣分別是“大雪”、“陰”、“晴”,分別蘊含著什么樣的含義。
4.作者把祖孫的三則日記安排在一起,有什么妙處?
5.結合文章談談,物質豐富了,經濟發達了我們還應該注意什么?
(參考答案:
1、xing款待,滿足;wn狠狠地看
2.雖然酸棗不能一時解餓,但酸棗卻能開胃,人吃了它就越想吃飯,在那溫飽不能解決的年代,它只會讓人更感覺到餓。
3.“大雪”含嚴寒,在舊社會,人們處于黑暗的痛苦生活之中;“陰”喻含當時的情況略有改變,但那時的人們還處于比較艱難的境地;“晴”暗含了社會已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已有丁極大的提高,人們生活在較幸福的社會中。
4.①時代的對比(劫祖孫三代人物的對比,人們的物質生活在不斷豐富的同時,卻失去了?些美好的東西。
5.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