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關注嘉興的人口數量問題,現在很多有多少人口了?嘉興的常住人口是多少?以及近幾年的嘉興常住人口變化趨勢。本文就將為你介紹關于嘉興人口的知識。
一、嘉興城市簡介
嘉興,別稱“禾城”,浙江省地級市,長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重要城市、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位于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嘉興處江河湖海交會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與上海、杭州、蘇州、寧波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作為滬杭、蘇杭交通干線中樞,交通便利 。陸地面積為4275.05平方千米(包含錢塘江水域面積,錢塘江河海分界線采用海鹽澉浦?余姚西三閘連線) 。
嘉興建制始于秦,有兩千多年人文歷史,自古為繁華富庶之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美譽,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鄉風情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嘉興名人輩出,涌現出茅盾、金庸、徐志摩、陳省身、王國維、豐子愷、張樂平等名家大師。
二、嘉興常住人口數量統計
以下嘉興常住人口數量并不代表目前最新的嘉興常住人口數量,請知曉!
465.6萬人(2017年常住人口)
三、嘉興人口數量相關知識介紹
嘉興受益于接軌上海
嘉興市位于浙江省北部,緊鄰上海。近年來常住人口不斷增加,2017年增長了4.2萬人,這也是嘉興市近幾年常住人口增量首次突破4萬人。
從人口的機械增長率來看,近五年嘉興市的人口機械增長率逐年提升,于2017年達到了8.35‰,較2016年的4.23‰翻了近一番。人口機械增長率,即不考慮人口的出生或死亡,而是由人口的遷入或遷出導致的增減。
“嘉興市人口的增長,受到上海溢出效應的影響。”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陳建軍告訴記者。
作為一線城市的上海,與北京一樣,正在控制城市人口規模。2017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同比減少了1.37萬人,外來常住人口同比減少7.52萬人。
嘉興市處在杭州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的中間地帶,嘉興的平湖市更是直接與上海接壤,對上海的外溢資源、人才有較大吸引力。近年來,嘉興在發展中特別注重吸引上海的資源,包括人才、產業項目等方面。
,嘉興市就出臺了接軌上海三年行動計劃,其“十三五”規劃中提到要大力實施與滬杭同城戰略。2017年,浙江省政府同意嘉興設立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嘉興市創建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行動計劃(2017?2020年)》隨后出臺,推進綜合交通體系、公共服務一體化,推進與上海產業、創新、人才合作平臺建設。
其中,著重推進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物流、科技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合作,全力構筑上海都市圈智能制造之城和現代服務業聚集地;圍繞建設滬嘉杭G60科創走廊,著力培育20個左右對滬創業創新平臺,力爭成為上海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副中心。
陳建軍表示,嘉興接軌上海的力度很大,成為了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在上海的大都市圈規劃中,嘉興市也包含在內,一系列的城際軌道也都在規劃建設中。另外,上海的房價地價上升快,一部分上海人選擇來嘉興購房。
“長三角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發展平臺的建立必然會把上海的外溢資源、科技人才吸引過來。”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潘毅剛說。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認為,嘉興市人口的增長,與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有關。從滬嘉杭G60科創走廊的建設,到嘉興軍民合用機場,嘉興正在創造有利于企業集聚的環境、設施和要素,通過打造較高端的服務環境,吸引了有學歷有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前往嘉興落戶。
陳建軍告訴記者,流入嘉興的人口,很多都來自外省,而非上海或杭州。過去外省人口來浙,往往會到溫州等地,現如今嘉興后發優勢顯現,成了他們新的選擇,浙江省吸引外地人口的區域有所轉移。
溫州緣何“失寵”
曾經備受外省人口青睞的溫州市,正在“失寵”。
,溫州市常住人口高達906.8萬,當時的杭州是889.2萬。2016年,情況發生反轉,雖然溫州市常住人口仍保持增長,但杭州卻超過溫州,成為浙江省人口第一大市,年末常住人口達918.8萬人,溫州為917.5萬人。
2017年,杭州與溫州的常住人口差距持續拉大,杭州的常住人口為946.8萬人,高出溫州25.3萬人。其中一個背景是,2017年浙江省決定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臨安區,杭州的市區面積擴容,增加了部分人口。
從另一個數據維度來看,2016年,溫州市常住人口增量占全省增量的比重為11.4%,2017年,這一比重下降到6%。溫州市對人口的吸引力,正在逐漸下降,對全省人口增長的貢獻,不及杭州、寧波,也不及GDP總量低于它,卻在近些年發展迅猛的嘉興市。
提到溫州,就不得不考慮人口的自然增長。溫州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這一現象源自溫州人較為傳統的觀念。2016年,溫州市戶籍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8.6‰,杭州則為7.58‰。同年,溫州市的戶籍人口自然增長了7萬人,但當年溫州市的常住人口僅增長了5.8萬人。
提到溫州,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其極為發達的民營經濟。被稱為“民營經濟發源地”的溫州,鞋革、服裝、打火機、玩具等產業都輝煌一時。
林建軍告訴記者,過去溫州不僅本地人口多,流入的外地人口也多,因為民營企業發達,需要雇傭大量勞動力,本地人口不足以滿足需求。溫州也曾是全國吸引外地勞動力最多的幾個城市之一。
據溫州市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溫州市常住人口為912.21萬人,其中來自縣(市、市區)外的有315.32萬人,外出縣(市、市區)外的有167.86萬人,流入量是流出量的約1.9倍。
如今,這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面臨著艱難的轉型升級之路。一些企業在轉型升級失敗后,或退出市場,或遷往中西部,這都對溫州人口的流入產生不利影響。
曾剛表示,溫州的產業模式有一核心特點,即廉價生產,控制成本。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土地成本都在上升,企業對成本的提高極其敏感,因此難以為繼。溫州模式的慣性很大,雖然有一些企業在進行轉型升級,但仍有企業無法做到,導致危機出現。
林建軍認為,溫州對人口的吸引力下降,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除了傳統產業的中西部轉移,溫州的新產業成長也不夠快,且溫州缺乏有影響力的大學、研究院等,人才短缺,這也為產業升級帶來了困難。
“溫州的房價并不便宜,一些溫州富人家庭選擇遷往上海或杭州,溫州的本地人也在流出。”林建軍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溫州近年來正在逐漸提高第三產業比重。2013年,其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為2.9∶50.3∶46.8,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2017年,三次產業結構變為2.6∶39.4∶58.0,第三產業占據主導地位。
溫州市政府也就培育引進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壯大溫州發展新動能出臺了政策,指出要聚焦重點產業領域,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高端化和高成長型生產性服務業作為構建未來溫州產業結構的重點方向。
曾剛建議,溫州的用人制度、商業模式、經濟自由度、市場主體作用等方面是有優勢的,可以多引進高端的創業人才,并重點考察深圳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