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地區民族中學官網入口:http://www.trmz.org/
銅仁市民族中歷經時代變遷,具有六十多年的辦學歷史,風雨兼程至今,有輝煌、有低谷,幾代民中人以頑強不屈的拼搏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創造了今天的新民中,迄今為止,民中已成為擁有350余教職員工、6000余學生的大型學校。發展中的銅仁市民族中,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歷史任務,以下校名的變更,體現了民中發展歷史的見證:
1964年4月創建,學校創建時定名為“銅仁專區初級農業中學”。
1965年,學校更名為“銅仁耕讀中學”。
1971年,學校更名為“銅仁五.七中學”。
1972年,學校更名為“銅仁地區第三中學”。
1995年11月,學校更名為“銅仁地區民族中學”。
2003年04月,學校被授予為“銅仁地區示范性高級中學”。
2007年06月,學校被授予為“貴州省示范性高級中學”。
2007年11月,學校被授予為“全國民族中學示范校”。
2012年12月,學校更名為“銅仁市民族中學”。
06月,“銅仁市民族中學”與“銅仁市實驗中學”整合為新“銅仁市民族中學”。
現在的銅仁市民族中學坐落在風光旖旎的錦江河畔,生態和人文環境得天獨厚,有“花園學校”之美譽。學校占地面積113200?(約170畝),校舍建筑總面積約50000?,校園環境優美,設施齊全。有標準教室:實驗校區60余間、三中校區30余間,擁有一個400米八跑道標準塑膠田徑運動場和一個多功能體育館。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語音教室、理化生實驗室、籃球場、辦公樓、圖書館、學生食堂、學生宿舍配備齊全,教學儀器設備總價值約200萬元,圖書50000余冊。
新的民族中學秉承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努力整合兩校辦學資源,汲取原來兩校的優長,在辦學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全校師生同心協力、攻堅克難、銳意改革,充分發揚“苦干實干、開放創新”的*銅仁精神,兢兢業業,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的長足進步。
一、教風、學風和校風建設卓有成效
在教風上,出臺了《銅仁市民族中學教師教學行為規范十嚴禁》,加大了對教師上課、上晚自習和監考的督查,及時糾正教師的各種不規范行為,教風實現明顯好轉;在學風上,出臺了《銅仁市民族中學學生行為十六條禁令》,加強主題班會教育,加大了對學生在教室、校園、寢室的違紀行為查處力度,利用周一升旗儀式及時公布違紀學生的處理決定,同時大力表彰優秀學生,使學生在正反面“教材”的教育引導下,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尊師重學;在工作紀律上,出臺了《銅仁市民族中學教職工考勤辦法》,實行了行政人員上下班、教師晚自習打卡制度、規范教職工請假程序,嚴查教師帶家教、有償補課、打麻將等的行為,利用慶祝教師節的時機,大力表彰先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和先進教育工作者,弘揚貴州教師精神,踐行教師誓詞。目前,學校已形成各種正能量的合力,使整個學校的校風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轉。
二、辦學成果突出,影響力逐年提升
1.教育教學成效顯著,高考成績較為理想
團結奉獻、創新跨越,學校努力發展,成績喜人,自2010年起,原兩校高考一本、二本上線逐年增加,600分以上的考生也逐年增加,優秀學子陸續沖開了中國人大、同濟大學、廈門大學、中央財大、中國美院等國內知名高校的大門。
2015年高考成績再上一個新的臺階,順利完成了各項既定目標。高考最高分636分,600分以上3人,曾睿636分、龍在田621分、張鈞雄601分,分別被上海交通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一類重點大學錄取。學校一本上線128人,本科上線950人,本科升學率達62%,重點班及格率、平均分均達到或超過省及格率、平均分。在生源質量不是很理想的情況下,這些成績的取得使學校在全市的影響力日益增加,為銅仁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教師專業化發展,人才濟濟,成績喜人
新民中,現有教職員工352人,專任教師319人,其中少數民族教師263人。其中,教師隊伍中有貴州省名校長1人,貴州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1人,銅仁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2人,特級教師4人,銅仁市市管專家1人,省市級教學名師5人,省級普通話測試員5人,省市級骨干教師人46人,高級教師132人,本科學歷304人,碩士研究生15人。學校重視“走出去、請進來”,先后派出了近百名教師外出赴清華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省團校等參加各類培訓。近五年來,舉辦各類校際交流130余場,邀請衡水中學、蘇州中學、上海天山中學等全國知名學校的專家教師來我校講學、交流,給老師們及時“充電”;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也出資支持英語組陳燕老師赴英國留學學習;推選各學科的老師參加省市的各類優質課比賽,有200余人獲獎;教師發表專業論文、教學設計300多篇,并匯集成學校教師論文集。
3.創新教育,重視特色發展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辦學思想,按照“特色辦學、全面育人”的總體思路,切實推進學校的發展,積極踐行“4+2”特色教育工程,高度重視學生“藝術和體育”兩方面素質和特長的培養,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五年艱辛的努力,學校獲得各類榮譽層出不窮,如“全國中體聯籃協副主席”單位、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全國藝術教育“先進集體”、 貴州省少數民族體育“先進集體”、貴州省“體育特色學校”、 貴州省中小學體育藝術工作“先進集體”、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項目學校”、 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學校”、地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地區雙優文明學校”、“貴州省傳統項目學校”、“貴州省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學校”、“貴州省實驗教學示范學校”、“貴州省五四紅旗團委”、“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先進集體”、“國家教育部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銅仁市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等榮譽。學校具有雄厚的辦學實力和鮮明的辦學特色,是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2015年我校被授牌為“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籃球后備人才培養基地”和“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教育實習實訓基地”,這是對我校特色教育的肯定,對我校特色辦學成就的認可。
4.強化安全意識,建設平安校園
學校以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的一系列有關安全工作重要指示和會議精神為指導思想,以“誰主管,誰負責”、“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制定各項規章制度,真正做到面面俱到,以面促點,以點帶面,點面結合;以制度為綱,以落實為要,明確分工,各司其職,責任落到實處,工作做到細處,齊抓共管,扎實開展了“平安校園”建設活動,保障師生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校園正常秩序、消除安全隱患,確保了校園的安全與穩定,為廣大師生營造了一個安全、文明、健康的學習和工作育人環境。通過定期排查安全隱患、重點部位、設施設備的安全管理、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寄宿生管理、充分發揮“校園警務室”的作用,加強治安保衛工作等方面細致入微的開展工作,把學校安全工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5.注重宣傳,加大開放力度,提升學校形象
宣傳是樹立形象的重要手段,多次在銅仁市電視媒體宣傳經驗與做法,得到了社會的好評。學校為每班接通了電視,學生可看新聞聯播,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對時事的了解,教師可利用優質教育資源為教學服務,學生和家長非常歡迎這一做法。加大了向一流學校學習的力度,借鑒了一些名校的先進管理經驗,對學校形象塑造和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意義極大。
三、把握現在,攻堅克難,勇往直前,開創美好未來。
面對著兩校區辦學基礎條件較差、生源基礎弱、債務沉重、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等嚴峻局面,民中人沒有被困難壓倒,反而愈挫愈勇,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15年新的校園規劃已獲政府審批通過,目前正在積極推行校園規劃的實施、蘇州樓的建設啟動和教師公租房的交付使用,在未來“十三五”規劃完成時,我校將以“花園式”校園的姿態,引領著黔東教育,在銅仁這片教育天地中美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