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進行了深入解讀,充分體現了以*為本屆中央領導集體對當前中國和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遠見卓識,這對于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都具有重大意義。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大發展理念心得體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五大發展理念心得體會(一)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黨中央在深刻總結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實踐的基礎上確立的新的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遵循和靈魂所在。衡水作為欠發達地區,更應當牢固樹立新理念、努力踐行新理念,在更高的起點上,以更高的標準謀劃和推動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不走彎路、少走彎路,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創“十三五”時期綠色崛起、跨越趕超的新局面。
堅持創新發展不動搖,把發展方式轉過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突破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根本出路。衡水產業層次低、產品檔次低,關鍵問題在于創新不足。推動“十三五”時期跨越發展,必須把創新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以創新推動產業轉型,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創新,不能眼光總盯著傳統產業打轉轉,要擺脫傳統路徑依賴,樹立革命性觀念,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等重大機遇,在發展先進裝備制造、以大數據為重點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上做實功,在構建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上求實效,讓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支撐衡水未來發展的頂梁柱。
堅持協調發展不動搖,把發展的短板補起來。推進“十三五”時期跨越發展,必須把協調作為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問題導向、找準薄弱環節,大力破解難題、強力予以攻堅。衡水基礎差、底子薄,是一個歷史欠賬較多的地方。雖然經過多年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準衡量,差距仍然顯而易見。既有發展不足的短板,也有社會事業欠賬的短板;既有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短板,也有群眾收入水平低的短板;既有城市不大不強的短板,也有農村建設滯后的短板;既有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也有生態環境的短板。必須通過補齊短板推動協調發展,不斷增創發展的新優勢,開創發展的新境界。
堅持綠色發展不動搖,
讓自然生態美起來。推進“十三五”時期跨越發展,必須把綠色發展作為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把生態建設既作為底線,又作為目標,牢固樹立“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一以貫之地大力實施綠色崛起、生態振興戰略,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道路,絕不能吃子孫的飯、斷子孫的路。衡水的優勢在生態,未來的出路也在生態。要緊緊圍繞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抓住國家和省大力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機遇,大力實施衡水湖國家級濕地保護工程、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工程、“一人一畝林”深化拓展工程、國家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工程,力爭在“十三五”時期,實現生態環境大改善,譜寫美麗衡水建設的新篇章。堅持開放發展不動搖,讓發展的局面活起來。推進“十三五”時期跨越發展,必須把開放作為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力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衡水交通區位優越,是河北沿海地區的戰略腹地,是內地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尤其要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著力打造一個公平高效、充滿活力的營商環境,著力打造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平臺,堅持引資和引技引智并重,吸引優質資源、先進要素、高端人才加速向衡水聚集,以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
堅持共享發展不動搖,讓人民群眾富起來。共享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只有讓人民群眾看到更多的變化、得到更多的實惠,我們的發展才是有活力、有動力的發展,我們建設的小康才是全面的小康、人民群眾認可支持的小康。推進“十三五”時期跨越發展,必須始終堅
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更多的財力、物力、精力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傾斜,向補足社會事業短板聚焦,特別是要強力推進扶貧攻堅,大力實施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八大民生工程,一年接一年地辦好民生實事,讓群眾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精神世界不斷豐富、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讓“十三五”的五年真正成為群眾收獲最多最大的五年、朝著共同富裕的道路扎實跨越的五年。五大發展理念心得體會(二)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取得的成果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鮮明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刻把握“五大發展理念”的精神內核、實踐要求及的辯證關系,對于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深刻把握“五大發展理念”的精神內核
“五大發展理念”貫穿著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五大發展理念”的形成和提出過程,反映出它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問題導向的,是對建國以來,特別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和概括,是對實現發展的手段和實現發展的目的的概括和結晶。11月23日,*政治局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理論,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許多重要理論成果“之一,并指出這種理論成果是“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結合起來”的結果,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重要論述反映了“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了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體現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
“五大發展理念”貫穿著鮮明的問題導向。1月23日,在*政治局就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們黨*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我們提出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我們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五大發展理念”貫穿著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建議稿強調:“共享是的本質要求”。這一界定體現了的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僅如此,還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而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此,“五大發展理念”,特別是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突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根本要求。
深刻把握“五大發展理念”的實踐要求
一是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樹立與時代和實踐發展相適應的思維方式,注重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更好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的發展實踐。鄧小平同志曾對解放思想界定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就是實事求是。鄧小平還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的,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二是要堅持以問題為牽引,著力解決發展動力、發展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內外聯動、社會公平正義等問題,全力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在破解發展難題中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三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好推動共享發展的政策措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四是要樹立全面系統、科學統籌的方法。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各方面發展又極不平衡,因此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必須樹立全面系統、科學統籌的方法來加以應對,從而才能更好地推進我們的事業。
深刻把握“五大發展理念”的辯證關系
“五大發展理念”各自所著力解決的問題不同。創新發展理念著力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理念著力解決發展平衡問題,綠色發展理念著力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理念著力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理念著力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其合力始終共同指向更好堅持和發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從這個意義上講,“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這四大發展理念,是服從和服務于共享發展理念的,是為了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這四大發展理念是手段,而共享發展理念是目的。正如馬克思曾經指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只有成為他人的手段,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只有實現自己的目的,才能成為他人的手段,這種相互關聯是一個必然的事實。”
“五大發展理念”盡管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但目標指向一致,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集合體。站在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的現實基礎上,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其主題主旨始終圍繞堅持和發展,其近期目標指向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遠期目標是到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