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一步做好維穩工作,營造穩定、順暢、安寧的社會環境,迎接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心得體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結構性矛盾凸顯,新舊增長點青黃不接,各類風險挑戰增多,舊的增長路徑難以為繼,轉變發展方式日益緊迫。“十三五”期間,安徽必須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切實擺脫舊的路徑依賴,推動經濟發展轉入新軌道。
一、擺脫對投資拉動的過度依賴,走投資消費聯動的新路
改革開放特別是本世紀以來,我國搶抓全球化和產業轉移機遇,積極擴大投資和生產規模,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形成了出口和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深度調整,外需和投資拉動作用明顯下降。
我國出口貢獻率由2002-2008年10%以上降為2011-2013年的-2%到-4%,投資增速由“十一五”時期的25.5%降至的15.3%。安徽外貿增速從“十一五”時期的20%以上滑落至的8.2%,投資由37.5%降至16.5%。國際經驗表明,大國發展的立足點必須放在擴大內需上。
隨著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以及信息、健康養老、旅游休閑等新的消費熱點和電子商務、網絡購物等新型業態快速涌現,內需增長空間廣闊。從安徽看,“十三五”期間要積極推動需求結構調整,逐步形成內外需協調、投資消費聯動的新局面。選擇好有市場、有長期回報的項目,創新投融資方式,進一步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
積極通過供給創新激活消費
需求,進一步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統籌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加快各類開放平臺建設,進一步提升安徽在“一帶一路”經濟中的份額和競爭力。二、擺脫對傳統產業的過度依賴,走創新驅動的新路
本世紀以來,我國制造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發展迅猛,房地產市場快速成長,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目前,傳統產業面臨需求“天花板”制約,產能擴張空間收窄。我國鋼材人均消費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人均水泥累計消費量已接近西歐和日本的產量增長拐點,城鎮人均住房面積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從新世紀前10年的20%以上降至的11.2%,今年上半年進一步降至8.7%;房地產增速明顯回落,上半年投資僅增長2.6%,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8.7%?傮w來看,隨著傳統產業接近增長拐點,數量擴張已經難以持續,結構調整的要求更為迫切。
當前,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深入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快速涌現,既對產業平面擴張形成了挑戰,也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機遇。“十三五”時期,安徽應適應產業競爭格局新變化,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以“互聯網+”引領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培育新型顯示、智能裝備制造等高成長性產業,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促進產業發展向中高端邁進。
三、擺脫對要素資源粗放投入的過度依賴,走綠色化引領的新路
隨著要素供給趨緊、環境容量下降,低成本、粗放式發展難以持續。目前我國資源產出率僅為日本的1/8、英國的1/5、德國的1/3,人均淡水、煤炭、鐵礦石資源降至世界平均水平的25%、67%和50%。我省煤炭以及銅、鐵礦石等傳統優勢資源日漸枯竭,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一半。我省人口撫養比在2011年降至42.9%的低點后開始回升,2013年達到44.4%,用工成本與沿海發達省份的差距不斷縮小。
同時,隨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逐步落實,環境成本將大幅上升。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提出了綠色化概念,綠色化將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按照減量、節能、控污
、廢棄物再利用的要求,推動經濟綠色化發展,也將孕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十三五”時期,安徽應按照綠色化發展的總體要求,堅持以制度創新加速生態強省建設,扎實推進巢湖流域和黃山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不斷創新和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建立完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努力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四、擺脫對非均衡發展的過度依賴,走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新路
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區域協調發展力度,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
中部崛起等總體戰略,但目前區域發展水平還存在較大落差。安徽的區域不平衡問題也非常突出,皖北地區人均GDP僅為全省的2/3,城鎮化率低5個百分點左右。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9.2%,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23%。伴隨城鄉區域發展失衡,貧富差距過大等社會矛盾凸顯,“中等收入陷阱”風險日益加大。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針對當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國家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大力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
“十三五”時期,安徽應深入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引導各地特色化發展,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試點省建設,促進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動城鎮化從規模擴張向以人為本、質量提升轉變。
五、擺脫對政府主導經濟的過度依賴,走市場和政府協調配合的新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堅持市場化方向,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經過30多年的實踐,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但仍需進一步完善。政府部門掌握的權限過大,一些地方為了招商引資、發展經濟不惜拼土地、拼環境、拼政策,干擾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導致競爭不充分、要素價格扭曲等問題。
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行政體制、新型城鎮化、醫藥衛生等改革先行先試,一些領域的改革走在全國前列,但傳統體制束縛依然嚴重,發展活力亟待釋放。新增長動力機制的形成有賴于市場化改革。“十三五”時期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隨著行政管理、科技體制、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逐步深入,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科技經濟“兩張皮”、市場準入“玻璃門”“彈簧門”等問題有望逐步破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將得到充分釋放。
安徽應抓住用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新型城鎮化、醫改等先行先試機遇,探索構建市場化發現培育增長點的新機制,推動市場和政府作用相互協調、相互促進,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十三五”時期,擺脫舊的路徑依賴,形成新的發展方式,亟需改革的思路、開放的視野和創新的辦法。
一是
強化系統思維。國際國內需求收緊,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傳統發展路子已走不通了。只有把眼光放到需求升級、民生改善、生態保護、體制創新上,加快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發現新的增長空間,也才能找到穩當前、管長遠的現實路徑。二是強化底線思維。在經濟下行周期主動進行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可以為長遠發展增強動力、預留空間。我們有必要明確經濟運行底線,在守住穩增長、保就業下限和防通脹上限的基礎上,努力在調結構、促改革處著力,為經濟持續健康增長蓄積能量。
三是強化創新思維。新常態下,新技術、新業態、新政策快速涌現,不僅對企業、也對地方政府部門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適應新常態,各地既要勇于擔當,在國家頂層設計明確的框架內主動作為,更要破除在經濟平面擴張下形成的思維定勢,積極探索適應簡政放權、職能轉變要求的新思路、新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