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員干部中開展“為民三問”大討論。要求每名黨員認真查找自己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識、履行職責、改進作風、執行黨的紀律、履行黨員義務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切實查找根源、受到教育、觸及靈魂。以下是小編帶來的為民三問心得體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為民三問心得體會(一)
通過黨支部組織我們學習“三問于民”使我明白了深刻的道理,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胡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全黨同志一定要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盡管“全黨同志一定要堅持 ‘三問于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這個問題,已不是第一次談起,但在黨的十八大這個極具非凡意義的大會上,聽到再次提起,不由讓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為此,我有三點感想。
其一:唯有“問政于民”方能政令暢達凝聚民心。政,即國家大政方針,其貫徹落實程度,不僅事關國家政令的暢通,更是群眾最切身最直接利益維護程度的體現。如何才能做好“問政于民”?筆者認為,作為執政者,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順應大多數人民群眾意愿的呼聲。只有更多的問政于民,才能真正使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收益,才能為執政贏得更多支持,才能使執政者地位更加穩固,并最終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領導中國實現民族獨立,國家繁榮發展,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始終維護最廣泛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其二:唯有“問需于民”方能冷暖入微體察民情。民之所需,是公民對國家和社會在政治、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最直接要求,也是事關群眾生產生活冷暖疾苦的最現實民情體現。如何才能做好&ld
quo;問需于民”?我認為,作為執政者,必須深入到群眾中去,設身處地的了解群眾之疾苦,傾聽他們的現實需求。這里更多的強調執政者與人民的溝通和了解。只有執政者更多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疾苦和訴求,才能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才能帶著感情去為人民謀發展。謀利益。焦裕祿、沈浩、楊善洲等優秀共產黨員之所以能夠贏得一方百姓之信任,在于他們深入基層,深入百姓,問需于民,了解民生疾苦,并有針對性的謀劃發展之路
其三:唯有“問計于民”方能群策群計集中民智。勿庸置疑,社會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勞動和智慧的推進,向群眾問計,就是對群眾智慧的再匯集,再提練。如何才能做好“問計于民”?我認為,作為執政者,無論有多么宏大政治目標,社會發展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則必須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正如鄭青原文章所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黨的成長發展歷史告訴我們,人民群眾的智慧是黨化解危機,走向成功根本原因。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黨同志必須堅持問計于民,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的發展就有了最偉大的力量支持,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黨的各項事業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三問于民”就是凝聚民心、體察民情、集中民智,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我們的黨才能取得成功;只有汲取人民的智慧,我們的黨才能攻堅克難;只有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我們的黨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而早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全黨同志一定要將“三問于民”精神發揚光大,不斷強化政民血肉聯系,切實履行職責,將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履行好,實施好,讓民眾更充分的享受到發展帶來的好處。
為民三問心得體會(二)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已開展兩個多月了,兩個對月來,通過學習有關資料,撰寫心得體會,查擺問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我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做為一名黨員,做為一名奮戰在集成農技推廣戰線的戰士,我做了什么?“四風”問題究竟在自己的身上都有什么或多少表現?近一段時間內,我認真梳理了一下自入黨以來,我的思想和為民服務行動上的軌跡,我有些汗顏了。
“為民三問”,這個題命的好,好,在
于問得及時,問得透徹,結合這次教育實踐活動,我真的有必要坐下來,認真梳理自己的思想軌跡,認認真真回答“為民三問”了。 入黨為什么?記得剛入黨時,組織給我談話,問我,入黨的動機是什么?我回答:為人民服務,具體到我個人是為農民朋友服務。現在回想起14年前的那次談話,猶在耳邊。十幾年來,到底服務了多少呢?說實在的,我也曾為全縣“三農”事業做出過一定的貢獻,這一點,黨和人民都看到了,也肯定了,也給了我不少榮譽。榮譽,是一件好東西,他是對過去一段時間工作成績的肯定與認可,正確認識它,會促使個人在后來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成績。然而,在榮譽面前,我頭腦有些發暈了,學習也少了,工作主動性也不強了,認為自己已步入不惑之年了,至于進取和創新,讓年輕人干去吧,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現在,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經同志們的批評,我認真進行了反思。
為農民服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一句話,更重要的是行動。要賦之于行動,首先必須端正自己的思想。當初,響亮的
入黨誓詞,錚錚的入黨申請,不是為了有面子,也不是為了自我表現,是為了在黨的旗幟下成長,為了成為一名戰士,一名敢于擔當職責的戰士。40歲,也許黃金年齡已過。但我們積累的經驗卻是一筆無窮的財富,我可以將這筆財富無限放大,傳承給后來的旗手,讓越來越多的優秀戰士投身到這片沃土上。
為民干什么?這是擺在我們農技戰線戰斗人員面前的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為民干什么”這個話題并不沉重,但他問得擲地有聲,卻不好回答。冠冕堂皇的話任何人都會說,但真正有是在價值和意義的能有多少?我們需要做的是用于擔當,敢于擔當。為民服務不是一件小事,它關系到全縣富民強縣,科技強縣的成功與否,任重而道遠,我們別無選擇。
農村是一個大舞臺,農業是一個大天地,需要我們做的很多,這其中有我們熟悉和未知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攻破它。
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生產上主要還是以傳統生產為主,為改變農村和農業的現狀,縣委縣政府早在2009年久啟動了領導機關在基層包村大行動。之后,結合中央、省委的部署,實施了強村固基大行動,讓各單位業務骨干到農村擔任第一書記,目的就是通過此舉將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及時傳達灌輸下去,讓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真正發揮作用,改變農業增長方式,推進全縣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從而實現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的目的。我曾有幸參與了上述兩項活動,也為所包村莊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現在想起來,那真是值得回味的兩年。
將來留什么?說到這里,我的腦海里閃現了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閃現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然閑了“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他們無疑是當時的社會楷模,給我們留下了不死的精神。與先人圣賢相比,我們是渺小的,但我們并不是一無是處,因為我們在做著建設現代農業的大工程,這其中迸發出來的精神,也將會作為一種財富傳承下去。
因為我們是農業技術推廣者,做好農業技術推廣是我們的職責。但,技術是要發展的,我們當前推廣的技術在目前來看是先進的適用的,而對于將來,由于隨著技術革命大潮的風起云涌,可能會被更新或替代。其實這并不是一件令人傷感的事情,當我們把技術推廣的方法,敢于奉獻的精神而被將來肯定和傳承的時候,我們是不是由衷的感到欣慰?
當回首往事的時候,我們不因虛度光陰,無所事事而悔恨,而為從事了一項平凡而意義非凡的農技推廣事業,而感到榮光,僅一點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