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高考政治試卷以課程標準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牢固把握今年高考考試內容改革主題,增強考試的基礎性和綜合性,加強考查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全面落實高考考試內容改革主題
今年高考政治卷命題的核心是“一點四面”,即以立德樹人為重點,加強對、依法治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創新能力等四個方面的考查。
試題設計把握了文化傳播潤物無聲的特點,在兩個方面落實主題,一圍繞主題,挖掘真實性強、內容具體的情境材料;二通過設問引導考生對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政治、經濟和哲學等領域試題,旨在引導考生正確理解“我國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總體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等學科基本知識;建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方法,從而提高人文素養。
二、著重考查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在保持分值權重不變的前提下,加深了對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學科能力的考查。試題設計中體現基礎性與綜合性有機結合。
1.在診斷影響因素中考查學科思維精確性
思維精確性決定了考生解決問題是否具有針對性,是否能把握規律,運用規律對社會現象作出預測。思維達到的精確水平標志學科理性判斷能力的程度。今年第31題“作為居(村)委會,調動居(村)民參與自治積極性的關鍵有哪些?”、第33題“根據材料信息,運用經濟常識,預測2015-2020年我國非金融領域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并分別列舉一個最主要的預測依據”等,其命題立意就在于能夠運用學科知識精確診斷問題產生的原因,或社會現象的影響因素,并加以區分主次。
真實世界中任何現象的產生,都可能是綜合因素的結果,考查思維精確性旨在糾正社會科學領域考生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缺乏理據的思維習慣。
2.在理論論證中考查學科思維完整性
理論論證包括論證層次和每個層次內部的因果論證等兩個方面。第34題試題援引評論家觀點:“京劇要傳承,必須通過‘戲引人’,以戲爭取票房;‘人抬戲’,以票房支持戲。”要求運用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評價這位評論家的論述是否完整地論證了他的觀點,并加以分析說明。第32題要求運用政治常識簡要回答,“黨為什么提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這些試題正是考查考生在理論論證中學科思維的完整性。
一般認為,只有論述題可以考查論證層次的完整性。事實上,這是學科的基本能力,無論是社會生活中還是學術環境中,能夠直接進行因果論證的情況并不常見,而學科思維的完整性恰恰是學會獨立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維的基礎。
3.在選項設計中將哲學融于試題材料敘述語境
今年部分哲學試題的正確選項和錯誤選項,都不再直接以哲學知識呈現,而是將哲學基本概念、原理與試題材料敘述語境相結合,加以重新表述。其內容主體、客體等要素都是具體的,與語境相符,而關鍵詞“和/或”句式則是哲學的,也就是說選項表述與哲學知識特征相符,但不是哲學知識本身。
這種選項設計的積極意義在于:(1)豐富和提升哲學選擇題考查的學科能力。在選項設計中將哲學融于試題敘述材料語境,考查的能力主要集中在運用哲學知識說明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運用哲學知識推斷社會現象發展趨勢或可能結果,運用哲學知識歸納材料所反映社會現象的實質,運用哲學知識解決社會實際問題,運用哲學知識評價社會現象等,這些能力都是進行大學學習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2)引導考生學會哲學思考。同樣是運用哲學知識認知社會現象,將哲學融于試題敘述材料語境,為考生創設的是哲學思考的情景,融于試題情景就是融于生活,這種考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知識與生活分離的問題,也相應地提高了能力要求。
三、探索在分析評分中融入整體評價
從試題構成角度看,評分是實現命題意圖、決定試題有效性的關鍵。為響應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的改進評分方式,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要求,今年力求通過完善評分量表,進一步解決分析評分中的整體感缺失問題。
分析評分法是對認知過程中的各個行為特征分別進行評分的方法,優點是考試結果可用于診斷考生能力表現,幫助教師與學生調整、增益教與學。然而,各評分項獨立評分帶來的問題是行為特征的孤立化,對考生缺乏整體評價,也帶來了投機的應試行為,使得考生能力發展背離了初衷。為此,今年探索通過建立評分項之間的邏輯關聯,進而增加評價結果的整體感。如第33題著眼于試題內在因果聯系,同時觀察兩個能力,避免機械割裂彼此。第34題立足于觀察考生的完整評價過程,促使考生掌握學科評價能力的元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