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薄薄霾霧鎖住了京城春色,中國政府再下“鐵腕治污”的決心。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當天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要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降低3.1%以上,氨氮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等均將減少。
隨著PM2.5的持久戰在全國打響,產業調整正駛入快車道:北京去年出臺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近400家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被關停退出;燒煤重鎮河北為甩掉污染源頭的帽子,削減煤炭消費量1500萬噸,首次實現煤炭消費負增長……當“退出產業”、“壓減燃煤”等措施頻頻亮劍,也激化了“棄GDP保環境”的爭論。今年地方兩會上,29個省份下調GDP增長目標,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則直接刪除GDP增長目標。
治霧霾關停大量落后產能,是否會拖累GDP?“短期內,地方GDP可能會下降,但長遠看,治霾一定會帶動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首都旅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段強說。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閆傲霜則稱“治霾與GDP根本不矛盾”。她說,環保產業本身是巨大的經濟增長點,新技術會帶動新產業發展和就業,要將投資引向新業態、新模式。
她認為,雖然北京鋼鐵企業少,但有很多鋼鐵業節能降耗的新技術,可以將技術共享到河北等地,既為鋼鐵業轉型帶來高效益,也能解決空氣污染,“可以雙贏”。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王文彪表示,中國正處在關鍵轉型期,需要的是有質量的GDP,治霧霾要有先進的科技手段,用技術倒逼中國產業升級換代,從長遠講能為GDP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有望達4.5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