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相宜》閱讀材料
①中國自然人文景觀不勝枚舉,冠以種種“天下第一”的勝地難以數盡。為何西湖配享“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美譽?或許蘇軾詩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中的“相宜”二字蘊藏著西湖精神之肯綮。
②西湖單獨的景致不那么出眾,整合起來卻美得恰到好處。濃而不艷俗,少有咄咄逼人的壓迫態勢;淡而不冷傲,沒有自負拒人的疏離感。曾任杭州通判、知州的蘇軾對西湖的隱喻或許不是僅限于它的美貌,而是體現著蘇軾的審美思想、趣味傾向和一種精神品格。西湖的自然本性加上設計者與工匠的默契,使“相宜”的文化內涵很符合“中庸”的境界。何謂“中庸”?朱熹解釋說:“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
③西湖是一個自然人文景觀體系。和太湖、瘦西湖比,太湖浩淼,雖有類似“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氣勢,卻使水勢過度洶涌張揚,且無邊無際而缺少山水相依的視界,給人一種若有所失的蒼茫感;狹長的瘦西湖,湖身受兩岸擠壓而稍顯局促與脅迫感。而西湖面積適中,山水比例勻稱:山高了,對湖是一種壓迫;矮了,湖面失去了依靠,平衡頓失。而今,你站在西湖任何一邊朝湖中望去,影影綽綽中,平靜的湖水倒映著對岸的綠肥紅瘦;舒緩的山脊曲線在漣漪里舞動。人與空間的關系舒服、協調,心里滿是踏實的感覺。
④在西湖的大格局內,各種景觀的關系呈現一種有呼應、有關照、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和而不同”的景象。你看,北南二塔??保?與雷峰,一嬌弱、素樸,一恢弘、華貴;西湖十景之“斷橋殘雪”意象的淡雅、素凈,而“花港觀魚”則濃艷、熾熱。而最能體現中庸思想的,莫過于西湖十景之一的“蘇堤春曉”了。據史料記載,元?四年蘇軾任杭州知州,旋即開展了大規模疏浚西湖的工作。工程在設計上很智慧地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在今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下位置堆筑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即便用今天的眼光看,這項工程也完全符合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環保意識,更有趣味的是,蘇堤的位置選擇暗合“黃金分割線”原理。如果用中國畫來做比喻,西湖是一張白紙,蘇堤就是一棵樹、一支竹或者一塊巨石,它的位置一定是在一隅,而會讓出一大片空白留給想象的空間。這是中國畫虛與實對立統一關系的奧秘所在。因為“實”厚重、敦實,在空間上就要以“謙讓”的姿態“退避三舍”;“虛”,質輕、空疏,清淡,缺少密度,必須有足夠的空間來“張揚”,以獲取平衡。這不正是“無過不及”之美嗎?或許蘇軾正是把西湖工程建設當作詩歌創作,其中的藝術直覺,使西湖獲得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⑤饒有諧趣的還數湖中的“三潭印月”,它是由環形堤埂圍成的一處“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景觀。這是西湖的點睛之筆。廣袤的湖面猶如一幅山水畫,大片虛空處飄過一朵云彩,飛來兩只黃鸝,這是生命的呼吸。從高處看,它又恰似西子的肚臍,湖面因之才蕩漾著生命的律動和靈氣。你去近旁靈隱寺看看彌勒佛,那大肚皮上露出滾圓的肚臍。如此,彌勒佛的開懷大笑才顯得和藹與坦誠。再遙望那敦煌的飛天,個個都露出嬌小的肚臍。不信,把褲腰提上去幾寸遮住肚臍試試,一定減損了那婀娜、飄逸的神韻。而西子湖有了這“肚臍”,蘇堤也就自然成了西子柔軟細腰上一條飄逸的彩帶,讓西湖顯得更優雅、嫵媚和虔誠。
⑥西湖與杭州城區貼得如此之近,以至于西湖不可能“獨善其身”。蘇軾當年就意識到西湖和城市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他說:“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使杭州而無西湖,如人去其眉目,豈復為人乎?”可是,進入工業文明以后,世界上許多城市的發展都經歷過以犧牲環境求發展的階段。今天,我們既不能退回到原始野性的自然界,又不能讓城市發展以“一種異化的形式”徹底抹去自然界的本性,從而最終也毀掉城市自己。而把事物控制到合適程度的“無過不及”的中庸思想正是使城市發展免踏“異化”歧途的一帖良藥。
⑦應該說,相比其他許多景觀,西湖和城區的關系是和諧的。一方面,西湖在不斷享受著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成果:湖水得益于先進疏浚技術而變得更加清澈;交通方便而不喧嘩,小商店點綴其中而鮮有商業的浮躁。另一方面,除少數景點外,整個湖區是免費開放的。這種智慧的舉措,使得西湖更呈現一種大氣和開放氣度,提升了人氣,反過來促進了城市的繁榮與發展。
(取材于張新的同名散文)
《西湖的相宜》閱讀題目
19.下列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3分)
A.在作者來看,西湖大格局內單獨的景致大多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庸的境界。
B.蘇軾任杭州知州時期,運用“黃金分割線”的原理治理西湖,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
C.“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三潭印月”因“蘇堤”庇護而蕩漾著生命靈氣,使西湖顯得更優雅、嫵媚和虔誠。
D.一般說“中庸”思想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準則,而本文體現出“中庸”思想還影響著中國人的自然審美觀。
20.下列對作品中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庸》是《禮記》中的一篇,為“四書”之一,它所宣揚的“不偏不倚”的思維方式構成了中華民族頗具特色的道德規范和處世哲學。
B.蘇軾在思想、趣味傾向和精神品格上集儒、佛、道于一身,其復雜性構成了其審美觀的獨特性,也決定了其作品內容的豐富性。
C.“獨善其身”原句是“窮則獨善其身”,語出《莊子》,莊子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暗示養生若像解牛一樣“依乎天理”,就能保全自身。
D.“虛實相生”是中國藝術獨特的表現方式,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
21.作為自然人文景觀體系,西湖的“相宜”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5分)
22.第④段和第⑥段中的“無過不及”有著怎樣的不同內涵?請簡要說明。(4分)
23.文中多處運用了比較的手法。請舉例并加以賞析。(4分)
24.西湖的“相宜”是自然人文景觀的“相宜”,而沈從文的《邊城》也展示了湘西自然與人文的“相宜”。請就《邊城》中的這種“相宜”舉例分析。(5分)
《西湖的相宜》閱讀答案
19.D【解析】A.原文為“西湖單獨的景致不那么出眾,整合起來卻美得恰到好處”。B.“運用黃金分割線”的原理治理西湖”文中為“暗合”非主動“運用”。C.“蘇堤庇護”文中無據,“蕩漾著生命的靈氣”與“蘇堤”構不成因果關系。(3分)
20.C【解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3分
21.(5分)(1)西湖與周圍景致比例勻稱,關系舒服、協調。(2)在西湖內,各種景觀的關系呈現一種有呼應、有關照、相輔相成的景象。(3)西湖和杭州城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關系是和諧的。
22.(4分)第④段中的“無過不及”:蘇堤位處西湖一隅,從中國畫的虛實相生來說,蘇堤為“實”,因“厚重”“敦實”而“謙讓”;而湖面空白為“虛”,因空疏、清淡而“張揚”。“謙讓”與“張揚”和諧共處,“不偏不倚,無過不及”。(2分)
第⑥段中的“無過不及”:西湖和城市相輔相成,既不退回到原始野性的自然界,也不讓城市徹底抹去自然界的本性,把西湖的發展控制在適合程度,使城市發展免踏“異化”歧途,“不偏不倚,無過不及”。(2分)
23.(4分)【解析】(1)對比。如將西湖與太湖、瘦西湖比較,突出西湖作為一個自然人文景觀體系,在大格局內面積適中,山水比例勻稱,是“相宜”的。又如北南二塔的比較,“斷橋殘雪”與“花港觀魚”的比較,突出在西湖的大格局內,各種景觀相輔相成,對立統一,是“相宜”的。
(2)類比。如“三潭印月”恰似西子的肚臍,與靈隱寺彌勒佛的肚臍、敦煌飛天的肚臍比較,西湖因這一“肚臍”,湖面才蕩漾著生命的律動和靈氣,西湖才顯得更優雅、嫵媚和虔誠。這一比較突出“三潭印月”與整個西湖、蘇堤的“相宜”。
24.(5分)【示例一】①邊城那里的小溪、小塔、渡船、吊腳樓等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清麗,優美如畫。這里的自然風光,沒有人工雕琢與粉飾的痕跡,是大自然原生態的呈現。②《邊城》描繪了一幅美麗湘西的地域風俗畫,如端午風俗、老船夫的擺渡等,表現了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③原生態的自然美景與地域風俗、風情等人文元素彼此融合,彼此映襯,和諧統一,是“相宜”的。
【示例二】①邊城那里的小溪、小塔、渡船、吊腳樓等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清麗,優美如畫。這里的自然風光,沒有人工雕琢與粉飾的痕跡,是大自然原生態的呈現。②《邊城》構造了一個和都市文明迥然不同的湘西世界。它幾乎沒有受到外界的侵蝕,保留著古樸、自然、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如翠翠的單純、質樸,又如老船夫去世后人們對翠翠的關照等。③原生態的自然美景與淳樸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彼此融合,彼此映襯,和諧統一,是“相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