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在线播放,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亚洲一级大片,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

重慶新農村建設政策規定,重慶新農村建設規劃方案

思而思學網

 重慶市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是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有連片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直轄市。全市幅員面積8124萬km2,轄40個行政區縣(自治縣),其中國家級貧困縣14個。全市總人口3235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300萬人,占總人口的73%;少數民族175萬人;三峽移民動態搬遷人口103萬人。重慶屬東亞內陸季風區,地貌結構復雜,地勢起伏大,地形多樣,山區和深丘占全市幅員面積的70%;常用耕地138147萬hm2,人均耕地0.057hm2。

一、重慶市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綜合改革的現狀與成效

黨中央做出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后,重慶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基層黨組織建設,全市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綜合改革邁出堅實步伐,開創了重慶農業發展態勢好、農村面貌變化大、農民得到實惠多的可喜局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亮點,也為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和社會穩定和諧提供了有力支撐,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一)農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

近年來,重慶農業雖連年遭遇自然災害,但在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勢頭。2007年,全市農村經濟總量達到1429億元,比上年增長18.9%,是直轄前的2.9倍;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800億元,比上年增長8.6%,是直轄前的1.8倍;實現農業總價值469億元,比上年增長9.5%,凈增635元,是直轄前的1.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09元,比上年增長22.11%,是直轄前的2.4倍,創下直轄以來歷史新高。糧食產量大幅增長,達到1148萬t,比上年增長26.4%;肉類總產量178.4萬t、禽蛋總產量39.2萬t、奶類總產量8.6萬t、蔬菜總產量890.5萬t、水果總產量154.6萬t、水產品總產量25.1萬t,分別比2003年增長23.9%、35.6%、53.6%、13.9%、89.2%、25.3%。

(二)農業產業結構更加優化

近幾年,重慶先后啟動實施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百個經濟強鎮工程、百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項目建設,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全市農林牧漁業結構由2003年的63.9:2.7:30.9:2.5調整為2007年的53.6:4.8:38.1:3.5。農業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糧經結構比重由2003年的80.6:19.4調整為2007年的72.9:27.1。農業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內部要素資源的配置,農村勞動力得到了有效轉移。目前,農村從事一、二、三產業勞動力的比重由2003年的75.9:16調整為2007年的59:15:26。農業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初步形成了優質糧油、生豬、蔬菜、柑橘等支柱產業和竹木、蠶桑、中藥材、草食牲畜、花卉等特色產業,大大提升了全市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生產水平,農產品綜合競爭力不斷提高。目前,全市已建成各類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6617萬hm2;主要農產品商品率達到60%,糧油產品優質率達到50.8%,分別比2003年提高12個百分點和15個百分點。

(三)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強化

重慶堅持把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設施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先后解決了一大批農田灌溉、人畜飲水安全、道路交通、生態能源等關系群眾生產生活的急難問題。幾年來,全市有效灌溉面積達6918萬hm2,節水灌溉面積1014萬hm2,分別比2003年增加10%和20%;渠道水利用系數由0.38提高到0.49,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38提高到0.42。解決了289.3萬人飲水困難和122.7萬人飲水安全,400多萬農村居民徹底告別了“水荒”。農村公路總里程超過10萬km,所有鄉鎮和85.7%的行政村實現通公路。建成農村戶用沼氣82萬口,農村沼氣適宜農戶普及率達29%。大足縣古龍鄉建成了市級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示范鄉,村村通水泥路,家家通硬化人行便道,戶戶用上自來水。

(四)農村社會事業逐步改善

開展新農村建設幾年來,重慶農村社會事業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進。提前實現教育“兩基”目標,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全面落實,新建改建農村寄宿制小學近600所,新增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200多所,為388萬學生免除了學雜費,40多萬農村家庭困難女童實現了零繳費入學。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進一步加強,“萬村書庫”工程加快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繼續推進。配套建成村文化室2000多個,10323個自然村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貧困農民70.19萬人,解決了11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實現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覆蓋,參加農民合作醫療的農民1807.17萬人,參加率達76.88%,45萬人參加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建改建農村五保家園800多個,4930名散居五保老人相繼入住。

(五)農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新農村建設激發了農村居民改善生活環境、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促進了農村面貌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有關部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畜禽養殖區域劃分、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以及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和污染治理示范,重點實施了“鄉村清潔工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78.27萬hm2,農村戶用沼氣池達到82萬座。2007年,全市新建改造農房13.4萬處,新修廢物處理場所3129處,在30個區縣實施了“一池三改”項目。7個區縣被納入全國農村社區建設試驗點。直轄以來,全市累計完成營造林159萬hm2,義務植樹6.5億株,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3%,比直轄前增加了12個百分點。2000年在全市開展退耕還林工程試點以來,累計完成工程任務105萬hm2,極大改善了全市的生態環境。各區縣也紛紛加快人居環境建設力度,開展了“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系列活動,積極開展環境整治和農村綠化美化,農村柴草亂放、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禽畜亂跑等“臟亂差”現象有了較大改觀,建設了一大批綠色小康村。武隆縣通過開展“十星級農戶”和“十星級黨員戶”的評比活動,農戶改壩、改廚、改廁率達到100%。

(六)農村綜合改革進展順利

重慶直轄十年來,實行市對區縣直管體制,沒有中間層,充分地發揮了土地、旅游、能源和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優勢,促進了各類要素的有效配置。先后出臺了《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發展的意見(試行)》,積極發展各類土地流轉中介機構,各區縣紛紛成立了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全市土地規模化經營水平穩步提高,到目前為止,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面積約21.6萬hm2,規模經營集中度達到16%。積極探索戶籍制度改革,鼓勵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定居。作為全國8個全面實施鄉鎮機構改革試點工作省市之一,2005年,市里出臺《關于全面推進鄉鎮綜合改革,切實加強和改進鄉鎮工作的意見》,目前,試點工作已基本完成階段性工作目標任務。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取得成效,全市農村學校已基本上收,做到了縣級管理。鄉鎮財政體制改革日趨完善,2007年,全市進一步提高了鄉鎮最低保障標準,財政供養人口人均財力最低保障標準提高到214元。目前,2003年以前的“普九”義務教育負債基本化解完畢,得到了國務院、國務院綜改辦和財政部的肯定。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積極落實各項減負政策和支農惠農政策,不斷減輕農民負擔。積極按照“明晰產權、放活經營、規范流轉、減輕稅費”的要求,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七)農村扶貧救助成效顯著

隨著扶貧開發力度的加大,重慶市農村貧困人口數量顯著下降。2007年,全市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已從1997年的366萬人,下降到50.4萬人。絕對貧困的發生率由14.95%下降到2.1%。與此同時,貧困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對該市1500戶特困村農戶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07年重慶特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19元,與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509元的差距逐步縮小。此外,特困村農民從惠農補貼政策得到較多的實惠,家庭非經營收入較快增長,洗衣機、熱水器、微波爐等適用的生活設備也逐漸進入家庭。完善農村地區調解網絡,開展了“萬名干部大下訪”活動,全年化解重大矛盾糾紛1025起,依法保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