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的春節習俗如下:
1.送灶: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是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戶戶鍋臺洗刷得干干凈凈,傍晚點燭燒香放鞭炮,用酒、米、灶糖、灶餅等素供祭祀灶神。
2.掃塵:不僅是清掃灰塵,還有驅邪除災之意,這一天,家家戶戶撣塵掃屋,把窗臺、門板、桌子、櫥具無不刷洗得干干凈凈。
3.除夕:即臘月三十晚上的過年,大田的武陵、早興有提前一天過年的風俗,凡外出男女,除夕夜都要回家團聚,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門前貼春聯,廳堂掛年畫,廚房、谷倉、豬欄分別貼上紅帖,櫥柜、桌椅、水缸等貼上紅紙條,以示歡慶之意。
4.春節:大年初一,大人小孩凌晨即起,穿戴一新,鳴炮開門,以圖開門大吉。
5.初二:人們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帶糕餅糖果,給長輩要帶紅糖,拜年者回歸時,主家要回送同等價值的禮品,叫禮尚往來。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春節無疑是最重要的節日,而春節由來已久,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每個地區都衍生出了屬于自己的春節習俗。那么本期老黃歷帶大家了解一下,福建三明過年習俗吧。
三明過年習俗
福建三明過年的持續時間
三明的春節,實際上是從臘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后才結束。
三明過年習俗
福建三明過年送灶的習俗
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是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戶戶鍋臺洗刷得干干凈凈,傍晚點燭燒香放鞭炮,用酒、米、灶糖、灶餅等素供祭祀灶神,據說是為了堵住“灶君”的嘴,要他“上天奏好事,回宮保平安”。
沙縣“送灶”又有“民三軍四趙家二十五”的說法。相傳趙匡胤有一年出征打仗,回家誤了“祭灶”時間,于是規定農家二十三日、軍家二十四日、趙氏皇家二十五日“送灶”,年三十晚接回“灶君”,這個規矩在沙縣流傳至今。據說沙縣以前“送灶”時家家還點盞竹制的“八卦燈”,一直燃到正月十五才熄滅,稱為“長明燈”。
三明過年習俗
福建三明過年除夕的習俗
即臘月三十晚上的“過年”。大田的武陵、早興有提前一天“過年”的風俗。凡外出男女,除夕夜都要回家團聚。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門前貼春聯,廳堂掛年畫,廚房、谷倉、豬欄分別貼上“人壽年豐”、“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之類紅帖;櫥柜、桌椅、水缸等貼上紅紙條,以示歡慶之意。
午前,用三牲酒醴祭祀祖先和灶神,敬請灶神回宮司事。晚飯前,泰寧人會在每個睡房放置一個添了炭火的火籠,里面撒一些食鹽,使之噼啪作響,象征興旺發達;沙縣則有人會用火鉗夾住燒得通紅的鐵“元寶”,一邊順著家里各個陰暗的旯旮轉,一邊往“元寶”上滴酸醋和醬油,讓其蒸發,名為“發香氣”,以示驅除穢氣。
放完爆竹開始吃年夜飯。全家人團團圍坐,長輩居上座,兒孫左右相陪,外出未歸者留空席、擺碗筷,以示團圓;桌上往往有兩碗魚,一碗是不能動的,表示“年年有余”;飯后,大人給小孩分壓歲錢;主婦要煮好“隔年飯”,留待年初一食用,以示年有余糧;灶內用硬木蘊火種,象征煙火不斷、人丁興旺;廳堂灶房還要點歲燈,大人們通宵守歲,意為去舊迎新。
八十年代起,合家收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已經成為新俗,零點鐘聲一響,家家燃放鞭炮,喜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