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是人們創造的產物,民間文化它立足于民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背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人們自發的娛樂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流傳至今。武漢的傳統文化有哪些?一起來武漢傳統習俗和元素中看看。
一、武漢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1.節日風俗
1、臘月三十——武漢人最重視的節日,俗稱"過年"。這一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年飯一般要用"三全"(全雞、全魚、全鴨)、"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等。近年來人們又在桌子中間置一火鍋,熱氣騰騰,更增添了節日氣氛。
2、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要炸制春卷。元宵節的晚上,人們還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餡做湯圓食用,以預祝一年工作圓滿、順利。春節期間,人們還吃糖炸年糕,以象征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3、農歷三月三——武漢市民紛紛走出家門"踏青",或登高或臨水游覽。大家邊游玩邊采集地米菜,一方面領略了大自然的風光,另一方面又活動了筋骨。
4、農歷五月五端午節——武漢人有吃咸鴨蛋、粽子、飲菖蒲雄黃酒及饋贈綠豆糕、杏仁豆腐、八寶稀飯、冰糖蓮子、米面發糕等去暑敗火食品。冰箱的普及,冰鎮汽水、冰鎮啤酒為人們解除了不少夏日的暑熱煩悶。
5、八月十五中秋節——武漢人必于這花好月圓之夜,邊吃月餅邊賞月。
禁忌
一是吃飯時不能將筷子插在盛著米飯的碗里,特別是家中有七八十歲老人的,絕對不允許將筷子插在盛滿米飯的碗里。這是因早年間家里死人后要擺供品,其中“倒頭飯”就是將筷子插在盛滿米飯的碗里。如果將筷子插在盛著米飯的碗里,是對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
二是吃完米飯后,碗里要一干二凈,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老輩人常對年輕人說,碗上粘著米粒,將來就要娶個麻臉的媳婦。實際上是告誡年輕人要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
三是吃米飯不夠時不能說“要飯”或“再要一碗”,要說“再來一碗”或“再盛一碗”,因過去老武漢人將街上的乞丐稱為“要飯的”。
四是吃飯時不能吧唧嘴,喝湯時不能出聲音,要用勺一下一下輕輕地喝,不能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如果聲音過大,被視為對旁邊吃飯人的不尊敬和沒有教養,像豬吃食兒。
五是不許用筷子敲打飯碗,飯菜沒端到桌子上時,孩子們要靜靜地坐在桌前等待,如果哪個孩子不懂事用筷子敲打飯碗,大人會馬上訓斥:“我這兒不收要飯的。”因為過去街上的乞丐多是一邊敲打飯碗一邊乞討。
六是吃飯時不能閑聊,現在人們吃飯時多是邊吃邊聊,而過去老武漢人卻講究“食不言”“餐不語”,特別是大戶人家坐在一起吃飯時,不許隨便說話,特別是孩子們,吃飯就是吃飯,誰要是吃飯時隨便說話,輕者會受到大人的訓斥,而重者會遭到大人用筷子打上兩下。
七是吃飯時不能隨便換座位,剛開始坐在哪兒,就一直坐在哪兒,不能端著飯碗一會兒坐這兒,一會兒坐哪兒。因為只有街上的乞丐才是要了一家又一家,不斷變化“位置”。
八是吃飯時若誰不小心失了手將飯碗、菜盤子等家伙打碎了,要連忙說一聲“碎碎(歲歲)平安”,以此緩和氣氛,使失手人不至于難堪。
2.武漢生活文化
(1)習俗/民俗
武漢市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黃陂縣有近幾年才發現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
(2)方言文化
武漢話是大部分武漢居民所操方言。武漢話在方言學的分類系譜上,屬于官話方言(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話-武漢-天門片區(武天片),與成都方言、重慶方言、貴州方言等同屬一個系譜,也是西南官話地理分布上的最東端,東南端被臨界的湘方言、贛方言、官話江淮方言等所包圍。
(3)節日文化
武漢是武昌、漢陽、漢口的合稱,即"武漢三鎮"的合稱。武漢成為統一的大城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為此形成了武漢當地不少別具特色的節慶活動。
(4)飲食文化
武漢九省通衢,東西南北各種風味在這里融合,原料上主要以魚菜為主。武漢菜特色是“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膩”,最著名的菜肴有藕煨排骨湯和清蒸武昌魚,大中華酒樓、武昌酒樓、盧大師酒樓都是做武昌魚的名店。
熱干面、排骨蓮藕湯香飄萬家。武漢的碼頭文化也造就了獨特的市井美食文化。武漢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武漢獨特的飲食文化。
3.武漢特色文化
(1)漢繡
漢繡,以楚繡為基礎,融匯南北諸家繡法之長,揉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漢繡主要流行于湖北的荊州、荊門,武漢、洪湖、仙桃,潛江一帶。漢繡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還參加了巴黎、華沙等國際展覽,受到好評。
漢繡繡品中不乏精品,宣統元年(1909),武昌的彩霞繡品公司的繡畫、美粹學社的繡字,曾獲武漢勸業獎進會的一等獎;湘記繡局、王榮興的繡品獲四等獎。
(2)熱干面
熱干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是湖北武漢最出名的小吃之一,有多種做法。以油、鹽、芝麻醬、色拉油、香油、細香蔥、大蒜子、量鹵水汁、生抽為輔助材料。其色澤黃而油潤,味道鮮美,由于熱量高,也可以當作主食,營養早餐,補充機體所需的能量。
4.武漢曲藝文化
(1)楚劇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孝感市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傳統聲腔劇種之一,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歷史。是湖北地區具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
(2)武漢漢劇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楚腔、楚曲),民國時期定名漢劇,俗稱“二黃”。漢劇是湖北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也是陜西省的第二大劇種,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以及湖南、陜西南部、四川和廣東部分地區。
漢劇角色共分為十行: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腔調除了西皮、二黃外,羅羅腔也用得較多
(3)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原名“鼓書”,又稱“打鼓說書”、“打鼓京腔”等,是一種流行于孝感、黃岡和武漢一帶的漢族說唱藝術。原先湖北的鼓書,與我國北方的鼓詞類傳統說唱藝術有著同宗的關系,而鼓詞(鼓書)又與說書(評書),在歷史上有密切的聯系。
(4)湖北評書
湖北評書是湖北省的傳統說唱藝術。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作為一種獨立的說書品種,大約形成于清代初期。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
二、武漢的簡介
【地理位置】武漢,簡稱“漢”,俗稱“江城”,位于中國腹地中心、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水交匯處,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及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也是湖北省省會。地理位置為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在平面直角坐標上,東西最大橫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縱距約155千米,形如一只自西向東翩翩起舞的彩蝶。武漢的最東邊在新洲區徐古街將軍山村、最西邊在蔡甸區侏儒山街國光村、最南邊在江夏區湖泗街均堡村、最北邊在黃陂區蔡店街李沖村。
【行政建置】2020年,武漢市轄江岸、江漢、硚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黃陂、新洲、東西湖、漢南13個行政區及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武漢化學工業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武漢新港等6個功能區。區下轄156個街道、1個鎮(新洲區鳳凰鎮)、3個鄉(洪山區天興鄉、蔡甸區消泗鄉、黃陂區木蘭鄉)、2個行使社會事務管理職能的辦事處(蔡甸區桐湖農場、江夏區金水農場)。全市群眾自治組織3236個,其中,社區居委會1431個,村民委員會1805個。全市土地面積8569.15平方千米。建城區面積885.11平方千米。
【歷史沿革】武漢歷史悠久,早在距今8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先民們就在這水網之域繁衍生息。位于黃陂區盤龍湖畔的盤龍城,筑于商代,距今約有3500年的歷史。自漢以降經南北朝至元、明,武漢逐漸發展為水陸交通樞紐、商賈輻輳。明成化年間,漢水主道改由龜山北入長江,由此而形成漢口新鎮,奠定了武漢三鎮的地理基礎。明末清初,漢口以商業大鎮卓立華中,與北京、蘇州、佛州并稱“天下四聚”,又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清康熙四年(1665年),清政府在漢陽門外白鱔廟下設“常關”,征收國內商貨通過稅。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后,漢口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1861年3月,漢口正式對外開埠。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分漢水以北地置夏口廳,治所即今漢口。
1911年10月10日,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在武漢爆發,建立了湖北軍政府,推翻了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1926年12月,國民政府遷都武漢。1927年元月,漢口、武昌合并為武漢市,劃為京兆區。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武漢市正式建置。三鎮合并建制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6月改為湖北省轄的省會城市。1975年12月原屬孝感專區的武昌、漢陽兩縣劃歸武漢市管轄。1983年8月,增轄黃陂、新洲兩縣。1984年5月被、國務院批準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計劃單列市。1992年7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城市。1992年、1995年、1998年,分別撤銷漢陽縣,武昌縣及黃陂縣、新洲縣建制,分別成立武漢市蔡甸區,江夏區及黃陂區、新洲區。
2007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發文批準設立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2010年1月,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簡稱東湖高新區)成為繼中關村后中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也是中部地區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0年11月,武漢吳家山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3年3月,武漢吳家山經濟開發區更名為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至此,武漢市正式形成了依托三大國家級經濟開發區,三鎮鼎足開發的局面。
2016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同年,《武漢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正式獲國務院批復。6月,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重點布局三大城市群,將武漢列為超大城市,打造為長江經濟帶三大增長極之一。
【自然資源】武漢市植物區系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向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過渡的地帶。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的蕨類和種子植物有106科、607屬、1066種,兼具南方和北方植物區系成份。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典型的植被類型。主要樹種,長江、漢江以南以樟樹、楠竹、杉木、油茶葉茶、女貞、柑橘為代表,長江、漢江以北以馬尾松、水杉、法桐、落羽松、櫟、柿、栗等為主。
武漢市動物資源種類繁多,有畜禽、水產漁類、藥用、毛皮羽用、農林害蟲及天敵、野生動物等動物資源。畜禽動物主要有豬、牛、雞等10余種、70多個品種。魚類資源有11目、22科、88種,主要經濟魚類有草、青、鰱等20余種。“武昌魚”(團頭魴)是經濟名貴魚種,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水禽有雁、鸛、鵜等8目、14科、54種。其中,白鸛是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特種水生物有白鰭豚、江豚等,白鰭豚是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江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武漢市江河縱橫,河港溝渠交織,湖泊庫塘星布,灄水、府河、倒水、舉水、金水、東荊河等從市區兩側匯入長江,形成以長江為干流的龐大水網,水資源豐富。水域總面積達2217.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積的26.1%。市域內5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65條。有湖泊166個,其中,城區內有湖泊43個。有各類水庫277座,其中,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6座,總容量9.25億立方米。共有塘堰8.51萬口,蓄水能力3.3億立方米。全市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萬千瓦。
全市已發現礦產33種,礦點154處,潛在經濟價值8400多億元。其中,冶金輔料和建筑材料儲量最大,擁有全國最大的熔劑石灰石、白云巖、石英砂巖基地,膨潤土礦儲量1.18多億噸,居全國第一位。優質礦泉水、熱泉已發現8處。
此外,還發現金礦點11處,銅礦點9處,錳礦、磷礦點各2處,并有5處發現石油、天然氣的“油氣顯示”。
【地震狀況】據史料記載,武漢地區自1345年以來發生大于3級、小于5級的地震共31次,平均20年左右一次,雖然沒有發生過破壞性地震,但曾遭受域外28次中強地震的襲擊。1999年以前,湖北省內共有11次4.5級的中強地震波及武漢,其中,強度最大的一次是1932年發生于麻城黃土崗的6.0級地震。省外共有17次強震波及武漢,如1986年,臺灣花蓮發生7.6級地震,武漢有強烈震感;1994年9月16日,臺灣海峽南部7.3級地震,武漢近百棟高樓發生搖撼;1999年,臺灣發生百年最大地震,再次波及武漢。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發生5.7級地震波及武漢。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武漢有明顯震感,這是70年來對武漢影響最大的一次地震。2010年4月6日22時54分23秒,在武漢市蔡甸區軍山鎮(東經114.09°、北緯30.43°)發生2.2級地震,武漢市局部地區有震感。2019年12月26日18時36分在湖北孝感應城市(北緯30.87°、東經113.40°)發生4.9級地震,武漢有震感。武漢已被列為13座國家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城市之一。
【人口分布】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64.8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0.1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54.15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84.56%,比上年末提高0.25個百分點。年末全市戶籍人口934.1萬人。全年戶籍出生人口8.2萬人,出生率8.97‰;死亡人口5.4萬人,死亡率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