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西部貧困地區某縣,有教職工7000余人,中小學校126所。2017年縣教育科學研究所通報,在縣教科所組織的論文評選中,共有3552篇論文獲獎。
一次縣級層面的論文評獎,就有3500多篇獲獎,獲獎率占全體教職工人數的二分之一。表面看來,該縣教研氛圍濃,教師撰寫論文積極性高,教科研成果豐碩,是教育科研形勢大好的表現。但果真如此嗎?
首先,獲獎論文數量多的背后,反映出教師評價體系的偏差。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對學校和教師的考核不再以考試分數作為標準,但沒有分數標準不等于就沒有標準。績效工資的發放、職稱指標的分配等,都需要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標準。于是,論文、課題等指標就成了不少學校評價教師的重要指標。在這個指標的引導下,大家紛紛拿筆寫論文,對考試分數的追求變成了對論文數量的追求。
其次,獲獎論文數量多的后面暗藏了論文質量堪憂的問題。論文數量多,并不代表論文質量高。不看內容,只看下面獲得一等獎論文的題目,就可知一二,如《一篇德育論文》《神呢?驕傲呢?》《校園足球》《留守兒童教育》《主題班會》等。
再其次,獲獎論文數量多反映出教研部門對評獎工作的不嚴肅。如果不顧質量,來者不拒,凡來文均有獎,則不僅有違舉辦論文評獎的初衷,也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良好教育。
要改變上述情況,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建立客觀、科學的教師工作評價體系。教師工作復雜多樣,任何簡單化的評價方法都是不恰當的。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將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學校評價與學生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政治表現與業務表現相結合。要從師德表現到教學業務能力,從備課上課到作業批改,從教育教學到校本研修等多方面、全方位地評價教師的工作,而不能只用一個指標。
二是要倡導踏實認真做學問的風氣。論文撰寫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專業能力,是教師成長的一種重要手段。學校和教研業務部門,要加強對教師撰寫論文、課題研究的指導,切實提升教師的教科研水平。
三是要扭轉凡文必評獎的不良風氣。相關部門要切實承擔起指導學校教育科研的責任,做學校教師教育科研的引路人。(作者系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