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自然科學基金會、中國科協等有關部門召開新聞通氣會回應近期的國際期刊集中撤稿事件。新聞通氣會介紹,相關部門正對撤稿論文逐一徹查,對查實存在問題的論文作者將嚴肅處理,并向社會公開,形成“零容忍”的態勢,堅決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滋生蔓延的勢頭。
今年4月20日,媒體披露國際期刊《腫瘤生物學》將107篇中國作者論文集中撤稿,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在會上表示,此次集中撤稿事件成因復雜,從內部來看,一方面我國科研評價制度還不夠完善,分類評價改革措施落實還不到位,一些單位還存在簡單化、一刀切的做法。另一方面,個別科技工作者底線意識不強,在名利誘惑面前心態失衡,從事了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應承擔首要責任。此外,我國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處多停留在學術道德與“內部處理”層面,導致學術造假成本過低,沒有對造假等科研不端行為形成有效的震懾。
從外部來看,此次撤稿論文的虛假同行評議專家和同行評議意見大部分是作者通過第三方中介機構提供的,一些第三方中介機構以“科技服務”為幌子,行代寫代投之實,甚至提供虛假同行評議信息,收取高額費用,毒化學術生態。而《腫瘤生物學》對此未進行嚴格審核也應該負一定責任,經調查,這些撤稿論文中甚至有1篇論文的虛假評議專家是由《腫瘤生物學》雜志編輯提供,并非作者提供。
“此次論文集中撤稿事件影響十分惡劣,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尊嚴,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學術環境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體系和力度都還需要進一步改進。”賀德方說。
對此,科技部牽頭會同相關部門對撤稿論文逐一徹查。“對查實存在問題的論文作者要嚴肅處理,向社會公開,形成‘零容忍’的態勢,堅決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滋生蔓延的勢頭。”賀德方說。
目前,各相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和權限部署開展了核查工作,摸清了被撤稿論文的情況,梳理了問題類別,查實了部分違規行為,調查工作仍在進行中。
與此同時,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自然科學基金會等部門還對涉事論文作者承擔或正在申請的科研項目(基金)、基地建設、人才計劃和科技獎勵等全面排查,暫停了部分涉事論文作者正在承擔或申請的科研項目(基金)。
“針對本次撤稿論文撰寫、發表、使用等環節出現的學術不端行為,各單位將按照統一尺度進行處理。”賀德方說。這些措施包括:取消一定期限內晉升職務職稱、承擔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的資格;取消正在承擔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項目,追回承擔任務所使用的項目經費;撤銷獲得的科技獎勵、學術獎勵、榮譽稱號等榮譽,追回獎金;撤銷獲得的職務職稱;暫緩授予學位、不授予學位或者依法撤銷學位等處理。情節嚴重的,永久取消其承擔科技計劃(專項、基金)項目等資格。
對參與學術論文造假的第三方中介機構,相關部門正會同網信辦、工商部門開展“清網”行動,堅決打擊從事論文買賣、論文代寫的第三方中介機構及相關網站、網店、網絡廣告。
此外,科技部等部門將以此次撤稿事件為契機,深化科研評價制度改革,強化以“品德、能力、貢獻”的人才評價導向,更好發揮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衛生計生委、科技部將在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開展臨床醫生職稱改革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