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陜西十三五規劃綱要全文,陜西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規劃分析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決勝期,是加快推進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邁向更高水平的關鍵期。省委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會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來陜視察講話精神,把握發展大勢,立足省情實際,順應群眾期盼,提出制定《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建議。
一、五年成就顯著,穩步邁入中等發達省份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十二五”期間全省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妥善應對國內外經濟風險挑戰,緊扣科學發展富民強省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預計2015年實現生產總值1.8萬億元、人均8000美元,財政總收入33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055億元,分別是2010年的1.83倍和2.15倍,五年經濟年均增長11%、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1.5%和14.4%。“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基本實現,陜西穩步邁入中等發達省份行列。
五年來,全省干成了一些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實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7.8萬億元,是“十一五”的2.97倍。水利建設五大體系十大工程全面展開,渭河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三年河水變清目標基本實現,引漢濟渭等大型水利工程加快推進,新增供水能力15.4億立方米。交通環境進一步改善,新增高速公路約1700公里、總里程突破5000公里,新增鐵路1100公里、營業總里程達到4900公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二期擴建順利完成、旅客吞吐量達到3300萬人次。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蘋果面積、產量居全國第一。避災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全面實施,49.6萬戶、174.7萬人搬出深山,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保障房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城鎮23%的中低收入家庭得到保障,218萬戶家庭圓了安居夢。
五年來,全省取得了一批填空白蓄勢能的重要成果。大運飛機、世界級自由鍛造油壓機、3D打印等領域實現突破。以西安為中心的高鐵網初步形成,西安地鐵1、2號線建成投運。改革開放以來全國最大單項外資項目三星電子落戶建成。煤炭、石油、天然氣產量分別增長1.69億噸、770萬噸、217億立方米,油氣當量超過7000萬噸。世界領先的煤油共煉技術工業化項目和全國首套百萬噸級煤間接液化制油項目建成投產,靖邊化工綜合利用產業示范園被聯合國確定為“清潔煤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延長石油、陜煤化集團進入世界五百強,實現了零的突破和跨越。
五年來,全省實現了補短板增后勁的新突破。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處在全國前列,城鄉居民收入比從3.82:1下降到3.01:1。城鎮化率提高7.9個百分點、達到53.6%,600萬農民成為新市民。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穩步推進,全省進出口總額突破300億美元,經濟外向度提高3個百分點,西安3個綜合保稅區建成運營,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3個。西咸新區成為國家級新區,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不斷優化,陜南三市經濟增速連年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生態建設邁出新步伐,秦嶺保護、濕地建設、植樹造林取得新成績,森林覆蓋率達到43%,治污降霾成效明顯,美麗陜西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五年來,全省實施了一系列添活力惠民生的新舉措。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穩,簡政放權、公車改革、商事制度改革、鎮村綜合改革等走在全國前列,醫改經驗被譽為全國的“陜西樣本”,西安獲批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西安高新區被列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堅持財政“兩個80%”用于改善民生,農村養老保險比全國提前一年實現全覆蓋,建立了城鄉特殊群體利益調整機制,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連年增加,三秦百姓生活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五年來,全省形成了風氣正干勁足的良好局面。深入開展系列重要講話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取得明顯成效。全面從嚴治黨扎實推進,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切實貫徹,“四風”積弊得到有效整治,延安精神“壓艙之寶”作用彰顯。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全面落實,反腐敗斗爭保持高壓態勢,政治生態和社會風氣明顯凈化,全省崇尚實干、自我加壓、爭先進位的氛圍更加濃厚。
五年的成績來之不易,全省上下要倍加珍惜。必須向中央基準看齊,不折不扣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結合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必須把發展牢牢抓在手上,搶抓機遇加快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夯實富民強省的基礎;必須保障和改善民生,調整不同群體利益關系,在共建共享中增進人民福祉;必須以改革開放強動力增活力,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發展水平;必須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發展保護并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發揮領導干部示范帶頭作用,低調務實不張揚、埋頭苦干,始終保持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
五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要清醒認識,主要是:結構調整進入倒逼階段,多元支撐的產業格局尚未有效形成;科教優勢發揮不夠充分,創新潛能釋放不足,軍民融合程度較低;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趨緊,資源生態環境約束加劇;要素市場有待完善,市場主體活力不強;對外開放水平不高,投資環境需進一步改善;全面小康短板不少,扶貧攻堅任務艱巨;民生改善需提升質量,農民增收亟待提速。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堅持問題導向,切實加以解決。
二、立足新的起點,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戰
當前,世界經濟仍在深度調整,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過多年發展,陜西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在發展階段上,我省正處在追趕超越階段,勢能潛能加速釋放,“四化同步”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日見成效,有基礎有能力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在戰略方位上,陜西居于“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和向西開放的前沿位置,肩負著打造西部科學發展新引擎、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新型城鎮化發展方式創新、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等重大使命,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機遇條件上,國家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利于我們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充分釋放科技資源優勢;實施的重大產業扶持政策與我省骨干優勢產業高度契合,有利于加快轉型升級、搶占發展制高點;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推進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等,有利于從整體上提升民生福祉和支撐保障水平。在自身優勢上,我省科教實力雄厚、自然資源富集、文化積淀厚重的獨特優勢在未來競爭中將更加凸顯,工業體系完整、產業集聚度高的“陜西本色”在經濟新常態下將不斷放大。全省上下謀事成事、創業興業、勇于趕超、爭創一流的認識和行動,將匯聚起發展的強勁動力。
站在新起點、謀劃新發展,我們要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做到“四個聚焦”:
聚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這是統領現在和未來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動力,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根本保證,最大限度地激發和增強發展活力,更加注重發展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自覺做到以“四個全面”引領和推動各項工作。
聚焦五大發展新理念。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的根本遵循。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協調作為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把綠色作為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把開放作為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為和諧發展的本質要求,緊盯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舉措,自覺把陜西置于全國發展大格局中,以發展的新理念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不斷推動我省發展邁上新臺階。
聚焦“追趕超越”和“五個扎實”新要求。這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行動指南。要牢記重托、不辱使命,凝心聚力、砥礪奮進,扎實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扎實加強文化建設、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努力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先機、走在前列,實現追趕超越。
聚焦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未來五年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要切實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回應人民訴求和期盼,全力以赴謀發展、扎扎實實補“短板”,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我省“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以追趕超越、轉型發展為主線,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綠色惠民、協同共享、開放融合戰略,加快形成適應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創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建設新局面。
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十三五”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個陜西”建設邁上更高水平。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基礎上,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經濟結構趨于合理,創新驅動發展走在前列,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多元支撐、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協調,城鎮化率超過60%,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富裕陜西建設提高到新的階段。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趕超全國平均水平,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避災移民搬遷和城鎮棚戶區改造持續推進,實現更加充分的就業,全面實施13年免費教育,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和諧陜西建設邁上新的境界。
??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法治陜西扎實推進,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公民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中國夢和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陜西特色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生態文明制度基本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為主基調,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森林覆蓋率超過45%,治污降霾取得顯著成效,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美麗陜西建設展現新的景象。
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要牢牢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在具體工作中,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必須以新的理念標定工作基點。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新理念引領發展實踐,自覺把行動聚焦新理念、對標新理念,以新理念指導未來工作,努力做到發展的新理念和省情實際緊密結合,走出發展新路徑,開辟發展新境界。
必須以新的理念轉變方式方法。積極適應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打破舊的思維定式和行為習慣,創新發展思路,開拓發展視野,提升發展能力,以發展的新理念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取得根本改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
必須以新的理念推動實際工作。用發展新理念深刻認識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把握新常態下的發展規律,抓住新理念帶來的新機遇,自覺把新理念融入謀劃發展、制定政策、落實任務、部署工作的全過程,貫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三個陜西”的各方面。
三、矢志追趕超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
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厚植發展優勢,增強戰略定力和發展自信,突出重點任務,破解關鍵難題,走出一條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新路。
(一)強力推進創新發展
把創新強省作為推動發展的新戰略,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加快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機制,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
強化全面創新。以推動科技創新,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主攻方向,統籌推進管理體制、品牌戰略、組織體系、商業模式等方面創新,激發全社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潛能,加強科技與經濟對接、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對接,形成具有陜西特點和優勢的創新驅動發展體系。扎實推進西安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突出重點、先行先試,在軍民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轉化、金融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開放創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突出科技創新。依托國家重大技術創新工程,圍繞轉型升級、民生改善需求,集成創新要素,組織實施我省重大科技專項。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術項目,著力在煤油氣綠色開采利用、新能源汽車、渦槳支線飛機等方面實現突破;抓好一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在智能制造、超導材料、生物育種等方面實現突破;推進一批重大民生科技項目,在環境治理、醫藥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實現突破;布局一批前沿基礎研究項目,在半導體集成電路、下一代移動通信、大數據與云計算等領域實現突破。
推動管理創新。深化統籌科技資源改革,建立健全政產學研用統籌協調機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開展龍頭企業創新轉型試點,圍繞產業鏈優化創新鏈、搭建人才鏈、引進資本鏈,激發企業創新內生動力。加快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優化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布局,推進工研院企業化運作,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推廣西安光機所、西北有色院創新模式,打造一批院所引領型的創新產業集群和孵化基地。強化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創新科技金融,健全創新激勵機制,推進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
注重協同創新。打破創新主體間的體制壁壘,加強各類創新基地、平臺、團隊的協同聯動,促進技術、資本、信息、人才等創新要素優化配置和有效整合。推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機構等建立機制靈活、互惠高效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西安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推進高新區、經開區、高技術產業基地深度合作,提升創新驅動能力和效率。積極搭建國際合作平臺,開展高水平的技術和產業合作交流,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加強軍民融合創新。強化頂層協調,打破部門利益,著力構建軍民融合新體制。開展軍民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組建一批軍民融合產業聯盟,建設軍民兼容技術支撐平臺,加快軍民兩用技術轉化和產業化。依托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基地,引導軍工優勢資源向軍民結合產業聚集,參與改造地方傳統產業,壯大提升我省優勢主導產業。積極引導民口單位參與軍品科研生產和軍工基礎建設,支持企業加大軍民兩用技術研發投入。
培育創新人才。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堅持培養、引進、激勵并舉,打破創新人才自由流動體制機制障礙,完善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配機制,讓創新人才獲利、讓創新企業家受益。推行“帶項目引人才”等方式,到2020年培養引進一批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一批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建立陜西“眾創空間”孵化體系,全力推動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建孵化基地,培育發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釋放人力資本潛能,形成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
(二)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圍繞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雙目標,加快調結構、轉方式,優化存量、做優增量,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產業支撐、基礎保障體系,努力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和區域競爭力。
促進消費、投資、出口協同發力。轉換增長動力,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促進消費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轉變,重點打造信息服務、旅游休閑、健康養老等消費亮點,增強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到2020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42%。保持投資穩步增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引導各類資本重點投向技術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領域,形成一批可持續有效益的新產能。突出出口的促進作用,增強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結合度,堅持優進優出,努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優勢。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陜西方案,推進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著力打造能源化工、高端裝備、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型材料、食品醫藥、現代物流和服務、綠色果業八大重點產業,培育形成若干個千億元產業集群,到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過1.2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45%左右。推動優勢特色產業高端化。按照“穩油、擴氣、煤轉化”的思路,推進綠色開采、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煤炭轉化率達到45%,積極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業,重點圍繞汽車、數控機床、輸變電、能源裝備等領域,加快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促進裝備制造向智能化、服務型發展;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有色、冶金、建材、紡織等傳統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在優勢領域超前布局、搶占制高點,大力發展航空航天、3D打印、機器人、大數據與云計算、半導體和光電、鈦及鈦合金、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產業;實施“互聯網+”帶動戰略,發展分享經濟,培育壯大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提升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推動服務業發展現代化。開展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行動,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開發符合創新需求的金融服務、加快發展金融業,打造全國有影響的現代物流基地,做大做強文化旅游、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健康養老等產業,提升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檔次水平;以西安和設區市主城區為依托,培育50個主體功能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強的服務業集聚區。
提升發展環境水平和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持續抓好發展環境建設,積極構建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加快“米”字形高鐵網、大西安地鐵網和關中城際鐵路網建設,新建鐵路3500公里,高速公路建設規模達1500公里,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多數重點鎮通二級以上公路;增強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門戶樞紐功能,拓展加密國際航線。扎實推進東莊水庫、陜北黃河引水等工程建設,基本建成引漢濟渭等工程,新增供水能力15億立方米。加快建設智能電網和電力外送通道。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實行無線城市全覆蓋,推進西安、咸陽、渭南等智慧城市建設。
(三)扎實做好“三農”工作
堅持把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打牢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基礎。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用現代工業、流通、金融、生態理念發展農業,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向規模經營要效率,向產業融合要效益,向品牌營銷要市場。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土地流轉方式,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積極發展果業、畜牧、蔬菜、茶葉、種(苗)業等優勢特色產業。發揮楊凌示范區輻射帶動作用,提高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節約集約保護耕地。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加強規劃管控和用途管制,依法依規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堅持占一補一、占優補優,推進耕地保護管理常態化、法治化、規范化,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800萬畝。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行動,大力推進土地整治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推行化肥和農藥減量化,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和保護性耕作。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嚴控增量、盤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約束激勵機制,調動社會各方嚴格保護耕地積極性,嚴肅查處亂占耕地現象。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程,加大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實施垃圾污水集中處理,推進山水林田路塬坡綜合治理和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加強水、電、路、氣、廁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信息設施建設和寬帶普及,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深化文明村鎮創建,有序推進村莊整合,逐步擴大新型農村社區覆蓋面,強化古村落保護,建設美麗宜居的幸福家園。
全面消除現行標準下貧困。以秦巴山區、白于山區等為主戰場,強力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確保2018年前延安率先在全國革命老區中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2020年前全省農村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堅持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切實提高扶貧實效。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政策。加強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切斷貧困代際傳遞。堅持目標不變、力度不減,持續推進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工程。增加財政投入,創新投入方式,完善社會扶貧機制,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扶貧開發格局。
(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實施關中協同創新、陜北轉型持續、陜南綠色循環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化板塊開發、強化區域聯動,提升新型城鎮化水平,著力培育區域新增長點。
統籌三大區域發展。關中要充分發揮西安、咸陽、寶雞、渭南、楊凌等國家級高新區的引領帶動作用,促進各類創新要素集聚共享、協同互動,重點發展先進制造、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關中區域創新示范帶,基本建成“一高地四基地”。陜北要堅持能源和非能源產業并重,加快構建多元化產業結構,發揮好能源化工優勢帶動作用,積極培育紅色旅游、現代農業、裝備制造等產業,提高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水源建設的統籌能力和水平,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兩型示范區。陜南要堅持大綠色、大生態、大循環發展理念,培育壯大生態旅游、醫藥食品、新型材料、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提升循環集聚區綜合承載能力,探索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融合途徑,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綜合改革示范區。
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按照城鄉政策一致、規劃建設一體、公共服務均等、收入水平相當的要求,加快推進以人的新型城鎮化,做大西安、做美城市、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好社區,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完善大西安建設規劃,健全省市共建機制,優化布局、提升品位,著力在經濟實力、創新能力、開放開發、宜居環境等方面實現新跨越,打造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推進西咸新區穩步、常態和精細發展,聚焦國家目標定位,發揮國家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的綜合功能,加快建成核心板塊支撐、快捷交通連接、優美小鎮點綴、都市農業襯托的現代田園城市。加快關中城市群建設,推進西咸、西銅、西渭一體化,提升寶雞、渭南、漢中、榆林等城市發展水平。加快沿黃城鎮帶建設,繼續抓好40個重點縣城、35個重點示范鎮和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小城市綜合改革、小城市培育試點。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培育區域新增長極。依托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經濟區,堅持核心引領、重點突破,著力打造五大次區域增長板塊,即以韓城為中心的黃河沿岸區域板塊、以彬(縣)長(武)麟(游)為中心的渭北塬區域板塊、以富(平)閻(良)為中心的渭河北岸區域板塊、以神(木)府(谷)為中心的陜晉蒙毗鄰區域板塊、以西(鄉)漢(陰)石(泉)為中心的漢江上游區域板塊。推動大區域聯動發展,協同打造呼包銀榆經濟區、黃河“金三角”經濟區、漢江生態經濟帶等,推動陜甘寧、川陜、鄂豫陜革命老區超常規發展,促進大協作、大開發、大融合。加強對口西藏阿里地區支援工作。
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水平。按照“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提升全省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加強城市空間開發利用管制,科學確定城市功能定位、人口規模、開發邊界、開發強度。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統籌布局市政設施和地下管廊,提升改造完善城市道路、線網入地、給排水設施,推廣“海綿城市”建設經驗,實施城市增綠擴綠工程。抓好垃圾、生活廢水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健全城鎮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實施公共交通優先戰略,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完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推進供給多元化,增強綜合保障功能。堅持建管并重,創新城市管理方式,推進綜合執法,實現城市管理規范化、精細化、網絡化。尊重自然、傳承歷史、彰顯特色,培育城市文化,提高市民文明素養,全面提升城市內在品質。
(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以提高環境質量,以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途徑,以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抓手,推動“山河江坡塬”綜合治理,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提升生態保護水平,建設美麗陜西。
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全面落實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引導不同區域科學有序開發,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現代農業園區紅線、城鎮發展邊界控制線。支持安康開展國家主體功能區試點示范。制定有利于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配套政策,實行分類管理,推行差別化績效考核評估制度,形成符合各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的導向機制。
構建綠色經濟體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產業和綠色企業發展,提高整個經濟結構中綠色經濟的比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等重大工程,提高礦產資源采收率、回采率和綜合利用率。積極推廣高效節能和清潔生產技術及裝備的集成應用,全面控制能耗強度和能源消費總量,深入實施節能技改工程,抓好重點領域節能。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探索建立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推動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優化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和礦區植被恢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鐵路、公路、河流沿線綠化工程,繼續鞏固秦嶺治理成果,建設秦嶺國家公園,推進關中大地園林化、陜北高原大綠化、陜南山地森林化,提升“三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水平。繼續推進渭河、漢丹江、延河綜合整治,加強水源涵養區保護,實施濕地綠化建設工程,加快黃河濕地保護區建設。如期建成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和漢昆明池保護工程,推進綜合治理,重現“八水繞長安”美景。繼續實施“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計劃,持續改善大氣質量,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治,建設山青、水凈、坡綠、天藍的自然生態環境。
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深化資源稅改革,推進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市場化價格改革,加大政府購買環境服務力度,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實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強化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改革生態環保管理體制,健全生態環境監管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
(六)著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持保基本、兜底線,持續加大社會事業投入力度,實施重點領域民生工程,著力增進人民福祉,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三秦百姓。
堅持把就業擺在優先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創業機制,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型就業形態的政策支持。更加重視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創業,統籌做好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以創業促進就業,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建設西安、寶雞、咸陽、渭南等創業型城市,創建一批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加強就業援助,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加快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做好失業預防和調控。
以農民增收為重點提高收入水平。推進農村經濟普查,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長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賦予農民住房、承包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轉讓等權利,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健全以市場為基礎的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機制,明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不斷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完善企事業單位工資增長機制,推進同城同酬、同工同酬。健全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深化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基本制度定型完備、法定人群全面覆蓋、保障標準合理調整。全面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銜接政策。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的醫療保險、大病救助、職工互助保險和社會保險相結合的醫療保險體系。實現生育、失業和工傷保險省級統籌。逐步提高社保對象待遇。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改進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工作,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政策,保障殘疾人權益,提高優撫安置保障水平。增加財政性社會保障投入,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擴大社保籌資渠道,加強社保資金監管和服務。
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堅持教育大省地位、教育強省戰略、教育富民方針不動搖,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切實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學前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改造提升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推進縣城以上城區中小學校建設,下功夫解決義務教育入學難、大班額等突出問題。普及學前3年教育,全面推行普通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實現“雙高雙普”目標。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推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互通融合,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發揮優勢、整合資源、突出特色,集中力量加強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穩步推進國際教育發展。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落實好“國培計劃”和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辦學。
繼續改善城鄉居民住房。完善符合省情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構建以政府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推進公租房與廉租房、經濟適用房與限價房并軌,繼續實施以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為重點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抓好棚改貨幣化安置、公租房入住和后續管理工作。以扎實推進陜南陜北避災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和“告別土窯”工程為抓手,改善農村居民住房,提高公共設施配套水平。繼續落實好房地產調控政策措施,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城鄉居民住房權屬登記工作,大力促進二手住宅市場交易,促進房地產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實施健康陜西行動計劃。以提高全省人民健康為目標,以解決危害健康的主要問題為重點,統籌推進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監管體制、支撐保障六大體系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鞏固陜西醫改模式,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積極組建醫療聯合體,推進縣、鎮醫療服務一體化,支持城市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級醫院,鼓勵社會辦醫,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分工協作的醫療服務體系和分級診療就醫格局,到2017年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得到加強。增強中醫藥創新和服務保障能力。強化醫療衛生質量安全管理,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完善縣以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強化食品安全屬地化管理責任。完善生育政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重視對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的關懷關愛。推進全民健身,增加公共體育活動場地,廣泛開展青少年足球運動,加快體育事業發展,增強人民體質。
推動養老服務多元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強政府對居家養老的引導,推進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促進城鄉老齡人口服務均衡發展,提高城鄉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覆蓋率。科學規劃養老中心布局,合理配套服務設施,推進以房養老模式,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繁榮老齡人口服務消費市場,積極開發老年服務產品,形成一批覆蓋領域廣、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老年產業集群。
(七)積極推進文化強省建設
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陜西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守望歷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建設現代文化,著力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打造精神高地,增強文化自信,全方位提升陜西文化軟實力。
培育和踐行。加強中國夢和教育宣傳,大力弘揚延安精神,發揮好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基地作用,堅定理想信念,構筑共有精神家園。深入研究、挖掘陜西歷史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時代價值,加強教育宣傳,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加強思想道德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法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深入開展“厚德陜西”“誠信陜西”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深化道德模范、“時代楷模”表彰活動。
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引導。堅持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加強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輿論能力建設,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深入開展全面深化改革、法治陜西、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等主題宣傳活動。掌握新媒體傳播特點,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壯大網上主流輿論,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輿論工作格局,凈化網絡環境。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堅持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并重,合理規劃建設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提高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益,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加強文藝陣地建設,豐富公共文化供給內容,大力發展網絡文藝,扶持文化精品創作,實施“國風秦韻”系列文化項目。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加快數字化建設,提升現代傳播能力。扎實做好文物和大遺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抓好30個省級重大文化項目建設,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推進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互聯網等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文化+”新興業態,提高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做大做強陜文投、西部電影、陜西新華出版傳媒等國有文化集團,支持民營文化企業健康快速發展,打造若干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企業。文化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5%以上。
(八)開創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局面
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找準定位、主動作為,加快建立開放型市場經濟新體制,培育全面開放競爭新優勢,推動更高水平的“引進來”和“走出去”,努力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切實提升開放水平。推廣復制上海自由貿易區經驗,推進貿易通關便利化,整合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全面推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建設西安自由貿易區。鞏固用好已有平臺,積極搭建新的平臺,釋放合作潛力,務求取得實效。暢通政府對話、企業合作、民間互動的交流渠道,擴大西洽會暨絲博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的影響力,創新歐亞經濟論壇形式,繼續辦好楊凌農高會、中國西部跨國采購洽談會等,加快建設?灞國際使領館區,新增若干個外國領館。
著力擴大向西開放。按照“五通”要求,深入實施國家“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及我省實施方案,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深化合作建機制、突出關鍵抓落實,每年都在若干重大項目上取得新進展。以建設物流中心為先導,建設通江達海、陸空聯運、無縫銜接的對外開放大通道;以建設絲路能源金融中心為契機,深化中亞能源化工合作;以產業合作為重點,深化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有色冶金等領域合作;以人文交流為紐帶,加強文化、教育、旅游等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陜西國際影響力。
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保持外貿傳統優勢,拓展“陜貨”境外市場,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完善進出口促進體系,全面提升外貿競爭力。培育壯大對外貿易主體,通過結構調整、兼并重組、提質增效,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貿龍頭企業。發揮我省國家級外貿升級示范基地作用,鞏固果汁、重型卡車、石油鉆采設備等優勢產品地位。依托三星、美光等外商投資企業,擴大電子信息產品等出口份額。著力擴大服務貿易規模,推進服務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推動陸港、空港聯動發展,提升“長安號”營運能力。鼓勵資源性產品、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加快進口糧食、肉類等指定口岸建設。
拓展“海外陜西”發展空間。完善陜西投資和產能布局,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的機遇,深化對外經貿交流,積極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大力培育開放主體,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跨國經營、戰略并購,在海外特別是中亞和非洲布局陜西產業園區建設,擴大“海外陜西”份額,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主動。創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建設“中國??中亞經濟合作園區”、陜韓產業合作園區、中俄絲綢之路高科技產業園區,吸引跨國公司及全球行業領先企業來陜投資,集聚世界級企業在陜建立地區總部和分支機構。
四、強化制度保障,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實現“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堅持改革與法治雙輪驅動、兩翼共振,蹄疾步穩全面深化改革,扎實推進法治陜西建設,更加自覺地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維護穩定,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以深化改革激發新活力
緊緊圍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體制創新與法治規范相結合,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以提高國有資本效益、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為中心,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體系,分類推進國企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鼓勵多種方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全面落實、積極完善各項扶持措施,優化政府服務,放寬市場準入,拓寬發展領域,加快破解資金短缺、人才不足、環境不優等瓶頸制約,抓好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試驗區建設,切實提高民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深入推進資源配置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決定的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市場體系,有序推進不動產登記。深化財稅、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投融資模式,優化金融發展環境,加強金融監管,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升金融發展水平,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認真落實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管理新模式,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推進行政區劃體制創新,深化省直管縣改革和省內計劃單列市試點,支持具備條件的縣改區設市,開展縣鎮綜合改革試點。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著力在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經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農村社會治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切實增強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注重政策協同,加強試點示范,統籌推進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領域改革,提高改革精確發力和精準落地能力,不斷釋放改革紅利。
(二)切實發揮法治建設規范引領作用
加快法治陜西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民主、公正、高效、權威的良好法治環境。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支持和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加強和改進地方立法,緊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制定一批高質量法規規章,更好地服務和保障全方位改革發展。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完善依法決策機制,健全政府法律顧問和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合理配置執法力量,推進執法重心下移。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創新司法工作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強化司法監督,促進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力度。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
(三)著力創新社會治理方式
堅持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共建共治,推進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完善政府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推進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深入推進鎮村綜合改革,不斷提高鎮村治理能力。加快城鄉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強化縣(區)治理責任,發揮縣(區)在宜居城市建設中關鍵作用。培育和推進各類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引導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社會事務,充分發揮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等作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加強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加強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深化信訪制度改革,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扎實推進平安陜西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厲打擊暴力恐怖、邪教、黃賭毒、涉眾型經濟犯罪等違法犯罪活動,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建立健全安全責任體系,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強化公共安全管理,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互聯網建設和管理,確保網絡和信息安全。推進應急能力建設,構建與公共安全風險相適應、與國家安全相銜接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
五、加強黨的領導,確保“十三五”目標順利實現
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社會力量,形成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合力。
(一)切實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和干部隊伍建設
突出思想理論建設這個根本,引導黨員干部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掌握立場觀點方法,增強政治定力,堅決維護中央權威,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委的各項決策部署。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嚴格執行干部選拔任用條例和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改進干部教育培訓,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干部,完善三位一體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和完善基層組織設置,選好用好管好帶頭人,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二)進一步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
各級黨委要堅持把發展牢牢抓在手上,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把握形勢、適應趨勢、發揮優勢、破解發展瓶頸,善于運用專業思維、專業素養、專業方法謀劃工作,為發展定好向、掌好舵。加強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化、法治化、專業化建設,改進黨委領導方式方法,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提高科學決策、科學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對重大方針政策和經濟社會形勢的宣傳引導,為全省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氛圍。
(三)著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
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嚴格執行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紀律處分條例等各項制度,把握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進一步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加強和改進巡視工作,堅決查處嚴重違紀違法案件,始終保持正風肅紀的高壓態勢。持之以恒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切實踐行“三嚴三實”,當好延安精神傳承人,努力建設和維護良好的政治生態,不斷鞏固全省心齊氣順勁足的良好局面。
(四)充分調動全社會積極性
實現全面小康是全省人民共同的事業,必須聚合各方面力量,動員各階層廣泛參與,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盡職盡責、發揮作用。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程序,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認真落實中央關于統一戰線和群團工作的重大部署,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積極為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發揮作用搭建平臺,努力做好民族、宗教、對臺、港澳、僑務及外事等工作,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全民國防教育,支持駐陜部隊、武警部隊和民兵預備役現代化建設,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命光榮,加快推進“三個陜西”邁上更高水平任務艱巨。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要緊密*同志為,繼往開來、銳意進取,低調務實、埋頭苦干,為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