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關于金融改革熱點提案,兩會關于金融改革政策解讀
方向一:以“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為前提
與去年相比,2015年金融改革的目標由“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改述為“圍繞服務實體經濟推進金融改革”。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人民金融專訪時說,加入了“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這個前提的金融改革,便是抓住了促進實體經濟穩定、可持續增長這個核心。
“這種表述上的改變并不意味著金融改革方向的改變。”曾剛說,但也考慮到了金融改革短期帶來的一些問題。比如,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雖在長期內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但客觀上大幅抬高了資金成本,無法有效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的問題。
“為此,要強調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的需要來有序推進金融改革。金融改革的目標以及改革是否成功的標志,不是簡單追求管制的取消,或進展的快慢,而應緊緊圍繞促進實體經濟穩定、可持續增長這個核心。”曾剛說。
方向二:民營銀行改革釋放加速信號
“成熟一家,批準一家,不設限額”。這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有關推動民營銀行發展的論述。與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有關提法相比,可謂給夠了“底氣”。
曾剛認為,總理今年對民營銀行的表述釋放了改革加速的信號。
“不設限額,意味著在目前試點成熟基礎之上,民營銀行未來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曾剛說,當然,實際的推進進程,也有待于相關法律、盡管措施的完善,以及現有試點銀行的運行效果。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人民金融專訪時也認為,民營銀行試點邁出新步伐。“目前我國五家試點民營銀行起步順利,對支持三農小微,提升金融業活力,鼓勵民資進入壟斷行業均起到積極作用。隨著存款保險等風險兜底機制的完善,預計今年將會批準新設更多家民營銀行,試點內容也會在區域上、業務范圍上進一步擴大。”
不僅如此,曾剛還認為,此外,在新設機構以外,也應積極探索進一步優化股權和治理結構,對已有銀行機構進行民營化改造的改革路徑。
方向三:從數量調控框架逐步轉向利率調控框架
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方面,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表述有了明顯的表述變化。由“擴大金融機構利率自主定價權”向“健全中央銀行利率調控框架”的轉變,是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利率市場改革加速,2015年2月28日,人民銀行在下調存貸款利率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存款上浮區間,意味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再往前邁進一大步。
“從根本上講,利率市場化的效果,不僅在于利率限制的取消,還在于建立基于利率的調控框架。”曾剛認為,否則,會導致利率的嚴重扭曲和劇烈波動。
“這也是為什么,在過去一兩年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曾剛說,為此,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必須要重視配套機制的建設,從直接、間接的數量調控框架逐步轉向利率調控框架,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方向四:農村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改革提上日程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定其縣域法人地位。
曾剛認為,這種說法的提出明確了農村金融改革緊迫性和基本的原則。
“與其他類型的商業銀行相比,農村金融機構的歷史遺留問題仍未從根本上解決,不利于其長期健康發展。”曾剛說。
曾剛認為,2015年,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改革方向或有兩個:
一是完成股份制改造。這個問題在理論層面還存有較多爭議,實踐中,也還有相當數量的機構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總體上看,這不利于這些機構完善治理結構、補充資本金,應在符合條件的基礎上,擇機推進農信社的股份制改革。
二是在股份制改造之后,農村金融機構存在“脫農進城”的可能性。穩定縣域法人地位,就是從政策上明確這些機構的定位及其發展方向,使農信社改革與支持三農的方向保持一致。
此外,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還首次提出,發揮好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在增加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作用。
“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已成為新常態的重要內容。”曾剛說,比如,一路一帶、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以及新型城鎮化等重要戰略,需要巨大的基礎設施投資,而在其中,開發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是先導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