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國際兒童節期間,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關工委聯合開展“學習和爭做美德少年”活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懵懂”少年,如何用他們的小肩膀扛起大道義,用一言一行傳遞“最美精神”。
“學習和爭做美德少年”活動
在家里:她們獨立自強 孝老愛親
她叫鄧越,成都市龍泉驛區十陵中學學生。她一歲零三個月時確診為腦癱,從此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治療生涯。只因為醫生說游泳有助于腦癱孩子的康復,從此不管刮風下雨,無論天寒地凍,鄧越每天堅持游泳。2013年,她入選了四川省殘疾人游泳隊。2015年,在第九屆全國殘運會上榮獲2金3銀,打破了一項全國紀錄、一項世界紀錄。[更多]
貴州小女生陸佳麗是一個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彝家女孩,兩歲時,父親病逝,一年以后,母親離家出走,她只能和奶奶、哥哥相依為命。哥哥外出打工后,家里面就剩下奶奶和她。從小到大,她都是家里的“頂梁柱”。大山里的生活是艱苦的,背水、割草、砍柴、喂牲口,這些繁重的家務對她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在這個好強的女孩心里有一個夢想: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靠知識改變命運,給家庭一個希望,給奶奶一個盼頭。[更多]
在學校:他們團結友愛 樂于助人
2010年,于賀霖加入通化市同心志愿者協會,成為協會中年齡最小的一名志愿者,積極參加協會開展的各種扶危助困、敬老助學志愿者服務行動。幾年來,志愿服務100余次,捐款、捐物達200次以上。植根于他內心的善良,讓他擁有一顆真誠的大愛之心他說:“大愛是美德的種子,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讓我收獲了蕩滌心靈的快樂,感謝那些接受我幫助的人,不斷提升我的品行!薄更多]
5年前,青島湘潭路小學的齊魯豫與來自福建年長他2歲的小宇相識,并成為同班同學。小宇從小患小兒麻痹癥,行動不便。從認識那天起,齊魯豫便成為小宇一副時刻不離的“拐杖”,呵護在小宇左右,用自己的拳拳愛心,化作他學習生活的堅強臂膀,在校園里傳遞著友善的力量。五年來,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風霜雨雪,這對小哥倆的身影總是如影隨形,步子邁在一起,心更靠在一起,比親兄弟還要親。[更多]
在社會:她們創新實踐 熱心公益
參加清除亂張貼的小廣告活動,她發現,有一些小廣告張貼太高,很多同學人小夠不著,于是改進了清除“牛皮癬”專用工具;見到有人手提重物靠在自動扶梯的欄板上差點出事故,就開始思考設計用于自動扶梯的欄板裝置;當廈門開始推行綠色出行,她又有了設計《母子雙驅動自行車》的新想法。她就是廈門市湖濱中學的小發明家蔡知柔。小學剛畢業時,蔡知柔已擁有四個國家實用型專利產品。[更多]
北京市宣武師范學校附屬第一小學學生王若兮在與家人到北京臥佛寺賞梅時,引發了她對推廣使用環保香的思考。她帶領同學們調查研究,提出了《關于在北京寺廟推行使用環保香的建議》,在“第六屆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建議獎評選活動”中獲得“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建議獎”。特地到南京、上海等地進行社會調查,就推行使用環保香的可行性開展課題研究。2015年1月,在北京少年科學院組織的小院士課題研究評審活動中,王若兮被評為“小院士”,同時被中國少年科學院評為“小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