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家風家教廉潔從政征文【1】
首先提到“家風”這個詞,您會想到什么?我會想到“和諧”、“溫暖”;那當提到“廉潔”的時候,您又會想到什么?這個不用說,一定是“正直”、“光明”,甚至還會想到像孔繁森、任長霞、牛玉儒這樣為我們所崇敬的人民公仆。
那如果現在我把“家風”和“廉潔”放在一起,您又會有什么聯想?也許這個時候,答案就各不相同了,有人會說:有關系嗎?有什么關系?或者還有人說:嗯,俗話說得好嘛,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什么樣的家庭就出什么樣的人唄!
說到這兒,我聽出來了,答案雖各不相同,但大家都認為一個家庭的素質及其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心理、甚至是命運。因為一個健康向上、崇尚美德、和睦溫馨的家庭文化氛圍以及其正面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家庭成員的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都直接或間接地起著一個指導性的作用。
那么,樹立清廉的家風,建立一個和諧文明的家庭,自然是成為了我們當前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家”同時也成為了我們加強教育、強化監督、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的重要陣地。領導干部能否廉潔從政,首先在自己,但同時也離不開良好的家庭環境。
近年來,腐敗行為不僅在黨政機關、經濟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和資源分配部門大量發生,而且在文化、教育、司法等傳統上認為的“清水衙門”部門也不斷出現,少數干部的人生天枰失衡,道德底線崩潰,最終在腐敗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罪惡深淵,成了人民的罪人,民族的敗類,究其原因,除了干部自身的問題外,家人對“廉潔自律”概念的無知、法律知識的欠缺,導致他們沒有及時正確的糾正這些腐敗行為,沒有以家庭的力量和親情及時把他們從犯罪邊緣拉回,反而在無意中助長了這種歪風邪氣、就此把親人送上了人生的“不歸路”!斷送了家庭的幸福,以致于一生都在悔恨和淚水中渡過。
所以,如果我們的家人不貪戀金錢且嚴于律己,懂得廉潔文化對家庭、對自己親人的重要性,知道廉潔家庭教育是自己幸福家園的堡壘,時常提醒著家人,從點滴注意自己的言行,謹記“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的道理,避免“溫水煮青蛙”的悲劇,也許我們這個社會會多很多歡笑、少很多淚水。
因此,如果說家是預防和抵制腐敗的重要陣地那么家庭助廉教育就是這道防線建設的基石、就是一道照亮家庭成員心靈、溫暖的廉潔之光。
尤其是在當下物欲橫流、紙碎金迷、享受著酒精和肉體帶來刺激的時代背景下;在只看金錢、權力,只能夠感受到欲望帶來的快感的“潛規則”下,我們更要讓我們的親人知道:名利不是你作為人民干部該追求的,廉潔才是你作為黨的干部之根基;你依然是平凡的你、依然是一個普通的黨政干部。你要記得你的根在大地,當你站得越高的時候,越要回頭看看這片土地,感謝它曾經給你的一切,更要明白你站得高是因為大地的支撐,不然將會被拋向那無底深淵!同時,更要清醒的認識到,高處的美麗云彩都是虛無,家庭的溫暖那才真實,在這里不貪榮華富貴、不求聲震朝野,只要你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那便是一種幸福和快樂。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那么黨員毫無疑問就是政黨的細胞,只有這千千萬萬個細胞健康活潑,呼吸著文明勤儉、廉潔自律的氧氣,政黨和國家這一龐大的肌體才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而我們的社會才能文明、純凈!
所以,讓我們共同營造一個清正廉潔的家庭環境,真正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線,讓家庭成為充滿和睦親情的溫馨空間,成為遠離腐敗的潔凈港灣。讓廉潔文明之光永遠照耀著我們前進!
2017年家風家教廉潔從政征文【2】
爺爺是一名老共產黨員,一位老革命,但他和我印象中那個年代的老人家都不太一樣,他并不經常念叨舊社會的艱難,也很少義正辭嚴地教育子女憶苦思甜。記憶里對爺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坐在老家的炕頭上,戴著老花鏡,用粗糙的雙手翻看那厚厚的一沓《參考消息》。爺爺的藏書很多,大都已被他翻的很破舊,又拿紙蘸著白膠拼湊著粘好,他從不棄書。彼時太爺爺家境富足,家里請過先生,所以爺爺自小就受到比同齡人更好的教育,也順理成章成為了當年村里的頭號文化人,平日和家人聊天也喜歡引經據典。
爺爺最愛研究的就是中國近現代史和毛澤東詩詞。“湖海蕩波瀾,全無斧鑿痕”,他說毛主席的文學成就不比他的政治貢獻小,他的詩詞氣勢磅礴可吞山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他筆下也“只識彎弓射大雕”,不比今朝人物。爺爺說毛主席筆下的波瀾壯闊來自于他的博大胸襟,來自于他的信仰??對黨和人民的信仰,內心越是堅定,說出來的話才能越有底氣。爺爺的話我始終都記得,尤其有關信仰的一番解釋,可是思索良久,卻未能像他那樣深刻了解其中意味。信仰是什么?我也這樣問過爺爺,能在強敵面前賦予我們“四海翻騰云水,五洲震蕩風雷激”的壯志?能在艱苦的環境下讓我們依舊擁有“萬水千山只等閑”的信心和積極?爺爺從未正面回答過我,他總是摸著我的頭說我們是如此幸福的一代人。
后來,家里的條件慢慢的好起來,爺爺家從農村搬到城市,幾個爹爹逐個離家,各自奮斗,有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財富。跟爺爺比起來,反而是父輩們更愛回憶過去:數九嚴寒,兄弟幾人共蓋一床被褥;炎熱酷夏,在衛生條件落后的農村,他們用篦子刮頭發里的虱子;放學回家路上,他們背著簍子挖苦菜;吃飯的時候,要先把落滿的一層蒼蠅轟走,才能拿到下面的饅頭……當時,我的老家是實實在在的窮鄉僻壤,絕大多人都選擇回家種地放羊,可爺爺從不允許幾個兒女輟學,靠著微薄的收入支持三個爹爹讀完大學。父親每每說到這,總免不了念叨幾句:*的我們享受著國家和黨給予的一切,衣食住行的便利,物質的滿足。可我們生活在亂花漸欲的時代環境下,天生懂得享樂,卻失去了體會苦盡甘來的機會;偶像不少,英雄卻不多;崇拜泛濫,信仰卻缺失??信仰究竟是什么?這個讓爺爺和父親老生常談的字眼,也是我一直想要探究的課題。轉眼到高三,抱著教科書埋頭苦學的我回老家的次數少了,像以前那樣和爺爺促膝長談的機會也寥寥可數。高考前夕,再見到他老人家卻是在他的病床邊。病榻上的他骨瘦嶙峋,已經脫了形,他努力張口問我模擬考試成績如何,我卻早已淚流滿面,哽咽的說不出口……怕影響我高考的爺爺悄悄離開人世,我連他老人家最后一面都沒有見到,回到老家,遺像旁邊立著爺爺作的最后一首詩:雞皮鶴發憶滄桑,側臥病榻莫凄涼。今生不忘少年事,來世執筆斷金剛。
爺爺走了之后,我才斷斷續續從奶奶口中了解到他的過去。爺爺出生在亂世,年紀尚小家人就為他在國民黨部隊中擲金覓得一官半職,后投身革命并參加解放戰爭,戰爭勝利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文革時期,他的出身和老國民黨員的身份讓他遭遇了四年牢獄之災,出獄后的爺爺身無分文,卻未曾有過一絲負面情緒。即使后來生活越來越好,爺爺也從未改變過他艱苦樸素的生活方式:一身素服,一本舊書,閑來練練毛筆字,寫寫打油詩,出門總是撿別人丟棄的塑料瓶和廢紙盒賣錢,姑姑總埋怨他撿那些作何用,家里如今條件不差,哪需他撿破爛掙那幾塊幾毛的零頭,爺爺也從來不聽,執意做他認為對的事。爺爺病重的那段時間,還常請護士幫他開電視,看中央四臺的《海峽兩岸》,還要兒女為他買最新一期的《參考消息》。爺爺一生教給我們的,是那一代人特有的執著和樸素,他尤其讓我明白了,什么是信仰。
求學時,我們日日學習先人革命思想,反復溫習黨史黨章,可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總是無法像祖輩父輩那樣深刻了解信仰的意義。爺爺說他們小時候盼紅軍就像歌里唱的,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臘月盼春風;母親說1976年毛主席去世的時候,十幾歲的他們只覺仿佛天塌,用白布做成小花戴在胸前;而年輕的我們,如何培養信仰?1998年洪水泛濫,2002年非典爆發,2008年汶川地震,這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離“戰爭”最近的時刻,也是我們逐漸了解黨的歷程:危難時的眾志成城,水深火熱中的感天動地,槍林彈雨下的挺身而出,兵臨城下的英明指導運籌帷幄,繁華盛世的一如既往不卑不亢。曾經的我們也不懂什么信仰,直到藏獨的政治幻想讓我們悲慨,釣魚島的危機讓我們氣憤,直到北京申奧成功讓我們熱血沸騰,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讓我們引以為豪,直到十八大的召開讓我們充滿期待,尤其是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雞皮鶴發熱淚盈眶的老紅軍讓我們深受感動,利矛尖盾氣勢如虹的滾滾鐵流讓我們倍感震撼……革命先烈面對的殘酷戰斗不曾讓他們猶豫過,爺爺所經歷過的風霜雨雪不曾讓他動搖過,父輩從苦到甜的奮斗歷程不曾讓他們改變過,當今國際的復雜形勢和現狀也不曾讓年輕的我們質疑過。如今我們走向一個新的時代,戰爭沒有硝煙,革命無需鮮血,我們又將怎樣面臨不同往日的挑戰?也許答案就是爺爺一生所教給我的:一份堅定的信仰,一輩子的樸實無華。
爺爺的話是我將一直信奉的箴言,我感謝他在生活優渥的今天告訴我,父輩留下金山銀山都不抵一根慈母手中線;我感謝他在傳統文化被時代漸漸忽略的今天,教給我“胸藏文墨若虛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我感謝他在一個信仰的價值被輕視的今天,用他的一片赤誠,教給我如何愛自己的國家。這一份深重的情感將薪火相傳,激勵我砥礪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