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東平均工資水平暫未公布,小編整理了2022年山東平均工資。2022年山東分行業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02247元。平均工資是指平均每一個工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的工資水平。由于目前工資統計以城鎮法人單位為統計對象,因此,平均工資一般指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資額。
一、2022年山東平均工資水平多少錢一個月
山東省2022年分行業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 | ||
單位:元 | ||
行業 | 從業人員 年平均工資 | |
在崗職工(包含勞務派遣) 年平均工資 | ||
全省 | 102247 | 105264 |
(一)農、林、牧、漁業 | 71784 | 73005 |
(二)采礦業 | 129358 | 131586 |
(三)制造業 | 86610 | 86688 |
(四)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 131243 | 131929 |
(五)建筑業 | 80825 | 82687 |
(六)批發和零售業 | 80753 | 81169 |
(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111139 | 112076 |
(八)住宿和餐飲業 | 53957 | 55264 |
(九)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 134080 | 134525 |
(十)金融業 | 112868 | 163606 |
(十一)房地產業 | 77815 | 79386 |
(十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 82895 | 85767 |
(十三)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 127958 | 128726 |
(十四)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 55525 | 61626 |
(十五)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 58982 | 60285 |
(十六)教育 | 126203 | 127859 |
(十七)衛生和社會工作 | 125386 | 127691 |
(十八)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 108177 | 110641 |
(十九)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 117273 | 119732 |
(二十)國際組織 |
二、平均工資查詢計算方法
平均工資是勞動工資統計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某一單位來說,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是用單位從業人員工資總額除以從業人員平均人數計算得到的。同樣, 計算一個地區、行業的平均工資,則用該地區或該行業所有統計單位的工資總額除以相應統計單位的平均人數。計算公式為:從業人員平均工資=從業人員工資總額÷從業人員平均人數
其中,從業人員工資總額是指單位在報告期內(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從業人員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工資總額是稅前工資,包括單位從個人工資中直接為其代扣或代繳的個人所得稅、住房公積金以及社會保險基金個人繳納部分等。在工資統計中,不論是計入成本的還是不計入成本的,不論是以貨幣形式支付的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的,只要是具有勞動報酬性質的支出,均應列入工資總額的計算范圍。
從業人員平均人數是指報告期內(年度、季度、月度)平均擁有的從業人員數。月平均人數是以報告月內每天實有的全部人數之和,除以報告月的日歷日數。計算公式為:月平均人數=報告月內每天實有的全部人數之和÷報告月的日歷日數
對新建立不滿整月的單位(月中或月末建立),在計算報告月的平均人數時,以其建立后各天實有人數之和,除以報告期日歷日數求得,而不能除以該單位建立的天數。
季度或年度平均人數按單位實際月平均人數計算得到。如年平均人數是以12個月的平均人數之和除以12求得,或以4個季度的平均人數之和除以4求得。計算公式為:年平均人數=報告年內12個月平均人數之和÷12或:年平均人數=報告年內4個月平均人數之和÷4
三、如何看待和使用平均工資數據
(一)平均工資是否只統計規模以上單位。
有人認為,統計部門發布的平均工資數據只統計了規模以上單位,數據偏高, 這是對工資統計范圍的誤解。2019 年及以前,工資統計對象是城鎮范圍所有法人單位。其中,對城鎮非私營單位采取全面調查的方式,調查除私營單位以外的國有單位、集體單位、聯營單位、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臺商投資和外商投資等所有類型單位的工資情況,既包括規模以上單位,也包括規模以下單位。對城鎮私營單位的工資情況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進行調查。2020 年以后, 工資統計調查范圍從原來僅覆蓋城鎮地域單位,拓展到鄉村地域的單位,以全面反映我國法人單位的工資水平。其中,規模以上單位進行全面調查,其余單位進行抽樣調查。目前每年五月仍然分別發布上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數據,詳細數據發布在《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上。
(二)平均工資數據為何與個人感受不同。
國家統計局公布平均工資數據之后,經常有人表示自己“拖后腿”了,認為自己拿到手的工資沒有那么高。為何一些人會有這樣的感受?
首先,平均工資反映的是稅前工資。公眾對工資收入的感覺往往是依據拿到手的實發工資,但統計部門統計的工資是稅前工資。根據國務院批準發布的《關于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和國際工資統計的通常做法,工資包括了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公積金以及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基金個人繳納部分。所以, 統計部門公布的平均工資比個人實際拿到的工資要高。
其次,平均工資不等于個人工資,不能簡單拿個人工資與總體平均工資進行直接比較。平均工資是反映工資總體情況的指標,是由統計部門根據每個單位上報的數據匯總計算得出的平均概念。由于各單位所處行業、所在地區和經濟效益的不同,各單位的工資水平有高有低,高于總體平均工資的單位覺得數據偏低, 低于總體平均數的單位覺得數據偏高。實際上,工資和收入一般呈現正偏態分布, 平均值往往偏離并高于一般水平,即大多數個體數據低于平均值。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何還要計算平均工資?主要是因為進行地區間、行業間工資差距比較時, 不可能用個體數據進行一一比較,需要有一個反映總體水平的指標。因此,平均工資指標主要用于宏觀政策研究,而不適合與個人工資進行比較。此外,要更加準確地了解工資差距及其變動情況,不僅要看總體平均數,還要結合更詳細的分地區、行業、登記注冊類型工資數據進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