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北,昌平區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操場邊,陽光穿透秋日的高云,照在呂曦稚嫩的臉龐上,像所有剛剛邁進大學校門的年輕人一樣,他的眼神中透著興奮。
就在兩年前,這個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的男孩,差點因為高考離開北京。“如果沒有異地高考這個新政策,我恐怕就要離開北京了,雖然我從出生開始,在這里生活了整整19年。”
1995年出生在北京市蘇州街的呂曦,中秋節正式入學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成為14級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學生。,北京公布異地高考“改革”過渡方案,規定自起外地戶籍來京務工人員子女可在京高考,呂曦成為首批在京參加異地高考的幸運兒。
今年拿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呂曦覺得戶口本上的地址已經不再重要。19年了,幾乎一句四川話都不會說的小呂,認為自己應該算是個北京人了。
【一口京腔的二代北漂】
見到呂曦的時候,他一開口的那句“您好”帶著濃濃的京腔。
呂曦的老家在四川省儀隴縣,一個人口108萬的千年古城,因盛產天然氣而被稱為“中國氣都”。所有這些……呂曦其實都不了解,他甚至覺得儀隴隸屬于成都,其實他的家鄉隸屬于南充。這也難怪,自出生以來,呂曦一共就回過兩次儀隴,一次在3歲時,一次大約是小學2年級。
20多年前,呂曦的父親老呂離開氣候宜人的儀隴出來闖蕩,為了更好地生活,也為了下一代。“我爸16歲就離開家了,他不愿意跟我說那些年的事情,就只知道特別苦特別累,走南闖北,下過廣東、上過內蒙古,最后到了北京。”呂曦說,父親總是避談那些艱難的日子,常常念叨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你有好日子過,我就沒白忙活”。
為了生活,老呂什么活都接,最終在北京的八一中學穩定下來,成了后勤系統的一名員工。這個話很少的川北漢子,跟每一個肯教自己的工人師傅學習,別人不教他就靜靜地在一旁看,就這樣居然練出一身手藝,還考下了多項專業技術資質。
八一中學給老呂在蘇州街的家屬樓安排了宿舍,他便從四川接來了媳婦,呂家的第一代北漂算是在偌大的北京城有了家。1995年,呂曦降生。據媽媽陳姐介紹,這個呂家的二代北漂,遺傳了父親的基因,從小早熟懂事。
因工作繁忙,節假日時常加班,老呂夫妻倆只能把呂曦反鎖在家里。小學四年級暑假的某一天,當夫妻倆結束一天的忙碌回到家時,發現剛滿10歲的呂曦,燜好了一鍋米飯,炒好了一盤土豆絲。“孩子還特意跟我說,媽媽,我知道土豆絲要炒熟,炒不熟會中毒的”,陳姐對當時讓她深深感動的每一個細節,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