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徽中醫藥大學特色專業名單一覽表
根據安徽中醫藥大學招生考試院官網公布的數據可知,安徽中醫藥大學王牌專業有:國家級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中藥學、藥學等。省級(直轄市)公共事業管理、應用心理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康復治療學、制藥工程、藥物制劑等。省級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基礎等。校級重點支持學科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理學等。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安徽省特色專業、國家教育部特色專業、安徽省一流(品牌)專業、安徽省一流專業中西醫臨床醫學等。省級特色專業護理等。安徽省一流專業、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院品牌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安徽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院特色專業人力資源管理等。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安徽省特色專業、學院優勢專業公共事業管理等。安徽省特色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安徽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院新興專業保險學等。安徽省A類重點學科中醫學等。安徽省重點學科藥劑學、中藥藥理學等。安徽省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等。國家教育部特色專業中醫診斷學等。省級B類重點學科中醫診斷學等。安徽省重中之重學科方劑學等。校級重點學科溫病學等。安徽省高峰學科建設點、安徽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點、安徽省重大學科建設點中藥學等。
序號 | 專業層次 | 數量 | 專業 |
1 | 國家級 | 5 | 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中藥學、藥學 |
2 | 省級(直轄市) | 6 | 公共事業管理、應用心理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康復治療學、制藥工程、藥物制劑 |
序號 | 評級名稱 | 數量 | 專業/學科名稱 |
1 | 省級重點學科 | 1 | 中西醫結合基礎 |
2 | 校級重點支持學科 | 2 | 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理學 |
3 | 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安徽省特色專業、國家教育部特色專業、安徽省一流(品牌)專業、安徽省一流專業 | 1 | 中西醫臨床醫學 |
4 | 省級特色專業 | 1 | 護理 |
5 | 安徽省一流專業、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院品牌專業 | 1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6 | 安徽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院特色專業 | 1 | 人力資源管理 |
7 |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安徽省特色專業、學院優勢專業 | 1 | 公共事業管理 |
8 | 安徽省特色專業 | 1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9 | 安徽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院新興專業 | 1 | 保險學 |
10 | 安徽省A類重點學科 | 1 | 中醫學 |
11 | 安徽省重點學科 | 2 | 藥劑學、中藥藥理學 |
12 | 安徽省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 | 1 | 中醫基礎理論 |
13 | 國家教育部特色專業 | 1 | 中醫診斷學 |
14 | 省級B類重點學科 | 1 | 中醫診斷學 |
15 | 安徽省重中之重學科 | 1 | 方劑學 |
16 | 校級重點學科 | 1 | 溫病學 |
17 | 安徽省高峰學科建設點、安徽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點、安徽省重大學科建設點 | 1 | 中藥學 |
18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 | 5 | 中醫藥文化學、中醫養生學、臨床中藥學、中藥化學、藥用植物學 |
19 | 國家一流專業 | 2 | 藥學、中藥學 |
20 | 安徽省一流專業 | 3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藥物制劑、制藥工程 |
21 | 安徽省省級重點學科 | 1 | 針灸推拿學 |
22 | 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 1 | 針灸推拿學 |
23 | 安徽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 1 | 康復治療學 |
二、安徽中醫藥大學所有開設專業排名一覽表
安徽中醫藥大學包含院系和開設專業 |
院系名稱 | 包含專業 | 本專科 |
針灸推拿學院(康復醫學院) | 康復治療學 | 本科 |
針灸推拿學 | 本科 |
醫藥信息工程學院(網絡信息中心)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本科 |
生物醫學工程 | 本科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本科 |
醫學信息工程 | 本科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本科 |
藥學院 | 食品質量與安全 | 本科 |
藥學 | 本科 |
中藥學 | 本科 |
中藥資源與開發 | 本科 |
制藥工程 | 本科 |
生物制藥 | 本科 |
藥物分析 | 本科 |
藥物制劑 | 本科 |
中西醫結合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 中西醫臨床醫學 | 本科 |
中醫學院 | 中醫兒科學 | 本科 |
中醫學 | 本科 |
護理學院 | 護理學 | 本科 |
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國際合作中心) | 漢語國際教育 | 本科 |
應用心理學 | 本科 |
醫藥經濟管理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本科 |
公共事業管理 | 本科 |
人力資源管理 | 本科 |
保險學 | 本科 |
三、安徽中醫藥大學院校師資介紹
安徽中醫藥大學創建于1959年,其前身為1952年創立的安徽省中醫進修班。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準成立安徽中醫學院。1970年,安徽中醫學院并入安徽醫學院。1975年,國家教育部批準恢復安徽中醫學院。2000年,安徽省醫藥學校并入安徽中醫學院。2011年,省政府批準在安徽中醫學院的基礎上組建成立安徽省中醫藥科學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醫學院更名為安徽中醫藥大學。學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高校,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學校是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安徽)基地、國家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國家博士授權單位、碩士研究生推薦免試單位。現占地總面積1269.68畝,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四個校區。圖書館藏書207.16萬冊,古籍部珍藏古籍線裝書3.3萬冊,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中藥資源中心臘葉標本室儲藏了15萬余份藥用植物臘葉標本,是全國醫藥院校珍藏標本最豐富的標本室。新安醫學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8446人(其中博士、碩士3037人),有16個二級院部(含3所直屬附屬醫院),7所非直屬附屬醫院。現有教職工4474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人員961人。有國醫大師2人,岐黃學者1人,全國名中醫2人,青年岐黃學者2人,皖江學者1人,青年皖江學者1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