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發展理念發言稿一
同志們: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當代中國進步指明了方向,也為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貢獻了中國文明和智慧。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既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的新認識,也包含著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是中華文明優秀思想在*的發展和弘揚。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深刻理解、把握好五大發展理念的傳統文化內涵并自覺踐行,讓中國傳統文華綻放出更奪目的光彩,應始終成為我們為之不懈奮斗的方向。
從傳統革新精神到創新發展理念。中華傳統文化對創新的推崇,有兩個層面:一是國家治理層面上要善于求新。三千年前的《詩經》就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提出周朝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于變革求新。《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宋朝王安石為國家改革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倡導國家、民族要發展就必須善于變通、不因循守舊、勇于創新。《易傳》提出“日新之謂盛德”,只要做到持續不斷的以新代舊,國家盛德大業就會實現。二是個人思想層面上要追求革新。《大學》記載,商湯王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盤銘》寫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堅持每天洗澡才能使身體煥然一新,而思想上的改造也是一個堅持不懈的求新過程。《尚書》提出的“作新民”,就是激勵人們棄舊圖新,要有新想法、新作為。這些中華傳統典籍都從不同角度,記載了古人對創新精神的崇尚。當今中國堅持創新發展,有效解決了發展的動力問題,涵蓋了科技、理論、制度、文化四大方面,并結合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而急需進行思想和模式深刻變革的要求,提出我們每個人都應掙脫陳規陋習的精神束縛,敢于求新、求變。創新發展,是對中華傳統文化革新思想的充實和完善。
從儒家“貴和尚中”的精神到協調發展理念。儒家文化以“貴和尚中”,“和”即和諧,包含了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協調。在儒家文化中,“和”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目的和根本。《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則相生”,明確指出“和”是所有人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和”能使萬事萬物興旺。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和”就可以使天地各自安定在自己應處的位置,萬物也能生長繁育了。同時儒家認為,“和”也是人際關系的根本,所以《論語》稱:禮之用,和為貴。第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具有包容性。一方面,“和”是一種善于協調的態度和方法。《論語》中“君子和而不同”,主張應在保留個性發展的前提下保持和諧,學會團結合作的為人處事方式。另一方面,“和”并不是抹殺一切不同。《國語》講“和實生物”,不同性質的物體達到和諧才能生出世間的所有事物。當今堅持協調發展,目的在于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改變單一發展偏好,彌補短板和薄弱環節,達到全方位的系統、整體發展,實現均衡發展的和諧狀態。協調發展,是對中華傳統“和”文化的凝練和提升。
從古代樸素自然觀到綠色發展理念。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樸素自然觀思想。首先,主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孟子》認為:“知其性則知天矣”,天和人都具有相同善的本性;《莊子》主張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和人達到一體: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而從西周時期的“天定人倫”思想的萌芽,到北宋張載“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經典解說,無一不體現人與天地萬物是一體的文化主流思想。其次,主張對萬物要有關愛,善待自然、善待環境。《莊子》講“愛人利物之謂仁”,要愛護自身以外的人和環境。《孟子》稱“材木不可勝用也”,勸告人們對大自然的開采要適可而止。再次,主張對自然要有敬畏。儒家文化的“君子畏天命”,強調人事必須順應天意;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提出自然法則不可違背,尊重萬物的存在,才能實現國泰民安。當今堅持綠色發展,將生態文明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綠色環保、低碳生活和生產方式,將會顯著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綠色發展,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的傳承和弘揚。
從中華民族親仁善鄰的傳統到開放發展理念。中華民族歷來重視促進共同發展,加強對外經貿往來。絲綢之路的形成、鄭和下西洋就是中華民族開放發展的生動史實。在傳統文化中,開放發展思想集中于推崇多方共濟、和平相處,開放、和平的意識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主要體現:一是善待其他國家和民族。《左傳》《論語》弘揚:“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俗語“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等等,都表明了與人為善、與鄰國親近友好的原則。二是協同萬邦、和平相處。《尚書》講“撫綏萬方”,國家強盛根本在于安撫、團結各個邦國。古代兵書《司馬法》上說“國雖大,好戰必亡”,好戰好爭斗,大國也會滅亡。《左傳》提出“止戈為武”,消滅暴亂,停止動用武器,才能安定天下。這些傳統文化都對善于團結協作、爭取和平發展對國家強大的重要性作了詳細論述。當今堅持開放發展,在和平共處原則下,堅持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高了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開放發展,是對中華傳統文化愛好交流、重視和平思想的強化和延展。
從傳統的公平正義思想到共享發展理念。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著公平、平等、正義思想。一方面,強調社會應充滿公平正義。《禮記》講“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主張財產公有、為政公平、推行公道。《呂氏春秋》說“治天下也,必先公”,主張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做到公平先行。《左傳》提出“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強調好東西不獨自占有,要拿出來和其他人共同分享。《論語》講“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擔心分配得到的份量少,而是擔心分配得不均勻。這些思想,都體現了堅持共享發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強調公平還應該盡量照顧社會上的弱者,關愛困難群體。《禮記》說“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社會上的老弱病殘都能得到關心和照料,描繪了財產公有、人人平等的安康富足小農經濟和諧社會的圖景。當今堅持共享發展,就是要破除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體制機制障礙,打破既得利益阻力,實現全面小康的共同富裕社會,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理想。共享發展,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公平思想的現代闡釋。
五大發展理念發言稿二
同志們:
為什么提出“五大發展理念”
五大發展理念是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由大變強之道。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既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它是由大國成為強國對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有其活生生的實踐基礎,它是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
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自主創新,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創新發展是大勢所趨。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現實坐標上,正經歷新舊動能轉化。創新發展是“十三五”時期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是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全面發展的根本支撐和關鍵動力。
協調,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歷經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正面臨著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協調發展因應發展失衡和不可持續而生,是發展實際倒逼而來,也是因時而動、應勢而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自覺選擇。
綠色,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部署,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必須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等6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綠色發展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是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境界的必由之路。
開放,是世界共同繁榮發展的應然選擇。“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堅持開放發展,才能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才能更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發展。
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結果。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改善民生,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的本質要求,是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選擇。
五大發展理念的當代價值
五大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最新成果。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唯物辯證法認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都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其實質就是事物的前進、上升或進化,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這要求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并善于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以制定科學的路線方針政策,推翻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建設,實現共產主義。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為黨中央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的偉大旗幟,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的主題,“觀大勢,謀大事”,牢牢把握時代進步的脈搏,精心洞察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大勢,在全面而客觀地分析中國和世界經濟政治發展所面臨機遇與挑戰的基礎上,尤其是科學研判和積極應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條件下,為進一步實現科學發展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成為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最新成果。
五大發展理念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根據黨對實現*戰略步驟的設計和中共十八大確立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三五”規劃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內容涵蓋歷史回顧、發展環境、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基本理念、根本任務、政策舉措和根本保證等方方面面,但主題是發展,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和基本精神是: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因此,作為和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最新理論成果的五大發展理念,是當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
五大發展理念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智慧。中共十八大以來,*在出訪東南亞和非洲,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紀念萬隆會議召開六十周年大會、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等一系列雙邊和多邊重要外交場合,尤其是2015年9月在出席第七十屆聯大時發表的《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講話,娓娓闡釋了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系統提出了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環境等“五位一體”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線圖”。其中,經濟上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文化上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環境上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等,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高度契合,相得益彰。這些理念為謀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視角,為穩定并改善國際秩序、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給出了可行方案,既是引領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貢獻世界發展的思想先導,也為其他國家和人民謀求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想資源。
*講話新添5個動詞闡釋五大發展理念
*多次談到五大發展理念,尤為引人注意的是,首次在講話中對每一“理念”均增添了動詞,用了5組共20個字的生動詞匯,即“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進一步豐富了五大發展理念。“新的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要堅決貫徹”,“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扶貧開發成敗系于精準,要找準‘窮根’”……在調研期間的一系列論述為新一年中國發展布局謀篇,確定了“十三五”發展的“指揮棒”。
新的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首次新增動詞,五組新詞匯豐富五大“發展理念”
去年11月,*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關于《*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時強調,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新的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要堅決貫徹。”*在此次重慶調研期間強調,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行為要堅決糾正,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的發展理念的做法要徹底摒棄。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在講話中首次對每個“理念”均增添了一個動詞,用了5組共20個字的詞匯,即“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對五大“發展理念”進一步進行了豐富。
五大發展理念,既符合中國經濟的發展規律,也體現著整個中國社會的共識。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認為,五大發展理念指明了中國的前進方向,展示了中國下一階段發展的大思路、大戰略。“五大理念”指出了破解經濟新常態下各種問題的路徑,展示了中國發展的大趨勢。在*黨校教授辛鳴看來,五大發展理念是五中全會的亮點,表明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也說明隨著中國經濟邁上新的臺階,過去的一些發展方式已經越來越不“給力”。他認為,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們需要有新的戰略構建,這個戰略構建就是五中全會作出的發展理念上的創新。
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需要
“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去年11月10日,*在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首次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年伊始,在此次重慶調研中,*再次強調“側結構性改革”。他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強調,“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需要,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有媒體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同志為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選擇的經濟治理良方。相對于傳統宏觀經濟調控中的“需求側”管理模式,“供給側改革”主要是通過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等手段,使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等要素實現優化配置,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拉動經濟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理論上的創新性概括。”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王遠鴻分析指出,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種種困難,與國際金融危機這一外因的影響有直接關系,但更為重要的內因是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原因。供給側改革恰恰抓住了當前經濟領域的主要矛盾。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協調”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提出要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面對當前城市越來越大、鄉村越來越空的現實困境,如何堅持協調發展理念,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是需要積極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去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著重提出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強調“科學規劃城市空間布局,實現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發展”。
“要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此次重慶調研,*再一次強調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并結合重慶市的具體發展情況指出,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協調發展任務繁重。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事關重慶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
“協調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協調發展理論的創造性運用,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為理順發展關系、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發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民日報》任理軒文章曾指出,“五大發展理念”把協調發展放在我國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補齊短板、縮小差距,努力推動形成各區域各領域欣欣向榮、全面發展的景象。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發展。協調要求區域平衡,實現區域整體平衡發展。
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扶貧開發成敗系于精準,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將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民生”也成為*重大講話中、考察路途中的關鍵詞。“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在新年的首次外出調研中,*再次突出強調“民生”的重要意義。*指出,特別是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全面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滿足老百姓多樣化的民生需求,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談到扶貧工作時,*指出,扶貧開發成敗系于精準,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癥下藥,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脫貧摘帽要堅持成熟一個摘一個,既防止不思進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長、圖虛名。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的理念,共享發展要守住民生的底線。”中央黨校科社部社會發展理論教研室教授向春玲分析認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分析指出,“十三五”規劃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將提高到一個全新的境界。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唐任伍指出,如果說“全面小康與中國夢相互激蕩,凝聚為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那么,扶貧、脫貧則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不少學者分析指出,當前中國扶貧脫貧已進入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不能再繼續“灌水式”“輸血式”的傳統扶貧模式,必須確保如期脫貧、杜絕返貧,因此需要精細化的扶貧思想,促使貧困地區整體脫貧、全面脫貧。
地方如何抓改革、推改革:標志性、引領性、支柱性的改革任務牢牢抓在手上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沖刺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決定性成果的五年。“今年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關鍵意義的一年,要把具有標志性、引領性、支柱性的改革任務牢牢抓在手上,主動出擊、貼身緊逼、精準發力。”在重慶調研期間,*明確提出基層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工作思路和目標:“地方抓改革、推改革,一方面要落實好黨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務,一方面要搞好探索創新。要在堅持全國一盤棋的前提下,確定好改革重點、路徑、次序、方法,創造性落實好中央精神,使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談到,要吃透中央制定的重點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同時完善落實機制,從實際出發、從具體問題入手,見物見人,什么問題突出就著重解決什么問題,使改革落地生根。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被稱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2015年被稱為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央政策能不能一竿子插到底,基層政權是最基礎,也是最龐大的執行者。有媒體評論指出,只有重視基層改革創新,改革才能接地氣,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才能落準落細落實,更好造福群眾,使人們有更多的獲得感。從改革開放的實踐來看,改革要真正成為整個民族的自覺,必須培養內生動力。三十多年前,改革從基層破冰,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全面深改能否再次打破既得利益,基層的活力釋放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