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篇1
在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中我收獲不少,其中我認為以下四點在完成調查的工作中是最必不可少的:
一、在社會上要善于與別人溝通。
如何與別人溝通好,這門技術是需要長期的練習。以前工作的機會不多,使我與別人對話時不會應變,談話時有冷場,這是很尷尬的。但經過這次的調查工作后,我與人溝通的能力有所進步。人在社會中都會融入社會這個團體中,人與人之間合力去做事,良好的溝通能使其做事的.過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
二、在社會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工作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沒有社會工作經驗沒有關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別人差。社會工作經驗也是積累出來的。沒有第一次又何來
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會中要克服自己膽怯的心態。
實踐活動沒開始的時候,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覺得困難挺多的,自己的社會經驗缺乏,等種種原因使自己覺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這樣表露出來。但其實有誰一生下來就什么都會的,當你克服心理的障礙,那一切都變得容易解決了。幾次的嘗試后就可以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了。如師兄師姐所說的“在社會中你要學會厚臉皮,不怕別人的態度如何的惡劣,也要輕松應付,大膽與人對話,工作時間長了你自然就不怕了。”有句話說得好:“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我相信只要有勇氣,一切事情都會變得簡單起來。
四、工作中不斷地豐富知識。
知識猶如人體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在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中,我深深地感悟到知識猶如浩瀚的大海,而且相互交織。我們想要完成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還需要許多其他的知識。因為一份社會實踐調查的制作需要多方面知識的應用,因此我們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學習新的知識,才能完成一份有質量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在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我學到了許多東西,如強化了我獨立思考、獨立工作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我也發現我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我會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努力,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奮進。
大學生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篇2
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是統攬“三農”工作的系統工程,涉及“三農”的方方面面,都很重要、都很迫切。、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下發后,縣委、縣政府積極作為,迅速研究制定印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十大工程的意見》,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推進落實措施,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等方面成效已開始顯現。
通過平時走訪、相關會議了解到,實施鄉村振興,人才和投入成為關鍵要素,成為基層干部和群眾最為關注關心的重點問題,因為它涉及到在推進鄉村振興中“頭由誰來帶、事由誰來干、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本著為縣委、縣政府有效破解這些問題提供決策參考的目的,縣政協組成調研組,先后深入到迎豐鎮、池河鎮、后柳鎮、饒峰鎮,通過座談走訪家庭農場、農業園區、農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部分鄉賢能人、鎮村干部的形式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問題及原因
以下這些問題一定是當今整個農業農村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我縣也不例外。
(一)思想認識不清晰。調研中發現,一些部門、鎮村干部面對眾多且相互交叉的工作任務感到迷茫,對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與新農村建設等內在聯系認識不清,認為農村工作千頭萬緒,不知從哪里抓起,由此工作思路不清,行動觀望,尤其對推進鄉村振興腦子里無思路、工作上無計劃、行動上無措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缺乏系統思維和統籌安排。究其原因還是對黨的十九大、中央〔2018〕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講話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學習領會不夠。
(二)人才缺乏較嚴重。調研中普遍反映,人才缺失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最大制約因素。而當今農村尤其是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村“會管理、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數量較少,農村基層干部隊伍中,大部分村(居)的“兩委班子”干部平均年齡偏大,年輕后備干部嚴重不足,不少的村就連一個像樣的支書或村主任都難選出,勉強選出的也只是個“菩薩”,缺乏管理能力和發展思路,能夠承接信息化、現代化時代的復合型人才更少。盡管全縣不斷開展各類人才培訓,但稍有點頭腦和能力的大多數外流,扎根本村的屈指可數。目前,農村技術支持上缺少能夠長期扎根農村、從事農村技術研究推廣的“土專家”“田秀才”,農技推廣隊伍多年沒有新人補充,面臨斷層困境。農村教育、衛生等人才數量不足,學歷層次不高,服務能力有限。鄉村人才提升評價機制不盡合理,農業農村少有的各類專業人才工作在基層一線,“論文寫在了大地上”,而評定職稱要考核論文發表數量和英語能力測試,影響了基層人才職稱晉升和扎根基層的積極性。受政策限制,公職人員回鄉兼職任職、帶資帶頭、技術承包難。
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傳統農業效益低、成本高、風險大,由此導致鄉村吸引力不強,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減弱。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入鎮或外出務工,鄉村人才外流不可避免。有的村莊只剩老人、孩子和婦女,成為“空殼村、老齡村”。與此同時,人才培育、引進、引回等方面缺乏系統配套政策支持,鄉村大學生不愿回鄉,城里干部、各類專技人才不愿到鄉村工作,整個鄉村人才呈單向性外流,少有向內進入者。因此,目前鄉村人才隊伍很難適應鄉村振興的需要。近年來,黨和政府雖然加大了向鄉村輸入人才的力度,讓機關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建立大學生村官制度、倡導和激勵年輕人到鄉村接受鍛煉等,雖切實可行,但因時間過短、流動性大,加之非本地本土人才,留不住心、扎不下根,致使鄉村人才仍處于少且不穩定、有但低效的狀況。農村人才培訓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且各自為陣,缺乏有效整合,難以實現系統性、實用性、復合型的培訓。
(三)投入保障很有限。鄉村要振興,投入要保證。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政府投資很有限,涉農資金投入各自為陣、支離破碎且穩定增長機制尚不健全,支農投入不足。金融支持龍頭企業、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主、創業大戶普遍反映門檻多,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直接抵押貸款沒有渠道,缺乏后續流動資金,大部分農戶反映小額貸款額度偏低,規定單戶原則不能超過2萬元,時間不超過2年,期限偏短,滿足不了農戶發展產業項目的需求。農民自身實力不強。工商資本下鄉因農業產業成本高、效益低、風險大,還要承擔用地難、用工難、流轉難的制約,缺乏吸引力,積極性不高,擔心顧慮多不想進、不愿進、不敢進。
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尚未形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不夠深入,激活工商資本下鄉的投資環境、激勵政策不夠優化和完善,農村缺少建立林、地承包經營權評估及抵押貸款機制和平臺,農村資源轉化為資本雖有試點,但基本上沒有推開。
二、對策與建議
(一)強力實施人才振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
“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以后,人就是決定因素”,鄉村振興也是如此。要有效實施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沒有一支各具特長和能力的人才隊伍,那規劃只能是寫在紙上、戰略也只能是喊在口上。而面對農業農村目前缺管理、缺技術、缺理念、缺智力、缺實力的人才狀況,怎么破解?縣委、縣政府對此雖明確了“以育才、引才、用才、勵才、留才為著力點,破解人才瓶頸制約”的“人才保障工程”,但需要從實際出發,細化實化。鄉村振興,農村最需要的是三個方面的人才,
一是管理型人才,即肩負鄉村治理職能的管理型人才。
二是專業型人才,即從事教育、衛生、信息、技術方面的人才。
三是經營型人才,即從事開發、建設、經營等方面的人才。怎樣才能建設起這樣一支鄉村振興的人才隊伍呢?
首先,要留住人才。雖說農村當前人才奇缺,但在調研中也發現鄉村也還多少有一些如鄉賢能人、返鄉工人、退伍軍人、畢業學生等,要想方設法把他們留下來,利用好當地這些鄉賢能人參與協助村務管理、社會治理及產業發展等工作。
其二,要引進人才。引進人才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引進,
二是引回。先說引進。因為地理條件、工作環境、待遇差異等原因,想要引進高端人才進入鄉村,短期內難以實現,只能通過優化營商和政策環境,通過引進工商資本業主進入鄉村時,鄉村所需的第三類即經營型人才是完全可以引進的。再說引回。現在鄉村之所以缺人才,是因為大量的人才外出和流出去了。這些外出和流出的大都是鄉村振興所需的上述三種類型的人才,各有特長。近年來,隨著宏觀經濟的影響,“外面的世界也不精彩”,已有個別人才開始回流,這是好現象、好機遇。建議縣上研究制定相關鼓勵激勵政策,積極引導他們懷抱理想,帶著經驗、智慧、資金、信息、市場、技術回鄉創業。
其三,要培育人才。鄉村人才培育還是要從實際出發,立足于培育本土、“草根人才”,因為他們才是永不走的人才,這樣才能確保人才隊伍的長期性、穩定性、實用性。
一要通過實踐鍛煉育才。對留住、引進、引回的人才采取因人而宜,具有鄉村管理潛力的人,通過逐步培養鍛煉進入村級干部班子,使其成為鄉村發展領路人;具有開發經營能力和實力的人,幫其選定發展項目,制定扶持政策,促其發展壯大,使其成為鄉村發展帶頭人。聘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鍛煉;建立城鎮醫生、教師、科技、文化人才等定期服務鄉村機制,變農村人力資源單向外流為雙向流動。
二要通過專業培訓育才。依托縣委黨校、成教中心、遠程教育站點、職教中心等教育平臺,圍繞家庭農場主、合作社領辦人及有創業計劃的大學畢業生、退伍返鄉軍人等群體,采取統一計劃、分類培訓的辦法,開展訂單式線上、線下系統培訓。縣域教育培訓機構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針對鄉村發展需要靈活設置培訓內容、培訓課程和培訓方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實用型人才,壯大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專業人才隊伍。
其四,要用好人才。近年來,我縣政策性退休和退居二線的本鄉本土干部職工中年富力強、身體健壯、還有干事創業激情和能力的同志不少,他們的“鄉情”和“鄉愁”尚存,有不少人都還有回報家鄉的愿望,除了用好用活留住的、引進的和培育的人才外,充分調動這部分人的積極性,對鄉村振興將會產生很大作用,因為他們回鄉回村,可以兼職任職從事鄉村管理治理、可以帶資帶頭從事開發經營、可以技術承包指導村域發展。繼續大力實施我縣創新探索且已取得顯著成效的“能人興村”戰略,不斷壯大現有能人隊伍、發揮能人引領作用。
其五,要激勵人才。制定詳盡的鼓勵激勵各類人才參與鄉村振興的具體政策措施,發揮縣、鎮機關干部懂政策、會管理的優勢,鼓勵公職人員回鄉到村兼職、任職、志愿服務、帶資帶頭和技術承包等,提升村(社區)治理能力和水平;允許事業單位專技人員到農村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取得合理報酬、職稱晉升向基層一線專技人員傾斜,優先保障他們在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益,讓他們在鄉村發揮特長、創新創業、大顯身手。
(二)建立投入保障機制,破解投入瓶頸制約
說,“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要加大真金x的投入”。那么“真金x”從何處來?按照“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投融資格局,建議從以下四個渠道破解瓶頸。
第一,政府投資。
一是財政預算。公共財政堅持每年預算一定量的資金,主要用于鄉村公共文化、公用設施、公共衛生等方面的配套建設和具有較強引領示范作用產業的獎補。
二是歸并整合。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解決“三農”資金因各管一攤、撒胡椒面而形成“九龍治水”問題,集中資金辦大事。
三是發行債券。國家支持地方政府發行一般債券和項目融資及收益自平衡的專項債券,用于支持符合條件、有一定收益的鄉村公益性項目建設,建議縣上抓住機遇,探索突破。
第二,政策籌資。首先要做足土地利用文章。
一是通過改田造地、占補平衡,利用增減掛鉤指標跨縣域調劑增加收益;
二是超前規劃好建設用地指標,放手用活農村宅基地政策,減輕農業設施和休閑旅游設施等建設成本。其次要做足農村改革文章。盤活農村具體資產,大力推進農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以解決資源閑置和“手捧金碗無飯吃”問題。
第三,金融貸資。國家層面已明確了相關金融機構在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中的職能職責,并將出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縣級層面要加強與相關金融機構的溝通銜接,明確相關金融機構在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中的目標任務,制定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具體考核評估辦法,確保金融機構在鄉村振興中做到真服務、硬支持。
第四,社會入資。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和金融資金撬動引領和“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目的是要有效地撬動社會資本積極地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
一要積極引導本地民間資本參與。中央已明確將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已給農民吃了“定心丸”。因此,要積極引導當地農民舍得投入、放心投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條件、閑散資金大力發展農業產業、休閑旅游,使其就地就近增收致富。
二要積極引導異地工商資本進入。工商資本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工商資本下鄉,鄉村有需求,資本有動力,不失為“引雞生蛋”的好路徑。對此,要真正解放思想,優化發展環境,深入研究解決工商資本因機制梗阻、農民保守而進不去,因擔心政策調整、農民不講道理而不敢進、因市場不旺不活不穩定擔心失敗而不愿進等深層次問題,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極具吸引力的鼓勵激勵政策,打通梗阻環節,鼓勵異地工商資本進入鄉村采取租賃入股合資、獨資開發經營等形式,利用土地、民房、農場、田園等資源發展農業產業、鄉村旅游、文化體驗、養生養老、農村電商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大學生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篇3
一、我市鄉村振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找出鄉村發展的差距所在,補齊短板,才能不斷縮小城鄉差距,逐個問題逐個環節地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鄉村振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鄉村建設的歷史欠賬仍然較多,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鄉村人力資源匱乏。人力資源匱乏制約我市鄉村振興發展。一是人才隊伍結構欠佳。我市鄉村實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現象。從年齡結構上看,45歲以上的占比較多,35歲以下的鄉村實用人才較少,缺乏后備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鄉村人實用才學歷層次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鄉鎮街道人因為政府最近幾年大力支持推動了工業、農業經濟的較快發展,導致人才集中于幾個鄉村。 二是人才隊伍總量不足。我市鄉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勞動力以自發進城務工或經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許多在外闖出天地的人從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時,隨著城鎮化建設的迅猛推進,城市的發展理念、生活環境、基礎設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等要素不斷吸引年輕的大學畢業生,鄉村的資源要素已不能滿足現在年輕人的發展,導致人才資源、人力資源雙要素匱乏,致使鄉村發展中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顯現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鄉村實用人才和優秀的村書記是我市農業經濟的直接推動者,應充分發揮典型作用,通過政府正向獎勵、正向宣傳,讓優秀人才特別是創新能力強、對周邊農戶有較大帶動作用的鄉村人才被社會所認可,最大程度調動農村實用人才的創業創新智慧和熱情。但是,當前鄉村已有的很多實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別是優秀的鄉村實用人才沒有得到相應的獎勵。同時,電視、網絡、微信、報紙等各類媒體對鄉村實用人才的典型報道較少,影響了鄉村實用人才的積極性。四是培訓體系不健全。我市鄉村諸多部門對鄉村實用人才進行培訓,主要有農業局、科協等,但相互之間又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培訓內容又往往會存在重復性,培訓的針對性不強,不能適應當前三農發展的要求。
(二)鄉村生態環境欠佳。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近年來,全市鄉村環境、人居環境已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處。一是部分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隨意丟棄生活、生產廢棄物,到處排放污水等陋習短時間內難以改變,致使“臟、亂、差”現象難以徹底根除。二是鄉村環保基礎設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鄉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處于落后狀態,大部份鄉村沒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部分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對水源地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三是農業廢物綜合利用率低,畜禽養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蓋已在廣大鄉村大量使用,上述廢棚(地)膜長期滯留于土地中,對土壤質量構成污染。農作物秸稈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燒秸稈現象,是造成大氣嚴重污染重要來源之一。在畜禽養殖過程中,農戶散養和小規模養殖占主體,畜禽糞便隨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無無害化處理及肥料化利用,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鄉村農業體系不完善。我市鄉村對于大規模健康養殖、水稻種植產業、鄉村旅游都有一定的發展,但這些力度還不是很大,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產業轉型升級乏力。一是農業不大也不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發展不足,特色產業培育困難,農業產業鏈條不長,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絕大多數農產品仍然以賣原料為主,即使是簡單的清洗、分裝、預冷、儲藏、加工也沒有,全市鄉村在傳統綠色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實現產業升級重組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設嚴重滯后。農業品牌培育力度不夠,知名品牌總量少,銷售渠道主要以線下為主。對于鄉村電商、現代農業示范區、現代工業強鎮、新型經營主體等的培育和建設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鄉村振興建設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一)不斷加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幾點建議。一是強化領導班子建設。把干部資源向縣(區)傾斜,把精力、資源、力量聚焦到鄉村振興上。改善鄉鎮領導班子專業結構、知識結構,增強班子領導“三農”工作能力,把熱愛鄉村、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干部選調到鄉鎮領導班子。擇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加大黨員發展工作力度,加強三農工作隊伍的再教育、再培訓工作。二是創新教育培育理念。要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種地, 怎樣更好種地,誰來幫助種地”的歷史性難題,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鄉村實用人才和加快推動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所謂“培育”,雖然與“培訓”僅有一字之差,但與“培訓”有著較大的差別。“培訓”僅是傳授知識及技能,而“培育”則包括農村實用人才成長的全過程,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訓、思想培訓、市場培訓、思維培訓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實現從“培訓”到“培育”的轉變,鄉村實用人才的隊伍建設就無法實現更大的發展。三是吸收各類實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長期“鄉村實用人才計劃”吸收和引進各類人才充實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新形勢下,要抓住有利的時機,創造各類適宜的條件,大力吸收和引進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農業高技術高技能、市場推廣、機關黨建等人才資源,不斷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大量吸收涉農大中專畢業生,通過網上招聘會、人才交流大會、赴外招引人才活動等各種形式,鼓勵我市的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吸收涉農院校畢業生為農村實用人才。
(二)不斷加強鄉村生態環境治理。一是加強宣傳提高環境意識。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多形式、多層面地進行宣傳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通過第三方服務建立村中的物業管理組織,加強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全權負責管理村清潔衛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及長效管理機制,使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積極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生態化,發展綠色產業,培育觀光休閑、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等“美麗經濟”。培育一批集生活、生產、生態于一體的鄉村田園綜合體、村落風景區、旅游風情小鎮,打造一批美麗小鎮、美麗村莊、美麗庭院、美麗田園,讓美麗鄉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園和市民休閑養生養老的生態樂園。三是深入開展鄉村環境整治。鞏固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完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加強農村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施碧水藍天工程,推廣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嚴格落實“河長制”,加強重要水資源流域整治和保護,保護好飲用水源。
(三)不斷推進鄉村農業體系建設。一是加快完善現代農業融合體系框架。繼續推進種植業、養殖業、園林特產業蓬勃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梅花鹿、東遼黑豬、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結構,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加快推進與企業合作,開展產業融合試點示范,整合集中連片原料基地、加工園區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區域性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示范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及模式。二是加快實施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標準農田的保護和建設,發展科學施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水灌溉工程建設,提高耕種機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電力等設施建設和改造,提高耕種質量。按照各地資源稟賦特點,注重分工協作,避免浪費資源環境,禁止在不適合區域發展相應產業。借助部分鄉村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民俗旅游的發展契機。注入文化景觀元素,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游,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田園人文鄉村旅游產業鏈,創建一批特色小鎮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全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框架。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模式,加快農產品電商化和物聯網工程的建設,圍繞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場等地,建設一批可清洗、分裝、預冷、儲藏、加工的設施,擇優選擇和推介一批有基礎、有實力、有意向的中小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采購等方面開展合作,完善產業分工協作,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的競爭力新優勢。
大學生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篇4
為充分了解我市鄉村振興戰略開展情況以及村民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關注度,5月21—25日,市統計局組織力量對全市鄉村振興情況進行了調研。此次調研抽取了梁子湖區梁子鎮沙灣村和沼山鎮湖瓢村。調研采取實地調查和交流座談相結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56份。
按照性別分類,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齡分類,50歲以下22人,50歲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類,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調查對象的身份分類,村民44人、村干部8人、鄉鎮干部3人、其他1人。從調研結果看,全市鄉村變化明顯,鄉村振興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民增收難、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相關問題,須引起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一、農村居民對鄉村振興的關注點
(一)期盼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
在被問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有關鄉村振興的選項中最感興趣的部分”時,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23人選擇“生活富裕”,占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
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24人認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是提高居民收入。雖然近年來我市農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穩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然而,要實現農民持續增收,難度依然較大,需要多方合力來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資金、人才、技術向農業農村流動。
在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認為影響鄉村振興的因素是資金、人才、技術的,分別有42人、35人、37人,分別占75.0%、62.5%、66.1%。在問到“您認為鄉村振興的因素有哪些”時,沙灣村六組龍群蓮回答說“當然是資金、人才、技術了,沒錢,怎么搞好農村,有錢,沒人才和技術也搞不好農村啊”。資金、人才、技術在鄉村振興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是大家的共識。
(四)期盼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在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期盼的是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提高醫療保障水平的分別有32人、20人,分別占57.1%、35.7%。認為家里每年負擔最重的是醫療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提高醫療報銷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聲。
二、鄉村振興的有利因素
(一)產業發展逐步壯大
近年來,專業大戶、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組織不斷壯大,為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xx年,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105家,省重點龍頭企業12家。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長10.77%。同時,全市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武昌魚、藍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產業,打造本地農產品品牌。20xx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點308個,示范點45個。全市新增農產品“三品一標”有效品牌88個,總數達204個,同比增加40個,增長24.39%。
(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近年來,鄂州市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全市美麗鄉村建設。調查中發現村民感覺變化最大的是“道路變好了變寬了、房子變大了、村子變干凈了”。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提高鄉村資源利用率,20xx年主要農作物秸稈產生量約60萬噸,綜合使用量達57.7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96.2%,較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鄉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鎮集中、區轉運、市處理”的模式集中處理,生活垃圾處理指數達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處理設施對鄉村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污水集中處理指數達到90%以上。
(三)鄉風建設基礎扎實
全市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村衛生室、圖書室、體育健身場所、村民活動中心等基礎公共服務從無到有不斷完善,為鄉風建設奠定了基礎。同時,全市對鄉風建設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注重以鄉村文化為載體,在尊重原有鄉村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吸納現代元素。在進行農村舊房改造時堅持原真性保護、原住式開發、原特色利用。
(四)鄉村治理有序推進
鄂州市積極探索農村社會管理途徑,整合面向農村的各種管理服務資源,建立全域覆蓋的農村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每個村都有配備網格員,負責收集社情民意、監督環境衛生、調解矛盾糾紛等工作。網格化的服務管理體系不僅降低了鄉村治理成本,而且促進了鄉村的和諧穩定。現階段,隨著農村集體資產股權化試點工作的深入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斷完善,鄉村治理更加科學高效。
三、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
在與村民的交談中了解到,一戶農民種植0.8畝地的小麥,產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種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農藥20元),人工未計,虧本5元。據調查,今年化肥、農藥、飼料等農資價格較往年有較大幅度上漲,全市化肥價格按簡單平均,平均漲幅22.8%。同時,農業生產人工成本不斷增長。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
(二)鄉村特色產業不強。
通過走訪企業,我們了解到,生產特色農產品的企業規模小、生產鏈短,產業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鎮鐵皮石斛生產基地為例,基地負責人表示鐵皮石斛種植、加工技術要求高,其中從鮮品烘焙成干品這一環節目前依賴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這一環節技術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訓工人,由于是臨時作業,難以留住工人,所以寧愿將鮮品運往浙江同行那里進行烘焙處理。
(三)技術人才支撐不足。
通過調查了解,農村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50歲以上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年較少。務農人員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農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推廣難,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發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在調研過程中,部分村民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想做農活了,希望政府供養他們。一些人覺得醫療費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報銷費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難和問題習慣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條件,過度依賴政府,缺乏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幾點建議
1、提高鄉村治理水平,促進共治共享。
一是加強基層組織作風建設。基層干部要解決好農村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需要不斷增強鄉村治理能力,轉變工作作風。在面對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問題時,切實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實處,為百姓干實事干好事。二是加強基層民主和法治建設。加大對基層干部法治教育培訓,提高他們民主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意識。三是加大鄉村振興工作的宣傳力度。在向村民宣傳國家各項政策時,進行合理引導,讓群眾在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同時,摒棄“等靠要”思想,通過自身努力奮斗,實現生活富裕。
2、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激發內生動力。
一是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觀光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力爭聚集一批特色產業創新性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加快升級。三是以品牌意識拓展市場。做響“武昌魚”、“梁子湖”兩大品牌。用“一條魚”、“一個湖”帶響“梁道”、“梁心”等一批產品品牌。
3、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發展農村經濟。
堅持增加民生投入,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縮小城鄉差距。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產綠色安全農產品的同時,注重發展農耕文化、鄉愁等精神產品,打造生態宜居的好環境。在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同時,加大對農業新業態的投入,推動農業多功能拓展,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健康農業、快樂農業等,使農業成為人們追求幸福的新產業新業態。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振興技術人才。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一是加強農業農村干部隊伍建設,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干部的培養、配備、使用。二是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引進農業科技人才,提高科學種養水平,增強農產品競爭力,提升農業生產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鼓勵返鄉大中專畢業生、退役士兵、“三新”農民創新創業,使他們成為帶動農村發展的生力軍。同時,進一步細化扶持返鄉創業的相關政策,為返鄉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
大學生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篇5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署,這是黨中央著眼于推進“四化同步”、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億萬農民獲得感幸福感、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三農”工作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進入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貧富差異較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從實際出發,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舉各方之力,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努力譜寫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基礎。發展是第
一要務。實施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而無論是解決農民就業還是確保群眾增收,都都需要以產業發展為基礎。農業強,產業必須強。產業旺,鄉村振興才有底氣。要實現產業興旺,首先要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是通過培育農業品牌、增強科技創新、強化城鄉融合,補齊農業發展短板,促進農村產業集聚。
人才振興是支撐。“人才興,事業方興”。發展離不開人,鄉村振興自當不例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要解決人的間題。由于受前些年農村發展“錢景”不大的影響,大量人口外出務工,農村缺人特別是缺少能人的問題,已經成為振興鄉村的制約瓶須。因此,實施鄉村振興必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做好農村人才政策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務機制建設。既重視本土人才的培育,培養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使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主要生カ軍。也要廣納懂科技、懂市場、懂法律、懂管理的賢才能人到農村來創新創業,讓農村成為賢才能人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質專業化鄉村振興隊伍,增強農業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和農村產業發展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文化振興是靈魂。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鄉村文化作為我國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鄉土人文之美。如果說沒有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更或是沒有鄉村文化的同步振興,那那鄉村振興就失去了真正的靈魂。因此,實施鄉村振興必須抓住鄉村文化這一靈魂根本。不僅要順應的要求,推進城鄉文化融合,保護并傳承好鄉村文化,增加文化產品,促進文化供給,大力發展具有特色的鄉村文化及其產業。還要打通農村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文化服務難題,讓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深深扎根,不斷提高農村群眾在文化成果上的獲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生態振興是根本。“録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只有實現生態振興才能體現文明和諧的鄉村振興目標,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振興,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由于前些年農村環境保護相對滯后,這無疑為農村生態振興帶來了更多的難題,需要花費較大的力氣來解決。必須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改進農業生產方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持續攻堅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應的良性循探索農村綠色發展之路。不斷增強鄉村振興的恒久生命力。
(1)、青年創客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報告(兩篇)
(2)、關于鄉村振興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四篇)
樹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廈巍峨靠的是地基堅固,鄉村振興戰略讓國之基更穩,祖國必須將更加堅實屹立在世界洞東方,讓我們信心倍增地擼起袖子加油干,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牽引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番農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