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信仰守初心。人生如屋,信仰如柱。老支書黃大發自23歲光榮入黨并被全村推選為大隊長開始,就決心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一干就是36年,把修渠引水、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的責任和任務作為心中第一信念。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當代愚公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當代愚公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1】
不可否認的是,“大發渠”是黃大發精神的一座不朽豐碑。盡管36年前的鑿渠號角已湮沒在歷史深處,但前輩們鋤頭、鋼釬、鐵錘的交響,仍在草王壩兒女心中回響;前輩們期盼脫貧致富的眼神,依然在歷史的深處凝視,成為大家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
毛澤東主席曾說過:不能只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非常樸實的一句話,告訴了我們實干和方向的辯證關系。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原黨支書黃大發將一個昔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變成富裕幸福的新農村,正是發揚了“低頭拉車”和“抬頭看路”的精神。
弘揚“低頭拉車”精神。“低頭拉車”需要埋頭苦干,草王壩村的巨大變化,全村群眾的幸福,無疑都是黃大發帶領村民埋頭苦干的結果。向絕壁開戰、修村路、架電線、“坡改梯”、建學校,無論雞鳴上山干、頭頂烈日干,還是披星戴月干,無不是彎大腰、流大汗的苦干結晶。在黃大發同志的身上,始終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低頭拉車精神,苦干加實干,有效提高了鑿渠的戰斗力。
弘揚“抬頭看路”精神。“抬頭看路”需要明確方向,發展需要找準正確的方向,找準目標才是成功的關鍵!黃大發同志不忘初心,聽黨話、跟黨走,真學、真信、真用,將之轉化為強村富民的具體實踐。面對惡劣的生活條件,他沒有怨天怨地,而是眼睛“向上看”、“往前看”、“回頭看”,在苦干實干的基礎上巧干。在第一次鑿渠失敗后,他主動學水利知識,講科學,對分流渠、導洪溝的專業內容也有系統了解,有了正確的方向指引,“大發渠”成功修成,解決了當地千百年來靠天吃水的歷史。
“低頭拉車”是精神,“抬頭看路”明方向,此乃“大發渠”精神的精髓。新常態下,發展需要發揮埋頭苦干的精神,但是形勢紛繁復雜,光有埋頭苦干的干勁,可能會迷失正確的方向,往往會事倍功半。因此,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各地的黨員干部不妨多學習“大發渠”精神,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做到“低頭拉車”,同時別忘了“抬頭看路”。
【當代愚公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2】
一道萬米水渠,跨36年建成,過三個村子,繞三重大山,穿三處絕壁。遵義草王壩村老支書黃大發用半輩子的時間,領著村民徹底打破了山村干渴的“宿命”,打開了脫貧致富之門。老支書黃大發36載“以命修渠”的故事,直扣人心、感人至深。
這幾天,81歲的黃大發成了新“網紅”。在輿情重要參考依據360指數上,“黃大發”的搜索指數在一天之內就同比上升88.02%,媒體指數也在一天之內上升到157;在微博上,一天之內就有上千條微博點贊這位當代愚公;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以《不尋常!黨報要聞版整版報道一個老支書》為題,轉載了《人民日報》的文章,并在一天之內收獲了6萬點擊量和1300多名網友的點贊致敬。
腳下的力量,源自內心的信仰。黃大發的事跡引發社會廣泛共鳴,首先是因為他把群眾的幸福當作自己畢生的追求。報道中,有一個細節令人難忘:80歲那一年,黃大發向組織上提出了唯一的一次私人請求,到省委去看看??在貴州省委大樓“為人民服務”的碑刻前,他久久佇立凝望。“為人民服務”,這道理念之光,照亮了黃大發所經歷的貧窮、艱難、修渠一度失敗的年月,指引他奮勇前行;這道光,也一直照亮著焦裕祿、楊善洲、李保國等一代代優秀共產黨人的奮斗歷程。近日的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在協助處理大風廠事件時,已退休的老檢察官陳巖石被省委書記沙瑞金稱為“舉著一把骨頭當火把”。與黃大發的“為了水,我愿拿命來換。溝沒有修好,不好說自己是共產黨人”一樣,一代代優秀共產黨人心里裝著老百姓,燃燒自己、嘔心瀝血、奉獻所有。面對這一個個“火把”,在新的長征路上,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該深入思考,自己該怎樣以“人民的名義”負重前行?
青山不負英雄志。為了改變草王壩村“土多田也多,過年難找米湯喝”的貧困面貌,黃大發一輩子做的就是一件事:修渠引水,讓老百姓吃上白米飯、喝上山泉水。志如磐石,暫時的失敗面前不灰心,各種困難面前不退縮。黃大發36年“啃穿山洞”修造“絕壁天河”的實踐證明,沒有奮斗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信念跨不過去的高山。眾多網友的由衷點贊、無數讀者的淚眼模糊,是向這位當代愚公的真誠致敬,更是對廣大黨員干部的呼喚和寄望:像黃大發那樣堅毅執著,撲下身子帶領群眾苦干實干。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新的長征路上任務艱巨繁重,有一個個硬骨頭要啃,有一場場硬仗要打。黃大發的事跡像一個能量滿滿的“加油包”,每一名黨員干部都應該從中汲取力量,并接過老支書手里的接力棒:心中裝著人民、緊緊依靠人民,永葆奮斗的激情、奉獻的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創造一個又一個干事創業的奇跡,把人民的美好愿景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