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歷史地、辯證地看待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穩中看進,緩中看新,難中看機,變中看勢。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搜集的2017振奮精神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大討論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振奮精神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大討論心得1】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我國發展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呈現出新特點。正確理解和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內涵,探索山東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判斷新變化 把握新特點
要充分利用機遇、實現發展新跨越,就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充分認識和把握新階段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從總體上看,國際國內形勢有利于我國集中精力搞建設、謀發展。從國際環境看,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國際社會強化合作、共促發展的意愿在增強;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新一輪產業革命雛形初現,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國際經濟體系和治理結構深刻調整,構建公平、公正、有序和包容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成為趨勢。我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為參與國際經濟事務、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有利條件。從國內環境看,支撐發展的有利條件比改革開放以來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多,為我國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時期,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步伐加快,產業競爭力日趨增強。
同時,我們也要充分認識我國發展面臨的不利因素。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持續低迷,我國出口貿易和外需增長面臨嚴峻形勢。國際科技競爭日趨激烈,西方發達國家在科技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具有顯著優勢的狀況仍將長期存在。從國內看,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一些有利條件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明顯弱化,資源和環境約束加劇,資源性產品國際價格不斷升高,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
在挑戰和風險面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也給我們的發展帶來新機遇。一是擴大內需的機遇。在外需持續低迷的背景下,我國應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的優勢,著力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提高消費需求的比重,更多地依靠擴大內需來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二是提高創新能力的機遇。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加快,為我國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三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在“要素紅利”弱化特別是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的背景下,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效率驅動轉變更加緊迫,倒逼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用好新機遇 實現新突破
進入新世紀以來,山東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城鄉區域發展不夠協調,城市群發展滯后,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我們應深刻認識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抓住和用好新機遇,著力實現山東區域發展新突破。
積極擴大內需,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全面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開辟新的消費渠道,提高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優化消費環境,加快商貿流通業的改造提升,促進消費品市場升級。創新消費金融產品,積極發展消費信貸和電子支付,構建誠信文化,促進消費觀念改變。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積極實施家電、汽車下鄉等鼓勵消費政策,扎實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努力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大力培植優勢產業,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依托現有產業基礎,著眼未來發展趨勢,選取一些關鍵領域努力做大做強,形成產業發展新優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瞄準產業發展制高點,跟蹤國際前沿技術,針對制約全省自主創新的技術瓶頸和薄弱環節,科學規劃優勢產業和龍頭骨干企業的技術路線和實現途徑,全面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提升企業自動化、智能化和管理現代化水平。
協調推進城鎮化,增創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優勢。全面實施城鎮化戰略,以“提質加速、城鄉一體”為目標,以“人的城鎮化”,以提升產業支撐能力和城鎮承載能力為重點,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輻射帶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城鎮發展規律、具有山東特色的城鎮化發展路子。加快構筑以城市群為主體、以區域中心城市、以縣域中心城市為支撐、以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為基礎的層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協調、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鎮體系。
深入實施重點帶動戰略,增創區域發展新優勢。把培植產業優勢和實施重點區域帶動結合起來,打造發展新高地,形成戰略新支撐點,帶動全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發揮“藍、黃”兩大國家戰略的引領作用,繼續加強五大重點區域建設。全力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加快形成以高效生態農業為基礎、環境友好型工業為重點、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高效生態產業體系。著力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著力培育海洋相關產業,努力將山東半島建設成為海洋優勢產業集聚區、海濱國際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2017振奮精神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大討論心得2】
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這是黨中央對我國新時期、新階段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省委、省政府要求,要適應發展新常態,堅定信心,搶抓機遇,精準發力,確保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作為地方政府,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轉化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搶抓新機遇,全力實現新發展。
適應新常態 必須認清新內涵
發展的新常態,是基于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處于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正確判斷。“新”就是不同以往,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和民生福祉;“常”就是相對穩定,穩政策、穩預期、穩市場、穩增長。“新常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具有方向性、決定性、長期性和不可逆性。做好當前和今后的經濟工作,必須準確把握新常態的本質和內涵。
新常態是可持續發展的常態。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體量大了、家底厚了,群眾生活也一天比一天改善。在此基礎上,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顧名思義,中高速就是既不過速,也不失速;既要保持“憂患心”,堅持底線思維,實現合理的、適度的經濟增長,又要保持“平常心”,堅持穩中求進,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促進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
新常態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常態。就是實現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為全面的中高端發展。結構更加合理,產業結構上逐步以第三產業為主體,需求結構上逐步以消費需求為主導,城鄉結構上逐步縮小區域差距,收入分配結構上逐步提升居民收入占比。效益更加明顯,實現企業盈利、產業提質、財政增收、風險可控。動力更加強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逐步轉向創新驅動、改革驅動、市場驅動,使市場作用充分發揮、改革紅利充分釋放、開放活力充分顯現。
新常態是重視民生民利的常態。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新常態下,發展速度雖然有所放緩,但實際增量仍然十分可觀,能夠拿出更多財力物力用于改善民生,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現在,人民群眾向往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優質的教育、更舒適的住房、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我們既要大力解決老百姓的現實利益問題,又要從制度安排上促進公平正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物質文化需求。
新常態是綠色環保的常態。過去以“拼資源、拼環境、拼土地”來支撐經濟增長,現在已經“做不到、受不了、沒必要”。必須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加快經濟提質升級,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摒棄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產業,發展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生態環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減少對能源、資源、土地投入的依賴,努力走綠色環保之路,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管理能力提升來實現經濟發展。
新常態是安全穩定的常態。沒有安全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安全紅線意識,本著對生命的敬畏,帶著對群眾的感情,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強化責任,嚴格監管,完善制度,切實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必須牢固樹立穩定是底線的意識,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堅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化解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深層次問題,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安定有序。
其實,認清發展新常態的新內涵,就是要促進經濟總量、發展質量、人均均量“三量齊升”,實現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適應新常態 必須把握新要求
毋庸諱言,當前有些干部理解和把握新常態還不準確、不到位。我們對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和說法,必須深入辨析,切實加以克服,特別是主觀層面和工作層面存在的問題,非下決心正本清源、迅速導正不可。
堅持科學發展觀、不唯GDP、不以GDP論英雄,不是不要GDP,不是不要發展。我國現在所有問題的核心,依然是發展的問題。常德市地處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協調仍然是基本市情;同時,也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巨大的發展韌性、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回旋余地,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特別是當前,越是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越是埋頭苦干、促進發展的最好時機。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是不上項目,不是不搞建設。促發展、惠民生,必須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必須抓好發展性、基礎性、支撐性重點工程,特別是交通、水利、園區、城建等基礎設施要進一步完善。不能一看到搞工程、搞建設,就認為是搞政績,就框上一個政績觀不對的“帽子”。實際上,庸政、懶政、守攤、守舊是最大的政績觀問題,慢作為、不作為、無所作為是最錯誤的政績觀問題。為官一任,不能不干事,不能山依舊、水依舊、面貌依舊。從事經濟工作,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葉公好龍。現階段,項目建設不可少,重點工程不可少,必須以此來提振信心、改變面貌、促進發展。
改進工作作風,不是不去外引內聯,不是不搞招商引資。群眾期待干部改進作風,各級各部門就必須立整立改、立說立行。在具體問題上,群眾期盼的是什么?是收入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美、日子越過越好,這就必須發展,不發展就不可能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群眾反對的是什么?是亂作為、不作為,從來不會反對抓發展,從來不會反對干事創業,也從來不會反對正常的招商引資。作為地方政府,轉作風與抓發展必須兩不誤、兩促進,不能“歪嘴和尚把經念歪了”,不能什么都怕、什么事都不敢做,連正常的招商引資、正常的項目推進也躲躲閃閃。
轉變發展方式,不能片面理解為經濟增速下降,不能對經濟發展放任不管、聽之任之。發展的新常態,核心是提質升級,路徑是轉方式、調結構,前提是保持一定的速度。有的干部把轉方式調結構,片面地、簡單地理解為經濟增速下降,對經濟發展不關注、不在意,是非常有害的。在國家層面,經濟增速保持7.5%左右,高一點,低一點,都屬于合理區間。而常德市作為中西部地區,總量不大,結構不優,具有區域性、階段性特征,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推進經濟發展。
堅持底線思維和問題意識,不是裹足不前、守攤子、混日子。在發展的新常態下,必須堅守底線思維,必須增強問題意識,決不能逾越安全、穩定、廉潔的底線。有的干部認為現在工作上的要求嚴、壓力大,就產生歇一歇、看一看的想法。這樣會導致一些工作和項目推不動,進度慢,見效遲。這樣貽誤的是地方發展,損害的是群眾利益。遵守規矩不是無所作為,“為官不易”不能“為官不為”,各級干部一定要做到敢于擔當、一心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進取心。
適應新常態 必須搶抓新機遇
當前,適應新常態、促進新發展,不是空中樓閣,有很多現實的、可爭取的、能把握的基礎和機遇。我們必須提振信心,開動腦筋,努力搶抓發展新機遇。
要搶抓國家實施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的機遇。今年以來,國家為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沖擊,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實施“定向減稅”、“定向降準”等財稅金融措施,用好和盤活財政、金融增量和存量資金,支持服務業、“三農”、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新興業態發展,支持中西部鐵路、水利、能源、節能環保、棚戶區改造等項目建設。這對常德市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利好因素。
要搶抓“實施長江經濟帶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的機遇。今年,國家相繼出臺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指導意見”。常德市是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主要成員,是長江經濟帶的中心地帶,國家有一系列的項目、政策支持。解決路的問題、水的問題、生態的問題,有了難得的條件、機遇和平臺。像黔張常鐵路、常岳九鐵路、沅水高等級航道、水利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都列入了建設規劃。
要搶抓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的機遇。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潛力,是最大的結構調整。目前,常德市的城鎮化率為44.4%,低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潛力大、空間大。今后一個時期,是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時期,國家已經陸續出臺戶籍制度改革等配套政策,將促進居民消費需求加快增長,為經濟增長帶來巨大拉動力。
要搶抓改革創新、簡政放權的機遇。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稅收、商事、投融資、行政審批等改革大力推進,為地方政府賦予了更大作為空間,也極大地調動了全社會創業興業的熱情。今年1至8月份,常德市新登記注冊的市場主體就達1.6萬戶。后續各項改革的推進,將進一步優化體制機制,釋放巨大的生產力潛力,使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持續穩定的良性軌道。
要搶抓惠民生、促發展的機遇。國家明確要求,進一步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以帶動有效需求,補上投資短板,擴大居民消費,拓展新的增長領域。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飲水安全、污染防治等民生工程的實施,既能惠民生,也能穩增長。
要搶抓沿海產業轉移加速的機遇。沿海地區受資源、環境、勞動力的約束,產業轉移是大勢所趨,而且呈逐步加快態勢。當前,市場信心也正在逐步恢復。一些大中型企業正在尋求新一輪發展契機,常德市等中西部地區則正是他們的主攻方向。
適應新常態 必須促進新發展
能否適應新常態,能否促進新發展,還得靠改革發展的實績來說話。
要以改革開放激活發展動力。改革是轉變發展方式、適應發展新常態的重要動力。就常德市而言,既要落實好上級的改革政策,又要結合實際先行先試,全面推進城市建設管理體制、財政體制、園區管理體制、土地經營制度等重點改革。改革的基本目標是規范化、制度化、治理現代化,基本路徑是簡政放權、橫向整合、縱向下移、責權利匹配,基本原則是積極穩妥、保護干部職工利益、確保社會大局穩定。因此,我們必須深化全方位開放合作,促進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向常德流動,努力打造區域發展增長極。
要以項目投資增強發展后勁。搶抓新機遇、推進新發展,項目是支撐、是抓手、是向導。特別是內陸地區,近年來消費低迷、出口不暢,投資仍然是穩增長的關鍵支撐。沒有投資就沒有希望,沒有投資就沒有來勢。當前,要順應新常態下提質增效的要求,提升投資的含金量和有效性。要扭轉增長過度依賴擴大投入、投入過度依賴要素消耗的發展模式,用新項目、新投資來促進轉型發展和結構調整。要堅定不移地上項目、穩投資,集中力量推進忠旺鋁材、華僑城、保利集團、萬達廣場等重大項目落戶常德市,以大項目、好項目推動產業升級、引領科學發展。
要以創新創業釋放發展潛力。我省人力資源豐富、科技成果眾多,創新創業氛圍正在形成。在新常態下,常德市必須突出創新創業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支撐帶動作用,以壯大創新創業主體,以完善體制機制為保障,切實降低“門檻”、破除制約、筑好平臺、優化服務,讓想創業的人創新業、正創業的人創好業、善創業的人創大業。創新創業要加強人才培養和開發,把人才作為推動區域發展的第一資源,逐步轉變以引為主的傳統人才開發模式,樹立以用為本的人才新理念,切實增強人才培養開發的效率和適用性。
要以基礎建設打牢發展根基。在新常態下,要促進產業轉型、結構升級,就必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就常德市而言,必須抓好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謀劃和建設鐵路、航空、水運、高速公路、干線公路等交通網絡,構建周邊城市2小時交通圈、市域內1小時經濟圈,打通要素流動的大動脈。同時,要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積極實施城市“三改四化”(路改、水改、棚改,美化、綠化、亮化、數字化)和農村安全飲水、道路硬化、電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更加舒適、更加宜居的新常德。
要以民生改善檢驗發展成效。發展的目的是改善民生,發展的成效要靠人民群眾來評判。改善民生要順應人民群眾由保證“生存”轉向追求“生活”的新趨勢,堅持民生優先,從體制機制上確保民生工作優先謀劃、民生事項優先落實、民生投入優先保障;促進民生普惠,既維護大多數群眾的共同利益,又照顧到少數群眾的特殊利益;堅守民生底線,多扶危濟困、雪中送炭,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主攻民生重點,及時解決就醫、上學、就業、住房、社保等群眾最急迫、最關心的現實問題,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更公平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