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我國發展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呈現出新特點。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搜集的振奮精神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大討論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振奮精神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大討論心得1】
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歷史地、辯證地看待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穩中看進,緩中看新,難中看機,變中看勢。
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經濟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這是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對我國影響的結果,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在增速上的表現。世界各大經濟體發展到一定水平后,都經歷過增速有所放緩的階段,這符合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和國際經驗。我國連續保持30多年高速增長已屬世界罕見,我國GDP7.4%的增速不僅明顯高于發達國家,也高于主要發展中國家。同時,7.4%的年度經濟增長總量與2013年7.8%的經濟增長總量相當,約等于1996年全年的經濟總量。所以,既要看到目前經濟下行和中高速增長是規律使然的客觀現實,更要看到這是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階段演化的客觀過程。
我國經濟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孕育著海量需求,內含著供給效率提升的巨大空間。我國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還很大。差距就是潛力,差異就是空間,經濟發展仍然有巨大的韌性、潛力與回旋余地。“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齊頭并進,將大大拓展和優化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形成內外統籌、相互銜接、互為支撐的良性發展格局。簡政放權對市場力量的有力激發,宏觀調控方式創新對國民經濟的科學駕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調動億萬人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是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有力保障。
正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內含著巨大潛力,所以我們既要看到新常態下經濟增速適當回調符合客觀規律,也要看到以改革創新激發經濟增長潛力、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極端重要性。我國仍然處于,發展仍然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新常態下的發展固然不是增長速度越高越好,但也不是增長速度越低越好,過高或過低的增速都不符合規律,不利于調結構、促轉型,更談不上穩就業和保穩定。所以,應更加自覺地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保持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綜合平衡,穩中求進、進中求質,實現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雖在衰減,但新需求、新動力、新增長點加快形成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力相互交織、逐步交替的過程中。隨著我國經濟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支撐經濟增長的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不斷攀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一些傳統需求相對萎縮。與此同時,一些新需求正在涌現。從投資方面看,重化工業、房地產投資相對飽和,但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供給還有很大空間,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鐵路、公路、水利、電力、生態、民生等建設,投資需求巨大;城市地下管網設施改造、軌道交通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及棚戶區、城中村改造等也需要大量投資;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以寬帶、無線互聯網、云計算中心等為代表的“新經濟基礎設施”將成為投資的一個重要領域。從消費方面看,個性化、多樣化、便利化、舒適化消費將成為主流,信息消費、電子商務、電子金融方興未艾,電子醫務、移動能源、線上家裝蓄勢待發,“互聯網+”帶來消費模式顛覆性變革,潛力巨大。人口老齡化帶來諸多壓力,但也蘊含著巨大的養老、健康、健身、醫療消費需求。從出口方面看,雖然傳統的大進大出模式難以持續,但國際產能合作新優勢正在顯現。近年來,我國參與國際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增多,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經驗,特別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是帶動鐵路、電力、通信、工程機械及汽車、飛機等中國裝備走向世界的重大機遇。
部分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壓力加大,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成長
挑戰中蘊藏機遇,機遇中也有挑戰,關鍵看能不能難中看機、化危為機。目前,我國鋼鐵、煤炭、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等傳統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處于較低水平。由于產能存量過大,化解產能過剩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些行業會遇到不少問題和困難,如價格下行、開工不足、效益下降等。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經濟學家熊彼特有一個著名論斷:經濟發展過程是創造性破壞的過程。傳統業態消亡、傳統行業衰落伴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深化,伴隨著“互聯網+”的風起云涌,通過“智”“精”“轉”“延”發展路徑,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正在不斷涌現并發展壯大。
“智”,即信息化、智能化制造。以互聯網為主要技術、以數字化為特征的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等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未來量子通信、可見光通信技術等發展前景廣闊,“萬物互聯”將成為現實。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能源、金融、交通等重點領域整合,將為產業智能化和轉型升級提供支撐。以人工智能、3D打印等信息技術應用為依托,在汽車制造、船舶、軌道交通領域大力實施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改造,將打造工業新優勢。
“精”,即以高精尖為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已成為制造業大國,不少戰略性新興產業接近或達到國際前沿,新產品新技術推廣有著廣闊市場支撐。“中國制造2025”為我國制造業發展規劃了明確的方向和路徑,將成為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的重要支撐。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領域加快發展,將大幅提升中國制造業水平,促進產業鏈從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轉”,即促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傳統產業,是今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的重大舉措。對傳統產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進行改造提升,經過互聯網改造后的在線化、數據化、智能化,能夠進一步挖掘傳統產業潛力,獲得巨大增長效應。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將在國際市場倒逼企業不斷提高技術、質量和服務水平,提高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使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在更高層次上深度融合。化解產能過剩、淘汰低效落后企業,必將倒逼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為節能環保產業帶來發展機遇。
“延”,即延伸價值鏈,推動制造業向服務化發展。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是處于制造業前后兩端的高附加值環節,推動制造業服務化,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向制造業全流程、全產業鏈滲透與融合是制造業價值提升的重要方向。大力發展面向制造業的工業設計、第三方物流、金融、節能環保、檢驗檢測、電子商務、融資租賃、商務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發揮其在流程設計、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節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將通過拉長延伸產業鏈促進制造業向服務業衍生和轉移。
總之,應看到和承認當前我國經濟存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更應看到我國經濟面臨諸多新變化新動力新機遇。只要遵循規律認識新常態、穩中求進推動新發展,中國經濟必將迎來更加光明廣闊的發展前景。
【振奮精神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大討論心得2】
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深刻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新變化,充分展現了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處變不驚的決策定力。新常態充滿了辯證性,既有“緩慢而痛苦”,也有“加速和希望”,即加速轉型升級,靠創新驅動贏得先機和未來。看到危中之機,科學謀劃、積極應對,勇于擔當、干到實處,就能化挑戰為機遇。
南京市江寧區就是鮮活例子。“十二五”前半期,我曾在江寧掛職區委副書記,對該區的歷史人文、資源稟賦、發展現狀和干部隊伍有著深切感知,江寧還是中央黨校黨建教學研究的聯系點,故而對這個新城區我一直保持著持續關注。從“十二五”規劃提出建設國際性、創新型、高科技產業新城區和幸福樂居生態品質新城區,明確創新驅動、產業推動、新城帶動、園街聯動這四個行動戰略,到抓住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國家戰略機遇和青奧會機遇,江寧區積極探索新常態下的治本之策,在主攻“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三大任務中取得了良好成績。
縱觀江寧近幾年發展軌跡,我們會發現,新常態是新挑戰,新常態也是轉型發展新動力和新機遇。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科學制定戰略戰術,勇于擔當、積極作為,就能化挑戰為機遇,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增強區域發展的均衡性和協調性,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他們根據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的區情實際,把創新驅動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作為科學發展的主攻重點,初步探索走出一條向創新要動力的轉型之路。比如實施人才集聚、產學研合作等行動計劃,從政策層面對創新驅動戰略進行了路徑設計;建設了一批大學科技產業園,推動江寧由大學城向創新城升級;規劃建設14平方公里的創業特區,營造了良好創業創新環境……一系列扎實舉措使江寧的增長動力正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發展模式正向創新型、集約型方向轉變。
適應新常態發展新要求,必須更自覺地遵循經濟發展規律、遵循社會發展規律、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只有更自覺地打破傳統路徑依賴,走經濟社會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之路,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未來。為此,江寧把全域合理劃分為“500平方公里功能板塊和新市鎮+500平方公里美麗鄉村示范區+500平方公里生態涵養不開發區”的國土空間格局,以高度警醒的生態自覺,劃定城鄉發展的生態邊界,鐵腕推進生態管控和不開發區生態保護工程,創成了省會城市中首個全國生態區。按照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江寧特別注重釋放生態資源的經濟社會效益,在綜合施策、上下聯動推進村莊環境整治中,形成了一批“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農村生態環境田園化、農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美麗鄉村示范村,取得了活化資源、美化環境、富民增收的綜合效應。現在,“江寧金花村”的品牌優勢日益凸顯,江寧美麗鄉村建設正在實施的“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已從試點探索進入由點及面推開的新階段。“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原生態江南水鄉,讓江寧日益出落得現代而典雅。
新常態發展也對干部考核激勵機制提出了新要求。2011年,江寧就制訂出臺了黨政主要領導科學發展考核評價實施辦法,其最大亮點就是不再考核GDP總量,而是突出科學發展觀的導向,鼓勵鎮街錯位競爭、特色發展,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綠色發展之路。在內容形式上,一改大一統“考試”模式,設置了“基本卷”“個性卷”“附加卷”三張不同“考卷”,將全區200個社區細分為農村型、城鎮型和過渡型三種功能區,建立了三套區級村居考核評價體系。江寧區轉型發展實踐也證明,告別“唯GDP總量和速度”,新常態下加快轉型發展,考核這根指揮棒怎么引導至關重要。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教導全黨,要*民把國家建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江寧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抓住了新常態下轉型發展的新機遇,讓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了這里又好又快又美發展的錦繡與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