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黃大年事跡介紹
25年前,他帶著科技強國的心愿,出國留學、工作,成為國際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學家。當得知祖國的召喚,他放棄國外的優厚條件,義無反顧回國填補我國在深部探測關鍵領域的技術空白,他惜時如金,夜以繼日,用無私奉獻,勇于擔當的實際行動,把對祖國最深沉的愛融入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就是國際知名戰略科學家、吉林大學新興交叉學科學部首任部長黃大年。
帶著先進技術,黃大年重點攻關國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測儀器”,這種設備就像一只“透視眼”,它能探清深層地下的礦產、海底的隱伏目標,對國土安全具有重大價值。而這樣的高端裝備,國外長期對華壟斷、封鎖。
為了實現祖國在科學技術上的多處彎道超車,回國7年間,黃大年帶領由院士、大學校長、研究所所長等400多名高級別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協同攻關,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以他的團隊研制出的我國第一臺萬米科學鉆??“地殼一號”為標志,配備自主研制綜合地球物理數據分析一體化的軟件系統,我國的深部探測能力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局部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國際學界驚嘆中國正式進入“深地時代”。
在回國整6年的那一天,黃大年寫下的“朋友圈”讀起來仍讓人感慨:“從海漂到海歸一晃18年,得益于國家強大后盾,在各國才子強強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從未言敗,也幾乎從未敗過!拼搏中聊以自慰的追求其實也簡單:青春無悔、中年無怨、到老無憾。”
2009年12月24日,黃大年教授走下飛機,邁出了回歸祖國的第一步。雖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國,但這一次,意義不同。他辭去了在英國公司的重要職務,揮別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說服妻子賣掉了經營多年的兩個診所,留下了還在讀書的女兒……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全職教授,開始為我國的航空地球物理事業耕耘、播種。
是啊,他為什么回國?在英國奮斗了18年,他已擁有了優越的科研條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團隊。他在英國劍橋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級研究員12年,擔任過研發部主任、博士生導師、培訓官。他帶領由牛津和劍橋優秀畢業生組成的團隊長期從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動平臺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場探測技術工作,致力將該項高效率探測技術應用于海陸大面積油氣和礦產資源勘探民用領域。由他主持研發的許多成果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多數產品已應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成為該領域研究的被追趕者。
“我愛你,中國;我愛你,中國……”這句歌詞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長歷程,會發現對祖國的愛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結。
黃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廣西省南寧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讀小學時隨父母下放到桂東南六萬大山里的一個小山村,高中畢業后,17歲的黃大年考到地質隊工作,作為物探操作員,他首次接觸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愛上了這個職業。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黃大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從此與地球物理結下了一生的緣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與碩士研究生的學業,并留校任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2年,黃大年得到了全國僅有的30個公派出國名額中的一個,在“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全額資助下,被選送至英國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黃大年回國報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國繼續從事針對水下隱伏目標和深水油氣的高精度探測技術研究工作,成為當時從事該行業高科技敏感技術研究的少數華人之一。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處與美國某公司開展技術攻關研究,卻接到輾轉而來的父親離世前最后一通電話:“兒子,估計我們見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處境。你要記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國的人!”兩年后,母親離世前給他留下的依然是這句話。父母的教誨給出了黃大年一生中幾乎所有抉擇的答案??祖國高于一切!
2009年4月,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把國家“*”(即“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有關材料試探性地發送給黃大年時,讓他沒想到的是,黃大年第一時間就把電話打了回來,并明確表示要認真考慮回國。
但當這一刻真的來臨時,對誰都會是一種煎熬。團隊里伙伴不舍地抱著他懇切地挽留,而最觸動他的一幕是,妻子在賣掉自己苦心經營的兩個診所那天失聲痛哭,“她是學醫的,那是她一輩子的夢想”。面對黃大年的祖國夢,妻子放下了個人的夢想。
“回想當初的選擇,我沒有后悔過。”這是黃大年常說的話,“為國擔當,是父母從小的教誨。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我的歸宿在中國。”2009年12月30日,回國后的第6天,黃大年就與吉林大學正式簽下全職教授合同,成為第一批回到東北發展的國家“*”專家。
“作為中國人,無論你在國外取得多大成績,而你所研究的領域在自己的祖國卻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剛剛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黃大年
作為享譽海內外的卓越科學家,黃大年關注的不僅僅是當下的科研,而是祖國未來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要達到的目標??巡天探地潛海,向深地深海深空進軍。
作為計劃的重要部分,探測技術裝備從軍事工程、國防安全到能源資源探測開發,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國外生活多年的黃大年深知這一裝備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國外是如何嚴控這一裝備對華出口的。
5年間,國家財政投入該項目約4.4億元人民幣,被認為是當時國家“*”專家科研項目中獲得國家財政支持力度最大的一個。
在2011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的盤點中,評選專家認為“深部探測專項開啟了地學*”;,該專項被25位院士推選為“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2013年,黃大年教授的團隊入選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團隊獲得第五屆中國僑屆創新團隊獎。6月28日,“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通過評審驗收,專家組最終結論是:項目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他與探測儀器專家合作研發深地探測儀器裝備,與機械領域專家合作研發重載荷物探專用無人機,與計算機專家合作研發地球物理大數據處理與解釋,涉獵地學、信息、軍民融合等多個領域。”黃大年的大學同學、吉林大學儀電學院教授林君對他的研究了解得更深一些。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告訴記者,在黃大年回國前,我國對于航空重力測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儀的研制,僅停留在理論和實驗室樣機研究階段,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已經進入了工程樣機研究階段。在數據獲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國與國際的研發速度相比至少縮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則達到了與國際持平的水平。
在英國學習和工作期間,黃大年致力于開展高精度重磁場探測裝備及數據處理解釋方法技術研究工作。回國后,他首推我國的實物車載、艦載、機載和星載“快速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工作,這是世界科技強國竭力追求的核心技術,也是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志。
在帶領團隊沖上一個又一個國際前沿科技制高點的過程中,黃大年一直在推動科研團隊與國際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國外多年積攢下的人脈和聲望,多次帶團出國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愛迪生曾說過,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樂趣。在這個層面上,黃大年始終都在用自我成就與國家需求的緊密結合,塑造著一種超越個人快樂的偉大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