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工作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各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班子脫貧攻堅民主生活會剖析發言材料,歡迎大家閱讀!
【班子脫貧攻堅民主生活會剖析發言材料1】
當前,全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國務院的英明決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突顯了制度的優勢和體制的優勢,顯示了人民群眾特別是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巨大創造力,但同時由于受固有思維的約束,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受地理環境的影響,當前脫貧攻堅和今后的扶貧開發還面臨一些突出矛盾。
一、非貧困村與貧困村的工作推進不平衡。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加之財力有限,各區縣在短時間內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集中投放到貧困村,形成集聚效應,一些社會資金項目也紛紛落地貧困村,這給當地群眾帶去了重大利好。但是,這在客觀上壓縮了其他非貧困村獲得資源的空間,非貧困村成為了各類投資的死角,政府資金和行業部門的資源相對去得較少,有的甚至基本沒有,加之社會資金也去的少,這部分村自身又沒有資金投入,導致部分非貧困村的脫貧工作發展不夠平衡。
二、到人到戶政策依然有死角。一是部分困難群眾子女條件比較好,但又沒有實際履行贍養義務,這些老人有的沒有被評為貧困戶,有的也因此享受不到低保政策,形成事實上的貧困。二是現有醫保政策難以覆蓋所有病種,一些患慢性病的人群既不是政策規定的慢性病種,也沒有住院治療,相關醫保政策都享受不了,醫療實際負擔仍然較重。三是現有教育資助政策特別是對大學生的資助政策主要是一次性的多,可持續的資助政策還不配套。而一些家長又受傳統思想影響,不愿接受助學貸款,致使其貧困問題還無法得到根本扭轉。
三、貧困地區持續增收的產業短期內難以發揮作用。一是由于扶貧產業基礎薄弱,加之受市場、資金、技術、人才的多重影響,產業要做大做強還比較困難,因此帶動性不夠。二是一些產業是脫貧攻堅以來才發展起來的,短期內很難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對貧困群眾的增收帶來影響,而真正能使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產業還比較少。三是一些產業的利益連接存在風險。由于一些項目沒有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即使實現了所謂的短期分紅,但這是建立在大量政府補貼基礎上的,一旦遇到市場風險,其資金風險、社會風險、法律和道德風險都難以預估。
四、少數貧困群眾“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不同程度存在。當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社會、媒體也持續關注脫貧攻堅工作,貧困群眾在享受到陽光雨露的同時,少數貧困群眾產生了“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個別貧困家庭期望在這輪脫貧攻堅中什么問題都能解決,尤其是希望一些長期積淀下來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能力素質提升等問題能夠在短時間內均能得到較好的解決。
脫貧攻堅戰是親自吹響的進軍號,能否打贏這場硬仗,是能否與*同志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試金石,是能否扎實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金鋼鉆。因此,必須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全面統籌整合政策、社會、人力等各方資源,齊心協力、克難攻堅。
(一)健全和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下大力做好產業增收大文章。加大行業部門資源整合力度,持續增加對貧困地區產業投入,重點圍繞鄉村旅游、資產收益、電商扶貧、金融扶貧等,積極培育扶貧新業態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龍頭企業、股份合作社、大戶等帶動貧困群眾作為享受政策扶持的主要依據。進一步完善和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實施股份合作、聯戶經營、代養托管、借一還一、訂單生產等增收模式,幫助和指導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實現穩定增收。
(二)著力正面激勵,充分調動各方力量。一是充分利用10月17日第三個扶貧日紀念活動,廣泛宣傳表彰近年來、尤其是去年全市脫貧攻堅以來,各條戰線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引導貧困地區干部群眾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打贏脫貧攻堅戰中來。二是在區縣、鄉鎮和村三級干部換屆中,優先選拔使用一批在脫貧攻堅中成績突出的優秀干部,切實營造風清氣正的脫貧攻堅用人環境。三是通過各類媒體開設專欄,集中宣傳一批脫貧攻堅的典型做法和先進經驗,激發正能量,全力推進脫貧工作。
(三)及時動態調整,讓更多群眾享受到脫貧攻堅的陽光雨露。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的統一部署,統籌指導做好我市2017年度貧困人口動態調整工作,及時把因災、因病等返貧群眾識別出來,納入扶持對象,持續夯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礎。
(四)抓細抓小、從嚴從緊、趕早趕快做好迎接國家脫貧驗收工作。對今年全市脫貧驗收工作進行安排部署,認真總結2015年脫貧驗收的成功經驗和好的做法,進一步優化驗收程序和辦法,督促各區縣及早展開脫貧驗收自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按照較真、逗硬、從嚴的要求,實事求是做好市級層面驗收的各項準備工作,用驗收準備工作來推動年底前脫貧攻堅工作,確保最終形成經得起國家檢驗、經得起人民群眾信服、能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的驗收結論。
(五)積極探索,建立鞏固脫貧成果的長效機制。著眼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全面系統總結脫貧攻堅經驗,立足重慶體制優勢和五大功能區域特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已形成我市關于“鞏固脫貧成果、建立扶貧開發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目前,已分別征求區縣和市級部門的意見建議,近期將報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定,確保我市脫貧工作既高質量完成當前的硬性任務,又著眼長遠,從全市統籌的角度,建立扶貧開發長效機制,為我市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班子脫貧攻堅民主生活會剖析發言材料2】
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安徽省先后出臺一系列文件,形成脫貧攻堅政策“組合拳”。近年來,全省上下以規劃為引領,以項目為抓手,不斷創新機制,扶貧開發取得顯著成效。鞏固與擴大現有的扶貧攻堅成果,還需要進一步強化目標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在攻堅克難、精準施策上下功夫。
扶貧攻堅的成效與難題
安徽扶貧攻堅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一是貧困人口明顯減少。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790.2萬人下降到2015年的309萬人,減少481.2萬人。2017年,安徽實現103萬貧困人口脫貧、1077個貧困村出列。二是貧困縣農民收入明顯增加。 2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5195.7元增加到2015年的8915元,年均增長11.4%,高于全省平均增長水平。三是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地區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明顯進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
近期,我們在馬鞍山市鄭蒲港新區、當涂縣,滁州市定遠縣、阜陽市利辛縣、六安市金寨縣等地進行課題調研。調研發現,脫貧攻堅仍存在一些“硬骨頭”,面臨一些難題需要破解:一是如何使用好扶貧資金?目前五級財政均設立了專項資金,加之交通、水利、電力等部門還有配套的項目資金,整體經費投入相當可觀。然而,扶貧資金不是救濟金,而是要投在好的項目上,讓貧困戶通過參與項目建設來實現脫貧。但現實中,由于貧困戶大都勞動能力有限,很難找到適合的項目,這就造成很多地區扶貧資金閑置在賬上,形成“有錢難花”的尷尬。二是如何使脫貧項目落地生根?除適合貧困戶的項目少之外,一些扶貧項目在設計之初偏理想化,導致“叫好不叫座”。如金融扶貧工作在雙向互動上存在脫節,一方面,商業銀行作為營利企業,本身對公益性扶貧工作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貧困戶基于自身原因而對貸款興趣不大,導致金融扶貧工作在一些地區難以進行下去。三是如何使脫貧效果更可持續?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取決于扶貧項目的前景,這要求事先充分論證、事中即時跟進調整、事后妥善管理。如目前推廣的“一村一品”項目,其從產品設計到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均需要企業化的管理來保證項目持續性;被廣泛推行的“光伏發電”項目,涉及建設、維護、管理等很多環節,也需要企業化運作。在當前貧困地區人才隊伍匱乏、管理機制仍較落后的情況下,如何保證扶貧項目的可持續性還是一大難題。
破解難題的思路與對策
破解上述三大難題,需要做好頂層設計,筑牢自我提升、集體帶動與政府兜底這“三重保障”。同時,要創新機制,努力實現政府投入扶貧資源的產出率和貧困戶對扶貧工作的滿意度的“兩個最大化”。
做強集體經濟,增強“造血”功能。自我提升是脫貧工作最為理想的模式,目前較為普遍的做法是財政補貼資金,為貧困戶提供“菜單式扶貧”,如支持他們養豬、種菜等。當貧困戶無法實現自我脫貧時,集體的帶動作用便至關重要。做強集體經濟的重點在于以村集體為引導,在扶貧專項資金與貧困戶之間架構“中介載體”,實現產業化扶貧和公司化運營。目前各地的“一村一品”“光伏發電”等特色產業項目,基本上都是利用其做強集體經濟,將“蛋糕”做大,并在分配時偏重貧困戶,從而增強扶貧工作的可持續性和“再造血”功能。
尊重經濟規律,引導資本下鄉。脫貧攻堅需要巨額資金支持。各級政府為脫貧攻堅提供“第一推動”和兜底工作義不容辭。但在未來的脫貧保障體系中,政府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更多的是承擔政策和法律規則提供者的角色。具體而言,在資金投入上,可將扶貧專項資金作為入股、入伙資金,與當地龍頭企業聯合,以貧困戶為股東,通過打造特色產業項目而產生的收益,進一步將收益分紅給貧困戶,最終以發展特色農業生產、特色旅游業等來解決扶貧項目難落地、扶貧資金難落實的問題。在資金保障上,創新擔保方式和發展“三農”保險業務。實行“貼改保”,即聚零為整,將上級政府劃撥的扶貧貸款貼息專項資金用于建立擔保基金或成立政策性擔保公司,為貧困戶提供擔保或者提供繳納 “三農”保險,提高對扶貧產業的保費補貼率,增強貧困戶發展產業的抗風險功能。
加大權責下放,促進部門協調。縣、鄉兩級政府更能精確掌握貧困村、貧困戶基本情況,讓縣、鄉兩級政府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有利于在執行政策過程中提高針對性與創造性。扶貧開發項目實施主體較多,政府應在其中“穿針引線”,加強扶貧辦、財政局、農發委、金融、農業、土地等部門的聯系,進一步整合項目資源,合理配置各部門的權責利,減輕各參與單位的負擔與成本。
建立容錯機制,允許先行先試。對于那些理論上合理、實踐中可行的地方性扶貧創新舉措,應有建立容錯機制,允許在一定范圍內先行先試。如針對部分貧苦戶的行為能力、信用狀況等不符合銀行標準版授信資格的問題,可否通過擔保公司提供擔保增信的方式加以解決,等等。在具體操作中,政府可通過采購社會服務等方式引進一些中介機構,如聘請律師事務所等專業中介機構對扶貧項目的可行性、合法性等核心問題進行論證,出具相關意見,并鼓勵中介機構參與項目的運作全程,以增強貧困戶對扶貧項目的信任度,增強扶貧項目的科學性。
健全監督制度,實行嚴格考核。 2015年,安徽省開展扶貧資金專項整治行動,出臺 《關于進一步加強扶貧專項資金使用管理的通知》,嚴防資金“跑冒滴漏”與可能出現的腐敗行為;出臺《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負責同志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辦法》,對未能完成年度扶貧開發目標任務的縣(市、區)在評先評優等方面實行“一票否決”。這些舉措與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已取得良好效果。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監督與考核等機制還需要進一步豐富與完善,并加大執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