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創新才能超越,只有超越才能發展,只有發展才能進步。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關于回答四個問題奮力追趕超越大討論發言材料,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回答四個問題奮力追趕超越大討論發言材料1】
新常態下思維方式如果依舊受慣性左右就很難抓住新機遇,樹立新觀念,實現新發展。這就充分說明適應新常態亟待破除慣性思維,以新思維對待新問題,以新觀念催生新管理,以新理念推動新發展。
毋須置疑,慣性思維在一些人的腦海里,就像一條粗大的繩索,把人的思維捆的緊緊的,使之一成不變的進入了死胡同,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導致“作繭自縛”,“裹足不前”, 干工作、抓管理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下去又何談適應新常態?!
放眼安全生產經營管理,有些人的思維總是在死胡同里打轉轉,看不發展的新形式、新變化、新要求,對安全生產,經營管理,降本增效等,常常是謀事靠習慣,做事憑想當然,遇到問題講客觀,責任不敢去承擔,結果是按下葫蘆漂起瓢 ,顧左難顧右,?前不顧后,在日常管理中眼睛只盯“產量”,忽視效益;現場管理粗放,忽視精細;生產經營只顧眼前,忽視前瞻。表現在具體工作上,不論大小問題都要議一議,凡事都要研究研究 ;抓落實習慣于講在嘴上,傳達在會議上,寫在文件上!安磺笥泄,但求無過”、“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多事”、“不要領導表揚,也不要領導批評”的思想時有流露,“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缺乏發展激情和嚴管銳氣,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夠,工作靠上級推著干,管理靠領導壓著管。不作為,當“太平官”,怕得罪人,當老好人,不敢嚴抓嚴管;缺乏勤儉節約意識,大手大腳成為習慣,錯誤認為家大業大,何惜點點滴滴。以上種種表現,歸根到底都是慣性思維在作怪,是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出現了偏差。這恰恰說破除慣性思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也是各級管理人員主動適應新常態的“必修課”。
慣性思維看似無形的,它產生的直后果就是限制和約束我們的創新力和開拓力以及自主管理能力,內心深處常常固守“領導叫咋干就咋干,遇到問題交上面,責任推一邊,矛盾躲的遠”的慣性思維方式,往往導致“上面強調了就抓一陣,安全 出事了就嚴一陣,生產被動了就管一陣,材料超支了就緊一陣”的大起大落,管理陷入被動。俗話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大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我們的企業管理也是一樣,由于煤礦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加上深度開采,井下三班作業,生產現場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 如不破除貫性 思維必定會阻礙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使人們變的固步自封或消極應付,不是“感覺良好”,就是強調客觀,不是安于現狀,就是“叫苦連天”,不是盡責不夠,就是心不在焉,最終難以應付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和生產條件,各項管理終將陷入困境,影響安全生產,經營管理和降本增效。
面對復雜的生產環境和條件,面對 煤炭行業經濟形勢的變“冷 ” ,面對嚴管理保安全,降成本增效益的艱巨任務。我們必須從徹底打破慣性思維,主動適應新常態,樹立新觀念,強化新理念,不斷增強創造性,強化擔當性,體現前瞻性,落實責任性,抓管理干工作要更用心、更精心、更細心,堅決拋棄“推著干,壓著干、等一等、看一看、找借口、講理由”的不良之風,必須破除腦海里固有的“怕得罪人”,“推卸責任”,“大手大腳”等慣性思維,以更好的精神狀態和工更嚴更實作風投入到工作中去,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創新意識、敬業意識和節儉意識,用多一份主動盡責,多些管理上的勤思,多一些管理上的付出,多一些嚴管上的較真,多一些節儉上的習慣,把嚴細實的作風融入到管理和工作之中,落實到各自的崗位上,為實現企業健康持續發展貢獻正能力,全力打造百礦業“升級版”。
【關于回答四個問題奮力追趕超越大討論發言材料2】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
在當前產能過剩的行業中,盡管大部分企業苦苦掙扎,但總有部分企業未雨綢繆、布局長遠,著眼中高端,在寒冬中傲然挺立,驗證著一個基本經濟規律: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技術”。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中出現的大量新增長點、新動力充分證明,只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實現技術、產品、管理和市場突破,擺脫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困境。目前,在實際經濟運行過程中,許多地方政府和企業對創新發展理念存在著一些思想誤區,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最先進的才是創新”。大量產品創新是在新技術應用過程中出現的,比如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基本功能從未改變,但制造組件隨著人類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德國、日本長期堅持應用新技術,使本國汽車產業幾十年、上百年走在世界前列,超越了美國。當前,我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新興業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其發展路徑既鼓勵技術的原始創新,更鼓勵把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用于改造提升傳統行業,使其從產品中低端走上中高端。
二是“等靠要國家優惠政策”。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比較困難的地區普遍以資源經濟為主,或產業和企業結構單一,地方政府認為困難大、包袱重,要想走上創新發展道路,首先國家應當給予更多政策幫扶。應當說,上一級政府給予適當的政策扶持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下定走創新發展之路的決心,否則,即使有國家優惠政策,仍可能半途而廢。如果我們反觀那些成功擺脫資源依賴、經濟結構多元化的地區,其轉型升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市場活力充足、競爭秩序公平、法治環境優越,而非主要依靠國家優惠政策,國家政策起的是畫龍點睛的作用,不能代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三是“創新發展缺少人才、技術和資本”。改革開放初期,深圳是中國人才、技術和資本洼地,目前卻已成為高科技、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高地。原因何在?敢于突破原有體制機制束縛,大膽使用各類優秀人才,激勵創新創業,從而成為高端要素最有吸引力的地區之一。因此,地方經濟創新發展不能把人才、技術、資本不足作為推卸改革創新責任的借口,應立足改善創新創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商業秩序、政府職能,這樣才能讓創新企業不斷成長,創業者爆發激情,愛國愛家的企業家積極回報家鄉。
【關于回答四個問題奮力追趕超越大討論發言材料3】
創新驅動發展,本質上就是將知識和技術作為主要生產要素,依靠科技進步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我國傳統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正在減弱,但是高素質低成本勞動力的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每年有數百萬高校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未來我國新的競爭優勢將更多地建立在知識、技術和勞動力等多種生產要素有機結合的基礎上,研發外包等知識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但從根本上來講,自主創新能力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創新帶來的“創造性毀滅”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推動力。美國“頁巖氣革命”不但提高了能源自主性,而且大幅降低了能源成本,有可能使美國重新獲得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這讓包括中國在內的依靠低成本勞動力競爭、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體倍感意外。
創新的本質是創造財富的經濟活動。無論是美英還是日韓,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都占據核心地位。當前我國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十分薄弱,大量創新資源仍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學,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適應企業創新需求的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促進技術、人才、金融資本等多種創新要素向企業流動和集聚。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的科技實力明顯增強,已經成為世界創新版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原創性科技成果少,缺乏引領技術創新潮流的能力。創新能力是需要長期積累的。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例一直徘徊在5%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都在15%左右。如果在未來一二十年要順利邁入創新驅動的發展階段,從現在起就要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提高知識生產和傳播的能力,增強國家發展的技術儲備,積極應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
除了前沿領域的科學探索和尖端領域的技術突破之外,我們還要把科技促進民生改善擺在重要位置,大力推動“包容性創新”。世界銀行將“包容性創新”概括為那些主要面向低收入群體、能夠以較低成本獲得較高質量服務的創新技術和產品。例如,近年來我國面向農村和基層衛生醫療服務,開展了低成本醫療器械研發與推廣應用!鞍菪詣撔隆钡囊饬x在于,讓更廣泛的社會群體來分享科技創新成果,真正體現科技發展為了人,科技福祉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