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先進個人事跡材料范文1】
羅長姐,女,土家族,1928年9月生,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九門村村民。
35年來,羅長姐精心照料在部隊執行任務時不幸患上乙型腦膜炎、嚴重智殘、按政策應由政府撫養的兒子。雖然充滿艱辛,甚至被兒子打瞎一只眼晴,但她始終無怨無悔,悉心照料。
“兒子是立了軍功的軍人,我是軍人的母親。絕不能給國家和部隊添麻煩,給兒子臉上抹黑。”1978年,家住鄂西深山中的羅長姐,果斷接回執行特殊任務時突發意外精神失常的兒子,悉心照料至今。35年來,為照顧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每天都要發病的兒子,羅長姐臉無數次被兒子抓破,胳膊和手被咬傷,全身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一次,她幫兒子洗澡,兒子突然一拳揮來,把她的右眼珠打了出來,她失去了右眼。每年,她都將家里的口糧賣掉一半,領著其他孩子拔野菜、挖葛根填肚子,攢錢買兒子喜歡吃的大米。她買來絞剪和剃刀,每月給兒子理發,兒子不聽話,她為之理一次發短則三四天,最長的一次用了七天。
為了順應兒子在部隊養成的習慣,羅長姐在吊腳樓住房周圍建起一米多高的木柵欄,修了一條環形走道,帶著兒子跑步“訓練”。由于兒子對軍隊生活記憶深刻,吃飯喝水一定要用部隊的搪瓷碗。羅長姐翻山越嶺,到處尋找、購買類似部隊發的搪瓷碗。至今,兒子摔壞了100多個搪瓷碗、折斷了一萬多雙竹筷。羅長姐不讓醫生給兒子注射鎮靜劑,也不讓家人用鐵鏈鎖住兒子,兒子在哪里她就在哪里,全天候照料兒子吃喝拉撒睡。曾有醫生預言,羅長姐的兒子活不過40歲,但是她用母愛創造了奇跡,今年羅長姐85歲,她62歲的兒子身子骨依然硬朗。
羅長姐先是送弟弟入伍,接著送兒子入伍。73歲那年,她又送孫子參軍。每天不管多忙,她都把家門楣上方的“光榮軍屬”牌和兒子的軍帽、軍功章認真擦拭、整理一遍。她說:“當兵是保衛祖國,是最光榮的事!”
羅長姐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個人、湖北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2017先進個人事跡材料范文2】
我叫哈斯朝勒,今年研究生三年級,在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學專業。每個人都有的自己的夢想,而我的夢想,就是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小小咖啡館。并且,很幸運的是,我實現了它。
這是一直鼓勵我前行的一句話:“對于未來,我們只夢想最好的情況,并定下最踏實的計劃,而絕不花時間在無謂的擔心上,因為我們知道只要對自己的承諾付諸于實踐,未來將不是夢。”我想說,只有堅持和行動起來,才是實現夢想的第一步。
一、去想
從上大學起,我就種下一個心愿。開始的時候,只是想要開一家實體書店,因為特別喜歡安靜的氛圍,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圖書里安靜的看各種書,也可以把好書推薦給大家一起分享。當時買了很多關于介紹實體書店的書,印象最深的是《書店之美》,利用暑假的時間,我去了西安、鄭州、北京,按照書上的介紹,去了很多家書店。在鄭州大學的大學路上,有一家書店叫城市之光,也是第一次為了一家書店,而專門跑去那個城市。特別喜歡的書店有:單向街書店、墨盒子圖畫書房、萬圣書園、雨楓書館、庫布里克書館等。
從書店轉變到開一家咖啡館,是因為庫布里克書店。那是一家有書、有咖啡的書店,琳瑯滿目的書和有充滿香氣的咖啡,深深地吸引著我。于是,我有了新的想法,要開一家有書的咖啡館。
二、去做
有了開咖啡館的想法之后,專注點就放在了有特色的咖啡店里,在網上看到哪個城市開了特色的咖啡館,就會把它記在小本子上,期待著,有一天可以去看看。2008年左右,蘭州開的第一家書吧,叫東郭書臥,到至今的兩百多家咖啡館,都是我所關注的信息。
2010年,有一個去西安學習的機會,遇到了師大路上的雕刻時光咖啡館,咖啡館的氛圍特別好,有音樂,有書籍,有咖啡,所有的一切,都吸引著我。有時間的時候我就會帶著電腦,跑去那里學習。后來就想,要是能在這里工作該多好啊。就這樣,我去找店長,并且順利的成為了店員。也是在這里,我學習了所有關于咖啡的禮儀知識,如何端著盤子,如何微笑與客人交流,如何保持咖啡館的衛生,給顧客一個好的環境。有時候要工作八小時,工作期間是不允許坐下的,要穿黑色高跟鞋,好幾次腳上都磨出了水泡。所以,在咖啡館的工作期間,對于我,也是一個成長和歷練的過程。我非常感謝這樣的一次與咖啡館親密接觸的機會。
三、去實現
2011年,考上了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研究生,回到蘭州,開咖啡館的想法,一直都在腦海中。在一次去北京學習的機會,我報了雕刻時光咖啡學院的咖啡培訓班。這次課程中,系統的了解了咖啡歷史文化,咖啡豆的生長,咖啡豆的初步加工,單品咖啡豆的制作方法,esPsso的咖啡濃縮制作方法,以及各種花式咖啡的制作方法。也認識了很多老師和想要開咖啡館的同仁們。
其實,我并不知道,我開咖啡館的夢想,什么時候能夠實現,也有可能只是一個夢想,也有可能成為我的終生夢想。但是,我從未放棄,因為是喜歡,所以也很快樂。
回到蘭州之后,幸運落到了我的頭上。學院計劃要開一間咖啡館,聽到這個消息之后,我拿著雕刻時光的咖啡師資格證書,還有一些新鮮的咖啡豆去找學院領導。那段時間,好幾個晚上都興奮的睡不著,因為,我覺得,離自己的夢想又近了一步。準備了大概一個多月的時間,寫策劃書,和老師們交流我的想法,然后,期待、等待著。
2012年11月底,學院同意由我去管理這個小小的咖啡館了,2012年的12月9日10點38分,音桃咖啡屋開業了。2013年5月,第二次去雕刻時光咖啡館,學習了甜點烘焙課程。通過《洪濤大學生創業基金》的這樣一次機會,于3月9日,在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校區第二家咖啡館??音桃咖啡書吧也開業了。
至今,咖啡館開業一年半的時間了,現在,我們共有十二名店員,80多種飲品,5種自制甜點,60多本免費閱讀的書籍.我們還開辦了西北師范大學咖啡社團,免費為大家教授咖啡知識文化和實踐操作。今天所有得到的成果,想要感謝那份堅持并付諸于行動,感謝信任我的學校\學院領導們和老師們,感謝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們,感謝咖啡課程的老師和同學們,感謝音桃咖啡屋共同努力中的店員們。
對于未來幾年的計劃,首先我要認真、踏實、用心的做好目前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找到不足、發現問題,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相關知識、經營管理。努力為每一位顧客提供一個好的環境,做好每一杯飲品,做好吃的甜點,準備有意義的沙龍、講座活動,從咖啡店的氛圍、服務到制作每一杯飲品,都是很重要的。我相信,只有做好現在,未來才會走得更遠。
【2017先進個人事跡材料范文3】
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宣恩縣長潭河侗族鄉兩溪河村共產黨員張興紅放棄月薪8000元的工作,回鄉當起年薪8000元的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他不等不靠不要,發動村民籌資投勞,在深山絕壁上鑿出“天路”,感動了無數干部群眾。
6月11日,筆者來到七姊妹山下的兩溪河村,一眼就看見村頭那兩棵枝繁葉茂、守望村莊百余年的古楠木樹。村民介紹,張興紅曾在樹下發誓:讓家鄉舊貌換新顏,讓父老鄉親都過上好日子!如今,這位樸實的農民黨員正在用實際行動兌現承諾。
巖洞分娩的酸楚
兩溪河村山高坡陡、溝壑縱橫,最高海拔1400多米,全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近40%。
“村頭小河上那座吊橋是多年的危橋,存在安全隱患,我的一個外侄就是從橋上掉進河里淹死的;我買了輛小轎車,但一直不能開回家,只能停在對面的公路上……”今年41歲的張興紅,多年來一直在福建打工,辭職前月薪達8000元。盡管收入可觀,但每次返鄉,張興紅都高興不起來:村里有幾個組依然不通公路,村民出行、看病以及孩子上學非常困難;村里沒有主導產業,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鄉親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八組一個叫“手扒巖”的地方,是村民出山的“瓶頸”,農民賣豬,只能宰殺后請人抬下山,一包20元的水泥運上山,得花25元請人背……“村民楊某早上突發疾病,因無法及時送醫,下午就去世了;八組婦女潘某生小孩,只抬到“手扒巖”巖洞里就分娩了,因救治不及時,一對龍鳳胎只存活一個;初中生劉某、彭某從學校回家到此遇到山洪而進退兩難,絕望之際寫了“遺書”放進巖縫里,告訴父母如果自己沒回家就是被洪水沖走了……”鄉親們的訴說,讓張興紅感到酸楚,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涌上心頭。
靈堂之前的重托
2011年,兩溪河村支“兩委”換屆時,張興紅辭職回村參加競選。期間,窮怕了的鄉親們紛紛找他,希望他帶領大家改變窮困面貌。“不為村民辦幾件實事,不改變村里落后的面貌,我就得留下遺憾、背上罵名,就會辜負群眾的信任。”成功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后,張興紅暗下決心,要帶領村民闖出一條路來。
在鄉親眼里,窮山惡水、交通閉塞是世代貧困的根源。多年以前,村民就多次找鄉里、縣里要求修筑出山公路,但經過測算,如果以承包方式修建,這條路要400多萬元才能修通。在缺乏財政投入的情況下,資金只能靠村民自籌。對于窮困的村民而言,這無疑是個天文數字。“只要你心中裝著群眾,為群眾辦實事,群眾就會支持你。”在修路過程中,不僅林地被占的村民沒要求補償,各家各戶還賣豬、賣牛、賣雞蛋籌錢,甚至借錢、投工、籌石料支持。八組村民劉孝清在外地打工時意外身亡,群眾開會決定免去他家的集資款,但劉孝清的妻子堅持湊了6000元。
本是癌癥晚期的村民盧玉山,其獨子又因車禍遇難。在兒子的葬禮上,盧玉山的妻子拿出2000元錢,痛哭著交給張興紅:“我兒子已經不在了,但是修通這條路是我們一家人多年的心愿,我把這筆錢交給你,算是替兒子了卻心愿吧!”
為了修建村委會辦公場所,全村179戶600多村民不僅義務投工參加修建,每戶還捐出兩根杉木樹,從而省下了一大筆費用。“我們只是做了村干部分內的事情,老百姓的回報卻那么的真誠、純樸,他們的支持是那么無私、感人!”張興紅肩負起這份重托。
楠木樹下的誓言
2012年4月,張興紅帶領誓言修通公路、挖斷窮根的隊伍向大山宣戰。
餓了就吃方便面,渴了就喝山泉水,累了就躺在山崖上休息一會兒。不等不靠、苦干實干,一年下來,張興紅帶領村民們用80萬元資金完成了200多萬元的工程量,從“手扒巖”絕壁上鑿出的“天路”,成為兩溪河人創造的奇跡。
全村群眾向困境發起挑戰的激情被充分調動,山羊溪、劉家臺、古樹臺等組級公路相繼開工,一年內村民自籌資金140多萬元,修通5條公路,架起11座橋梁。預計到明年,最后8公里組級公路修建完成后,兩溪河村的老百姓就再也不用為出行而發愁。
除了帶領群眾修路,張興紅還將眼光投向更遠,他在尋思著如何帶領村民致富。兩溪河村處于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在村口的百年楠木古樹旁邊,村里建起了具有侗族特色的風雨橋和村委會,道路沿線種滿了紫薇和燈籠樹,村里的盧家院子是長潭河鄉境內吊腳樓保留比較完好的一個村寨,特色民居建設于去年底完工,成為避暑休閑、旅游觀光的絕佳去處。
村里地理條件不好,不宜發展茶葉、煙葉等,張興紅就組織全村大力種植核桃、黃柏、銀杏等經濟苗木。截至目前,村里戶均發展經濟林兩畝。張興紅還帶領村民養殖土雞、山羊、魚蝦,為村民尋找更多致富門路。
今年4月28日,在宣恩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先進典型報告會上,張興紅的事跡感動了全體與會人員。“心中裝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我們這位‘侗鄉愚公’怎能不被群眾愛戴!”長潭河鄉黨委書記涂先緒如此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