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堅持一個精神傳到底、一竿子插到底、一個制度管到底、一個行動落實到底,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精準落實到貧困村貧困戶,精準體現在如期脫貧的工作成效上。
鄉鎮產業脫貧攻堅典型匯報材料一
加大農村扶貧開發力度,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鄉村農戶平衡發展,是江蘇推進“兩個率先”的重大舉措。到去年底江蘇已全面消除年人均純收入25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今年江蘇將扶貧標準提高到4000元,決定通過4年努力,使全省400萬左右的低收入人口全面實現脫貧目標,并將此作為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目標內涵。另確定1533個經濟薄弱村,要求到2015年,全面實現有群眾擁護的“雙強班子”、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高產高效的農業設施、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持續穩定的集體收入、先進適用的信息網絡、健康向上的文明村風、村容整潔的居住環境的新“八有”目標。
為此,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深化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工作格局,深化完善“四項轉移”和南北共建開發區“五位一體”的工作措施,深化完善“五方掛鉤”和“五個一”幫扶機制。“四個五”,是江蘇堅持了多年行之有效的做法,實踐證明,這有力地推動了資源要素向經濟薄弱地區特別是經濟薄弱村和貧困農戶流動,極大地提高了經濟薄弱地區干部群眾加快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一、實行“五方掛鉤”幫扶,引導黨政機關的政策資源、國有企業的產業資源、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資源、蘇南市縣的發展資源向蘇北地區流動。江蘇實行省級機關、部省屬企業、高校科研院校、蘇南縣(市、區)與蘇北經濟薄弱縣“五方掛鉤”對接幫扶,已經堅持20年。近五年來,共抽調4批4700多名優秀干部駐縣到村扶貧。
二、實行“五位一體”推進,大力增強經濟薄弱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以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多年來,江蘇堅持不懈地推進產業、人才、項目和財政向蘇北轉移,推進南北共建開發區。“四項轉移”和共建開發區五個方面有機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有力地推動了蘇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增強了縣域經濟實力。蘇北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比重已達65%左右。
三、實行“五個一”抓村,推動扶貧開發重心下移,加快形成工作到村、幫扶到戶、責任到人、措施到位的有效機制。“五個一”抓村是指“一個扶貧指導員駐村”、“一個科技特派員掛鉤”、“一個工商企業幫扶”、“一個發達鎮村結對”和“一個主導產業帶動”。
四、實行“五級聯動”發力,調動基層抓好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全省上下共同推進的生動局面。采取以結果為導向的財政獎補政策,無論是重點縣還是非重點縣,按照一定標準脫貧一個獎補一個,獎補資金由縣安排用于扶貧開發。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江蘇省扶貧開發措施實現了由零散政策和單純給錢給物向逐步形成政策保障體系和促進自我發展的轉變,扶貧開發力量實現了由以黨政機關為主向全社會合力幫扶的轉變,走出了一條有自身特色的農村扶貧開發之路。
鄉鎮產業脫貧攻堅典型匯報材料二
實行扶貧開發政策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三年來,湖南省共安排兩項制度專項幫扶資金8.6億元,以戶為單元啟動各類項目20多萬個,基本做到了扶貧對象“家家搞開發,戶戶有項目,年年有增收”,社會反響良好,干部群眾擁護。
瞄準扶貧對象,是搞好兩項制度有效銜接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整個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湖南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量力而行定規模。如果扶持規模太小,則體現不了黨的惠民政策和扶貧效益;如果扶持規模過大,則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人力進行有效幫扶,反而容易失信于民。依據目前財力,省里難以做到全面識別、全面幫扶,只能瞄準最困難的群體,量力而行,分期分批,逐步推開。今年全省直接幫扶規模80萬人,明年擬擴大到120萬人。二是群眾投票決定對象。在實際工作中,湖南堅持走群眾路線,讓群眾投票來評選扶貧對象。專門制定了《湖南省兩項制度有效銜接扶貧對象識別辦法》,切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三是先難后易定區域。在推進兩項制度有效銜接過程中,緊緊瞄準最困難的地區和最貧困的群體,將扶貧對象識別幫扶的重點放在武陵山區、羅霄山區,突出高寒山區村和整村推進貧困村。
實施有效幫扶,是搞好兩項制度有效銜接成敗的核心,也是扶貧開發區別于農村低保的關鍵。湖南按照“脫貧計劃到戶、項目規劃到戶、資金落實到戶,幫扶責任到人、項目實施到人、工作聯系到人”的總體要求,著重抓了三個方面:一是安排專項幫扶資金。2009年以來,湖南按每人每年400元的標準,先后安排財政扶貧資金8.6億元,對登記造冊的扶貧對象進行專項扶持。同時,省財政按項目資金4%的比例增加安排專項工作經費,并要求各縣按識別登記的扶貧對象人數,人均配套10元工作經費,確保有人做事、有錢辦事。二是堅持資金打卡到戶。為了讓扶貧對象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扶持、得到了多少扶持,湖南規定兩項制度幫扶資金必須打卡到戶。各縣做到了扶貧對象戶“手上有卡,卡中有錢,錢里有項目”。三是因戶制宜發展項目。堅持把幫助扶貧對象盡快增收作為第一位的工作,圍繞生產發展和素質提高兩條主線選擇相應項目,通過項目運作、產業帶動幫助扶貧對象脫貧致富。三年來,全省共幫助扶貧對象啟動大小項目20多萬個,基本做到了戶戶搞開發,家家有項目,戶年均增收達2000元以上。
此外,在服務管理上,湖南省實行動態管理。一手抓紙質檔案建設,一手抓電子檔案建設,做到“戶有卡、村有冊、鄉有電子檔案和紙質檔案、縣有電子檔案和全部名冊”。幫助各縣建立扶貧對象進入退出機制,定期調整扶貧對象,定期更新信息數據。
鄉鎮產業脫貧攻堅典型匯報材料三
在國務院扶貧辦的大力支持和具體指導下,四川省瞄準連片特困地區這個主戰場,突出連片扶貧開發這個主抓手,加快出臺政策措施,加大扶貧投入力度,集中火力攻堅,全力重點破難,全省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扎實推進,取得了新成效、新突破,呈現出新特點、新亮點。
突出規劃引領,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基本思路和國家片區規劃,及時啟動了烏蒙山片區實施規劃編制工作,開展了秦巴山片區實施規劃編制準備工作。堅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解決貧困群眾吃、穿、住、行等現實問題優先納入規劃。
研究制定《關于確保完成新階段農村扶貧開發目標任務的工作方案》,針對四川省片區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的現狀,明確了“脫貧”和“摘帽”兩大目標。確保2020年前片區7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目標全面完成,2015年前南部縣等3個重點縣“摘帽”、2019年前藏區外24個重點縣“摘帽”、藏區9個重點縣按國家要求“摘帽”的目標。堅持實行落實扶持政策、資金項目、扶貧規劃、行業扶貧、定點扶貧“五不變”措施,鼓勵重點縣積極“摘帽”。
深化“大扶貧”工作格局,集中財政扶貧資金,整村推進、產業發展、勞務扶貧等資金項目集中投向片區,加大專項扶貧力度。上半年,在片區投入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21.12億元,占全省的82.21%。整合行業部門資金,涉農資金向片區傾斜,統籌整合使用。加大社會扶貧力度,積極爭取在川定點扶貧中央國家機關(單位)和片區牽頭單位加大幫扶力度;主動銜接溝通,同時啟動省內新一輪對口定點扶貧。
今年,四川省強力推進以大小涼山綜合扶貧尤其是“彝家新寨”建設為重點的烏蒙山片區扶貧攻堅、以阿壩州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為重點的藏區全面扶貧以及以“巴山新居”建設和革命老區連片扶貧開發為重點的秦巴山片區扶貧攻堅。在烏蒙山片區,整村推進、連片扶貧開發項目順利啟動,全面完成去年404個、全部啟動今年296個“彝家新寨”建設。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督查組對四川省烏蒙山片區扶貧攻堅給予較高評價。在秦巴山片區,33個革命老區連片扶貧開發項目和整村推進等項目全面啟動,連片扶貧開發投資15億多元,覆蓋9萬多農戶近35萬人,幫扶貧困人口9.20萬。在四川省藏區,連片扶貧開發試點全面啟動,產業、勞務扶貧等加快實施,尤其是阿壩試點有序推進,啟動農戶住房建設1007戶、占年度計劃63.37%,開工7.50萬畝抗災保畜基地和19個畜產品基地建設,建成1.14萬畝水果、馬鈴薯等扶貧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