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創新謀發展新路、布發展新局,為創新發展指明方向。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收集的2017新舊動能轉換工作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新舊動能轉換工作調研報告】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縣域經濟面臨著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如何科學梳理總結縣域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更加自覺地遵循經濟社會自然發展規律,抓住“牛鼻子”,找準著力點,打破傳統路徑依賴,加快縣域經濟轉型發展,是當前必須認真深入思考解決的重大課題。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們成立專門調研組,通過實地查看、座談交流等方式,對我市縣域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于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豐富、生產要素成本低的比較優勢,充分融入全球分工網絡,成為世界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環節的加工組裝基地。以初級生產要素的投入擴張為動力、以傳統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是中國的傳統動能。
但是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近年來生產要素成本的價格上漲和外部發展環境的變化,傳統動能正面臨著巨大挑戰。第一,隨著近年來人口紅利消退,以勞動力工資為代表的初級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漲,中國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產業鏈環節的價格優勢正在削弱,一些企業開始向東南亞、南亞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第二,中國工業、制造業增加值世界第一,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有12個大類的增加值規模名列第一;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鋼鐵、水泥、煤炭產量占到世界總產量的一半甚至更多。由于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產量巨大,即使單個工廠達到環保標準,但總的污染物排放也有可能超過環境容量,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第三,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整體低迷,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許多行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惡化,庫存增加、經濟效益下降、虧損面擴大,甚至出現一批“僵尸企業”。與此同時,由于國內產業升級滯后于國內需求升級的速度,造成在國內產能過剩的同時仍然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高端產品。國際危機后,發達國家紛紛提出重振制造業戰略,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更是大力推進美國制造業回流,同時比中國成本更低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也致力于完善基礎設施、擴大開放、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中國經濟發展正受到來自發達國家從高端和發展中國家從低端的雙重擠壓。可以說,中國原來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亟待實現經濟增長新舊動能的轉換,由大量投入資源和消耗環境的增長轉向創新驅動發展,由初級生產要素驅動轉向高級生產要素驅動,由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由傳統產業占主體地位轉向高端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占主體地位。
如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從而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本出路在于推進科技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范圍興起,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新材料、生物科技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加速成熟,新興產業正在形成。2017年AlphaGo打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2017年AlphaGo又化身Master在網絡快棋戰中對中、日、韓頂尖高手取得60連勝,顯示出新興技術改變經濟和人類生活的巨大潛力。由于世界各國在新興技術領域的差距不大,而且后發國家在舊技術系統的沉淀投資少、轉換成本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后發國家實現趕超、成為工業強國的難得契機。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考察可以看到,美國在電氣革命時期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日本在電子信息革命時期成為制造業強國都是如此。因此,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也為我國實現增長動能轉換,并從原來的追隨、模仿向并行、領跑邁進提供了歷史機遇。
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必須加強科技創新。近年來,我國R&D投入大幅度增長,科研水平和企業創新能力獲得顯著提高。2015年,中國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07%,已經處于世界較高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國無論R&D強度、科研水平還是產業的技術水平與美、日、德等制造業強國仍存在較大的差距。為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帶來的“彎道超車”機遇,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并實現在新興領域的趕超,必須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科技創新,在基礎科學研究、前沿技術、產業共性技術領域實現突破。
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必須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出臺新的創新戰略和政策,如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日本社會5.0等,以期在未來的關鍵技術、專利、標準等戰略資源上獲得主導權。中國也必須要抓住這一歷史契機,促進網絡經濟、高端制造、生物經濟、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戰略新興新興產業領域的企業加快發展,增強國際話語權甚至發揮主導性,同時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物技術和核技術領域一批戰略性產業,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必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雖然我國已經涌現出華為等一批世界級企業,在高鐵、核電裝備等領域也進入世界領先行業,但總體上看,我國產業尚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需要落實“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等戰略,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應用新一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興技術產業融合,推動傳統產業生產工藝、企業管理、商業模式、產業業態等方面的創新。同時加強重點攻關,解決基礎材料、元器件等制約國內產業發展的瓶頸。
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近期重點落實“三去一降一補”。黨中央、國務院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在供給側,并在2015年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經過一年多的實施,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但我國經濟發展供給側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近期要繼續堅持下大力氣落實“三去一降一補”,有效化解各類風險隱患,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為新動能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新動能蓬勃發展可期
在傳統動能減速的同時,以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悄然崛起,新動能成為我國經濟的亮點。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信息化學品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等高技術產業以及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了較快增長,互聯網領域的創新創業活躍,涌現出以分享經濟為代表的一批新興商業模式。可以預料,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實、中國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以及前沿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新動能將會迎來蓬勃的發展,舊動能也將通過改造升級重新煥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