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從嚴治黨,關鍵是教育和管理好干部隊伍。下面是小編整理提供的不作為不擔當自查報告范文,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大家采納!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思而學教育網的欄目!
篇一
根據市紀委、市委組織部、市委活動辦聯合下發的關于《開展“為官不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吉組字〔XX〕50號)的要求,公司黨組高度重視,立即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專項整治活動,認真開展自查自糾工作,對照問題查缺補漏,切實加強了對全體干部職工工作作風進行集中整治。現將自查自糾情況報告如下:
一、領導重視,積級動員部署相關工作
公司領導班子對“為官不為”問題的自查自糾工作高度重視,迅速召開動員員部署會議傳達貫徹,成立了自查自糾工作領導小組。一是成立了以黨組書記、董事長為組長,其他領導班子成員為副組長,各部室負責人為成員的“為官不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一把手負總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二是召開“為官不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動員大會。9月18日,由黨組書記、董事長主持召開會議,傳達了專項整治工作的精神,并要求按照文件提出的整治內容開展自查自糾工作。三是制定實施方案,結合本單位實際,公司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要求公司全體干部職工通過深入開展專項整治活動,消除干部工作作風中“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不求過的硬,只求過的去”的懈怠心態,切實解決“不想為”、“不會為”、“不敢為”、“慢作為”等突出問題,堅決糾正“為官不為”的不良作風。
二、開展自查自糾,查找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公司領導班子嚴格按照工作方案要求,圍繞群眾觀念淡薄、工作執行不力、精神狀態不佳、能力不強、標準不高、作風漂浮、不敢擔當、推諉扯皮等“為官不為”八個方面的突出表現,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期間征求到的意見建議,開展了認真的自查自糾,并以群眾是否滿意、工作成效是否明顯為標準,切實查找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重點整治的目標,建立工作臺賬。同時,公司領導班子及其成員將認真按照單位職責和個人承擔的責任,逐項檢查履職盡責情況,確保專項整治工作落實到位。
三、確定努力方向,制定整改措施
結合梳理出的問題,公司黨組認真制定整改措施,確定努力方向,確保專項整治工作落到實處,取得成效。
一是進一步改變重業務輕學習的觀念。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從思想根源上解決“為官不為”的問題增強宗旨觀念,提振精神狀態。修訂和落實班子成員日常學習制度,每月組織2次集中學習,交流理論學習心得,密切聯系工作實際。認真組織政策法規和知識技能的培訓學習,使學習成果真正轉化為推動公司事業加快發展的動力。
二是進一步牢固樹立抓落實、重實效的觀念。建立重點項目推進例會制度,完善重點稽查機制,全面實行項目責任制,解決工作執行不力、干部能力不強、工作標準不高的問題。要沉下身子與基層的同志和群眾一起同甘共苦、推動落實,以實干的精神贏取工作的實績。進一步牢固樹立群眾觀念,查實情、說實話、辦實事,加大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盲點、難點,增強工作推進力度,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群眾得實惠的工作。
三是進一步增強執政為民的理念。公司的項目大多涉及基礎設施建設,是民生工程,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要立足于面向社會、服務民生的基本特點,不斷提高以人為本、服務群眾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把維護群眾利益作為我們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對身邊的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的總結推廣,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同時,解決新問題、取得新成效。
四是進一步加大檢查考核力度,轉變工作作風。要切實解決推諉扯皮、不敢擔當、作風漂浮等問題,進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崗敬業的精神,要時刻記住工作職責,做群眾的貼心人,真正做到群眾利益無小事,切實讓廣大干部職工感受到黨的關懷。進一步著力建設學習型、創新型、發展型、服務型黨組織,不斷強化黨員意識,增強黨性鍛煉,加強黨性修養,更好地克服精神懈怠和思想滑坡,提高集體戰斗能力和整體工作水平。
篇二
某些干部出現“為官不為”問題,這是與“三嚴三實”要求嚴重背離的,必須著力加以解決。應當看到,干部隊伍的主流是積極負責的,為著光榮與夢想,干事創業的熱情不減。少數干部不作為,有其自身主觀懈怠的問題,也有體制機制不完善的原因。讓干凈干事者有舞臺、讓為官不為者沒市場,還要實事求是,對癥下藥,完善制度建設,嚴格責任落實,激勵引導廣大干部提振精氣神,落實好改革發展各項任務。
當前,“不敢干、不會干、不愿干”的問題,在部分地方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總的來說都屬于庸、懶、散。“不敢干”問題,在少數市縣領導干部中比較突出。這些干部有的是“一把手”,他們或因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改革發展中的“硬骨頭”,怕承擔責任,怕影響升遷,怕輿論監督,怕問責追責,存畏難情緒,不能擔當責任,寧可“為官不為”不敢干;或因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持續深化正風反腐的高壓態勢下,頭懸利劍、提心吊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舊習氣到處撞線,新思維沒有確立,自感“為官不易”不敢干。
“不會干”現象,以個別中層干部為主。這些人多因平時疏于學習,懶于思考,領會不了黨的政策精神,掌握不清基層一線的具體實情,找不到落實指示的正確抓手,好政策被曲解,好事情被辦砸,一事無成不會干;或因習慣于往日悠哉樂哉的生活,安于現狀,辦事靠經驗、教條,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卻毫無本領恐慌意識,毫無能力危機意識,手足無措不會干。“不愿干”現象,則在部分發展遭遇“天花板”和剛剛“起跑”的這兩個干部群體中比較明顯。遭遇“天花板”的少數干部,因價值取向始終盯著位置,瞄著權力,卻因臨近退休,自感已無出頭之日,更無升遷之路,便安于現狀,沉醉于過往,奮斗精神衰減,不想干。而一些“起跑”的干部,剛剛邁入公務員隊伍,怕做事不夠穩妥影響領導看法,怕解決不了問題影響個人發展,怕工作太過高調影響周圍評價,畏首畏尾,瞻前顧后,不想干。
無論何種職業,絕大多數從業者最初都是懷揣夢想,都想有所作為,一開始就抱著“混日子”心態的官員,應該少之又少。導致不作為問題出現的,既有個人思想懈怠的問題,也有體制機制的原因。有一位同事老吳,是五十幾歲的老同志。他說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是意氣風發,積極工作,期待贊許,追求進步,但基層工作紛繁復雜,吃過苦頭、有過失誤、挨過批評,典型的“沒有功勞卻有苦勞”,干了幾十年才熬到了股長級別,現在提拔重用已是無望,“洞察”一切的他激情不再,對于任務安排只求過得去,對待群眾訴求能推則推、能唬則唬,逐漸步入不想干事的“不為”行列。怎樣才能讓干部有為?我認為,一要遵循“需求層次理論”,通過提高保障和真心關懷,來增強職業歸屬感、榮譽感和幸福感;二要打破個人提升的“天花板效應”,從收入和職級方面,盡量讓付出和收獲實現對等;三要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科學量化干部實績,真正讓干與不干不一樣、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有效增強干部履職盡責的責任心,提高干部主動作為的積極性。
一些干部工作熱情減弱,不能擔當責任,出現“為官不為”問題,原因是比較復雜的,概括起來主要有:
一是因“迷”而不為。有的干部在社會轉型期理想信念動搖,產生困惑,目標不清,激情不再。可以說,一切的不作為情形,從根本上來說,是思想上的問題。
二是因“怕”而不為。從嚴治黨、制度反腐,越來越嚴,越來越緊,有的干部因為自己不干凈而怕東窗事發,有的干部怕做多錯多被問責,或者干事得罪人惹麻煩。對違紀違法的官員要嚴格追究,這部分人畢竟是極少數。對出于“自保”而不作為的干部要具體分析,因為作為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尤其是對積弊的改革往往觸及多方利益,做好沒人知,做壞自己買單,還不如不做。
三是因“憤”而不為。在一些地方,干部選任工作質量不高,跑官要官、論資排輩等現象存在,扎實肯干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的比較少。同時,一些地方干部考核流于形式,獎懲不落實,不作為、不負責、不稱職的干部不能被及時清理淘汰。于是,那些擔當、干事、干凈的干部不能脫穎而出,難免感到失落,容易因“憤”而不作為。
四是因“懶”而不為。一些干部尸位素餐,碌碌無為,敷衍了事,影響極壞。有的甘當庸官、懶官、太平官,思想上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又因干部交流不暢,有的干部變成“老油條”, 工作不干,責任不管,檢查不理,制度不怕, “一張報紙一包煙,優哉游哉過一天”。
五是因“笨”而不為。事有所成必是學有所成。面對新的形勢任務,黨員干部應該感到本領恐慌,不斷提高領導、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而有些官員恰恰是因“笨”而不能為,即“非不為也,是不能也”。愚笨還是因為對工作不上心。有的干部無視時代進步,知識老化、觀念陳舊,卻不能學習充電、刻苦鉆研,以致坐失機遇,貽誤改革發展大業。
在基層仍然存在一些“懶官”,他們的表現有這么三種:
一是“混”。“懶官”既有身體懶者,更有思想懶者。身體懶惰者,習慣開會發文聽匯報,不愿下基層了解實情;思想懶惰者,不思進取,安于現狀,沒有工作熱情。有的覺得自己提拔無望,干脆坐等退休養老。
一是“軟”。一些干部信奉“無事一身輕”,認為干事難免犯錯,不干事才不會違規,怕出事被上級追責,怕得罪人引火燒身,甚至半道“撂挑子”。還有一些干部自身能力不強,做事畏手畏腳,瞻前顧后,拿不出解決實際問題的對策辦法,不敢用改革的辦法、創新的手段解決問題,推動工作。比如在招商引資工作中,過去只要是能招來商、引來資,什么條件都敢開、什么優惠都敢給,這是亂作為;現在不能用老辦法了,但對企業提出的一些解決實際困難的訴求,不敢決策,不予回應,又成了不作為。
一是“推”。一些干部特別是窗口服務單位的工作人員,禮不敢收、飯不敢吃,但該做的事也不認認真真地做,變著法子找借口、下絆子,門好進了、臉好看了,但辦事仍然難辦。一些企業抱怨,現在審批時間仍然較長,雖然有政務大廳,但還得挨個部門跑。有的企業反映,過去正常辦理的事項,如今一些干部怕擔責、不敢辦,層層請示匯報,坐等上級指示。這類以“干凈”“規則”“紀律”等為借口做樣子、不干事的,是“隱形”不作為。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干部出現“不作為”問題,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也有其“苦衷”。
一是地方的干部工資水平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目前,干部工資水平勉強屬于中等水平,無法與企業管理人員薪酬相比,有的甚至不如服務行業人員待遇。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一些干部選擇了搞“副業”,出現不作為。
二是缺乏合理的容錯機制。改革是有風險的。“摸著石頭過河”,有可能“摸”對了路,也有可能“摸”錯了路。成功了,自然有鮮花和掌聲,失敗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但實際工作中,對干部缺乏必要的包容,一旦出現失誤,將遭受非議甚至被問責處理,導致干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受挫。
三是基層干部權責不對等。特別是在鄉鎮,這個問題很突出。鄉鎮干部處于我國公務員隊伍鏈的最末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責任無限大,權力卻大部分集中于縣級以上。相對而言,鄉鎮干部工作條件差、工資待遇低、任務壓力大,而晉升空間小,某些時候社會評價也較低。有的基層干部感到“多的是任務、少的是職能”,有些工作甚至“吃虧不討好”。有的干部認為,“既然做不好,不如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