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不為”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在兩處提及,成為全國兩會熱議話題。有代表委員認為,在經濟“新常態”和反腐風暴的雙重高壓下,一些地方的干部出現等待、觀望情緒,庸政、懶政、怠政等現象抬頭蔓延。“新常態”下的各級領導干部如何擔當與作為,已經成為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議題。
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重拳“打虎拍蠅”,在此期間落馬的高官達到60多人,拍下的“蒼蠅”更是不計其數。隨著黨中央反腐力度的不斷深入,干部隊伍中產生了“工作沒法干了”、“不干平安,干怕出錯”的消極認識,一時間個別基層組織、部分部門工作人員高掛起“免戰牌”,消極怠工。之所以出現干部工作不作為、不敢為的現象,在筆者看來,背后折射出的是“為官者”信念的滑坡。
“理想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倘若領導干部理想信念松弛了、不牢固了,很可能會弱化自己的黨性修養,動搖自己的道德紀律“底線”,其危害性不容小覷。多數落馬官員在懺悔書中的反思,自己“放松了黨性修養”、拋棄了“理想信念”……為此,現今的領導干部務必要樹立“三觀”,警防自己信念滑坡,堅守“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的理念。
要守得住清貧,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員,領導干部也不可避免地要為生計籌謀,但當官和發財是兩條道,不能兼得。“當官就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去做官”,為此領導干部要做精神上的富有者,努力適應新形勢下的公務員薪資待遇,調整心態,降低對工資收入的期望,從清貧樸素中汲取力量,牢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
要耐得住寂寞,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權力來自于人民”,領導干部不能把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權力變成觥籌交錯中換取利益的籌碼,要以“慎獨”的精神適應新形勢下的“冷板凳”和“無人問津”,遠離“山頭主義”、“圈子文化”,從寂寞中找尋真實,努力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要禁得住質疑,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政績不是財稅報表上驚人的數字,不是城市里高聳入云的鋼筋鐵骨,不是政府響亮的發展口號,而應該是青山綠水,是生態宜居,是幸福和諧。領導干部要拋棄改革開放以來唯“GDP”論英雄的狹隘政績觀,以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為目標,放緩發展腳步,追求和諧自然。從質疑中堅定信念,有所為,有所不為。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領導干部要做到“在其位,謀其政”,努力適應新形勢下的官場“新常態”,加強黨性修養,警防“為官不為”沖垮自己的理想信念,爭做“為官一任,造福八方”的一名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