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主題班會實錄 班會時間:2004年6月21日 班會地點:高一(1)班教室 參加人員:高一(1)班全體同學,班主任袁杰 班會主持:靳淋雅 班會目的:本次主題班會,意在發揮學生的想象,樹立美好的理想,激勵學生為今后的理想努力奮斗,勇于拼搏,承受挫折,追求美好。 班會程序: (班長致詞)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這次我們的班會所要討論的主題是“理想”。斯大林同志曾經說過:“只有偉大的目的,才能產生偉大的毅力。”所以,生活中的你一定要有目標,并且還要瞄準目標,把弓拉足,讓箭飛射出去。也許在奮斗的過程中,會有許多障礙。難道你會放棄嗎?要記住命運只愿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的人送上英雄的天堂。在奮斗的過程中,你也許很惶恐,你也許會安逸享樂,要記住這種思想是愛因斯坦所謂的“豬欄思想”。如果你要想超越別人,首先就要有渴望成功的愿望,然后要為之奮斗。大家展開你們大膽而瑰麗的想象,來設想一下十年之后,你會有怎樣的收獲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追夢”吧! 主持人:接下來,讓我們來聽一下同學們對未來的憧憬。 (同學自由發言) 李文:十年之后,我終于當上了令我傾慕已久的導游。十年中,我雖然沒有起早貪黑的刻苦,但我爭取充實地過完每一天。該學的東西學了,該做的練習做了,問心無愧。后來,我努力鉆研導游專業的知識,并且也游覽了眾多的名勝古跡,為我成為一名合格的導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功后,我感受到了一份付出就會有一份收獲,只要有夢想,并且為之付出相應的努力,成功就會來臨。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權利,不論這個人曾經怎么浪費時間,只要肯努力,什么時候都不晚。 邢斌:我想十年之后,我將成為一名世界級的超級足球明星。到那時我27歲,正值運動生涯的顛峰時期,我將帶領中國隊去出征“世界杯”,并爭取奪得“大力神杯”,最終實現了我的理想。回想成功的歷程感慨萬千,中國足球經歷了太多的挫折,也讓國人有了太多的失望,什么“恐韓癥”、“恐歐癥”,促使我從小便立志要為中國足球騰飛而奮斗。中國其實有很多有天賦的運動員,但是他們往往缺乏追求成功的堅定信念和一個球員必備的職業素質,容易被一些足球之外的東西所迷惑,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我要努力改變這一現狀,為中國足球的騰飛貢獻自己的力量。 房延敏:回首過去,經歷了風雨的我又走過了十個春秋。盡管現在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公司職員,但生活對我來說異常充實,快樂。我在一天天的長大,一天天的了解這個社會,適應這個社會。十年前的某一天,我曾經瘋狂的夢想著去逃避現實的一切,奔向期望已久的大海,與山水為伴。那些幼稚的想法讓我至今都無法釋懷,十年前的我從未想過今天會是什么樣子,不知道人生中最難以預料的就是“今天”二字,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沒有人會知道明天你將會得到與失去什么。我不曾后悔這十年是如何被自己消磨一空的,十年讓我明白了很多,人活著不可以沒有知識;人活著不可以失去拼搏與努力;人活著不可以逃避現實。最后我想說,十年前我所失去的已成為歷史,十年后的今天我決不會讓歷史重現。 高原: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家大型雜志社的記者,東奔西跑,忙忙碌碌,快樂,充實。做記者是我從小的夢想,扛著筆桿闖天下,新鮮事物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捕捉他們,讓所有人知道和認識他們。想起來我就渾身是勁兒!這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我對他們充滿好奇。“記者”或許是與這些人溝通的最好身份。我總覺得這個職業是這樣地與眾不同,“消息的傳遞者,內幕的探究者,事實的記錄者--記者”。作為一名記者是很不容易的,要有最敏捷的思維、最獨特的視角和最犀利的目光,要有豐富的內涵、淵博的知識和良好的氣質,還要鎮定,沉著,波瀾不驚……當記者需要的太多太多,就像那首老歌所唱:“時刻準備著……”我們必須站在時代的前沿。開拓者,是的,記者就是開拓者。正因為這個職業如此具有挑戰性,如此變化莫測,我才會將它作為我的目標。 王瑞:十年寒窗苦讀,是為了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可往往世事難料,我們的生活并不像當初所憧憬的那樣美好。沒有幾百平方米的別墅,只有幾十平方米的居舍;沒有豪華的轎車,只有一輛生銹的自行車;沒有高檔的服裝,只有便宜的地攤貨。但唯一值得我欣慰的是,我有一個溫馨的家。家并不需要太大,但充滿了溫暖的氣息,無論一天工作多么辛苦,到家里總是最放松的。 主持人:謝謝剛才幾位同學的精彩發言。人的理想不同,奮斗的過程也不盡相同。現在請同學們幻想一下,十年之后,你是一位成功人士,那你的經驗是什么? 高潔:成功與失敗往往都在一瞬間,與其說希望和成功是一種目標,不如說它們是一種結果。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結果,那么他生活得也許會很累,所以我們不如把結果放一邊,而把過程放中間。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不付出就要獲得成功當然是無稽之談;付出的多一些,收獲才會像春天播種秋天收獲一樣,你所失去的,上天會用另一種方式補償你。當然有時付出了,但是最后卻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時也不要灰心,因為畢竟你努力過,付出過,又何必為一個結果而喪失信心,一蹶不振呢?用心作好每一件事,等到10年,20年,甚至30年、40年之后,回首現在,不會為自己的所作而后悔,那么你就已經是一位成功者了。成功和失敗就是這么簡單。 潘萌:我認為要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還需要抓住機遇。機遇就像是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沒有機遇的催化作用,事情多半難以成功;只有機遇沒有實力,再怎樣“催化”也是枉然。人們常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東風”便是機遇。只有善于把握機遇,才能獲得成功。然而單靠機遇也是不行的。機遇只不過提供了一個合適的環境,在這一環境中是否能夠叱咤風云就在于自己的實力了。古人云:“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很難說清機遇和實力哪個更為重要,但是“機遇”+“努力”=“成功”。 張晨:當我們面對著金錢的巨大的誘惑,應保持的是一份清醒的頭腦,更應該堅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勇往直前。 邢斌:我認為我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有較強的自控力和堅定的信念,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會獲得成功。 王寧:在一個繁華的大城市里,又在競爭這么激烈的社會里,如果沒有付出艱辛的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在當今的社會,要想生活的好就必須努力學習!只有有了知識才能有資本與別人競爭。但也不能只認書本而對社會上的事兒不聞不問,不懂得社會趨勢,那樣即使你的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會輕易成功的!所以說社會的競爭不單是學問知識的競爭,還是社會實際能力的競爭,只有全能型人才,在以后的競爭中才不會被淘汰。 主持人:請同學們假設一下,十年之后,你們的理想已經實現或者沒有實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馬唯:不懈的努力才可獲得自由自在的生活。因為成功才懂得欣賞;因為成功,才懂得享受;因為成功,才懂得理解。艱苦奮斗的結果是成功,這是我們應得的回報。忙碌壓抑的生活終會結束,只要真正付出過! 于鴻遠:現在成功不容易,今后日子要珍惜! 張晨:面對著今天取得的這一點點的成就,心中不免生出許多感想,而心中最深刻的也是最強烈的感受是更加理解了我的父母。“一分一厘來之不易。”而今面對著創下的基業更是感慨萬千,對“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體會更為深刻。也許這番話看起來是很書面的語言,但是所想表達的是種真摯的感激,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不單單是我一個人的能力所能達到的,我深深地感謝著那些與我風雨同舟的兄弟姐妹們,如果說今天企業取得的業績算作是種財富的話,他們是我最大的財富!所以我所說的就是每位成功的商業人士心中都應心存感激,感激這些財富的創造者! 佘歡:十年,我并不相信時間。所謂的變化,其實只是本性的表露,盡管流逝帶走了太多的歡樂與痛苦。但我依舊,并未麻木。“朋友是用來出賣的,情感是用來遺忘的,美麗是用來摧毀的,忠誠是用來背叛的。”這只是失敗的人在掩飾自己的懦弱。強者無怨,本是如此。 孫國寧:當今世界飛速發展,一切都有可能變化。所以我要不斷為自己充電,使自己處于飽滿狀態,迎接新的挑戰。 主持人:通過大家精彩的發言,可以看出大家對于未來有不同的想法與感受。不管將來如何,總之,現在我們要腳踏實地,分秒必爭,努力為心中的目標奮斗。讓我們為自己的理想播下一顆種子,并為之精心耕耘,它才能生長成一顆參天大樹。或許正像歌詞說的那樣,十年之后你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你,我們的人生都因夢想的不同或實現與否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記得有人說過“路是夢的延伸,夢是故事的開始。”樹立起自己的理想,為一個切合實際的正確理想而奮斗,找到自己人生的道路,撰寫自己人生的童話,即使探索的路上長滿荊棘,追尋的路上充滿險阻,只要努力奮斗,就總有實現的可能。追求理想就像在海中行船,受燈塔的指引,就終會到達目的地。幾個十年之后也許我們不再相識,但你一定會記得曾有一幫人和你一起--追夢。 (班主任致結束詞) 高爾基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的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確信這也是一個真理。”志當存高遠--中學階段是學習、立志的“黃金季節”,在座的每一個同學都應有遠大的志向。立志,寓意頗深。志,不是平白生長出來的,只有下決心,下功夫去“立”,才能站得住。立的過程就是奮斗的過程,堅持奮斗可以“猛志常在”,“壯志凌云”;松懈下來就會“玩物喪志”。有的同學雖有理想,但刻苦勤奮的精神還不足;有的同學也很想為理想付出努力,但不善于抓緊一點一滴的時間,結果常在碌碌無為的苦悶中慨嘆蹉跎。離開奮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理想是屬于刻苦勤奮的人,屬于珍惜時間的人,屬于迎難而上的人,奮斗的必要恰恰由于困難的存在,沒有一帆風順的。 周總理在中學畢業前夕,曾與同學師友約定:“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這一遠大抱負隨著共和國誕生的禮炮轟鳴,已經變成燦爛的現實。今天我們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我們決不能自甘碌碌,愧對我們的先人。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這里暢想十年后的我們,真心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學能夠志存高遠、心系祖國、夢想成真。祖國的偉大復興需要大家的努力啊! (班會在《超越夢想》中結束)“超越夢想一起飛,你我需要真心面對。讓生命回味這一刻,讓生命銘記這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