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單位在招聘員工時,希望應聘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其實,大學生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離社會的實際要求肯定有很大的差距,用人單位真正看重的并不是簡單的成績單,也不是表面的工作經歷,而是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和經驗不是阻礙大學生角色轉化的最大難題,職業態度、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行為、職業技能等職業素養才是大學生的“軟肋”,這些方面的欠缺在求職和職業適應階段都會表現出來。
影響職業化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職業化是一種潛在的文化氛圍,在職場上大家都用同一種語言說話,用同一種行為和道德準則來辦事;職業化是一種態度,更強調自我約束,而一個非職業的人與他們是合不上拍的。從職業素養的角度而言,動態地看,職業化就是個性的發展要適應共性的要求,將外在要求內化為自我修養,努力追求成為優秀職業人的歷程,換一句話說,職業化就是按照職業要求改造自我的過程;靜態地看,職業化就是訓練有素、行為規范。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理解職業化,比如,“職業化”就是盡量用理性的態度對待工作,“職業化”就是細微之處能體現專業素養;等等。
從外在呈現來看,職業化表現在職業資質、職業態度、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行為、職業技能等方面充分符合職場的需要,其中知識、技能、態度尤為重要;而從內在來看,所有看得見的表現都是由看不見的價值觀決定的,因此,職業化是內力的外現。如果細化地將這二者結合起來看,職業化給人的觀感是,第一層次看穿衣戴帽;第二層次看待人接物;第三層次則是看價值觀。
對用人單位而言,他們強調工作經歷,看重的其實并不是跟工作直接相關的技能和經驗,而是大學生學習和融入的速度,是在工作中培養積累起來的與他人能夠融為一體、順暢銜接的感覺,而這一點其實就是職業適應和角色轉化的能力和速度。
從職業化的內在要求看,在影響和決定職業化進程的諸多因素中,角色轉化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與態度、情商等深層的內在原因密切相關,而這一點首先取決于對社會和他人的認識和態度。
該如何正確地認識自我與社會
現在不少大學生在思考自我與社會的關系、自我與職業的關系時,將社會化等同為“喪失自我”,并從內心拒斥社會化。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從學生向職業人的角色轉化表面上表現為職業化,但深層的東西其實是對于社會和自我的正確認識。大學生職業適應的最突出的障礙就是自我中心,不能正確認識自我,不能正確地認識社會、人性、職業和他人。其實,正確地認識社會和自我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大學生對于社會和職業的認識,容易走兩種極端:一種是對于社會和人性的復雜缺乏基本的認知和準備,過于天真和無知;另一種則對社會和人性過于悲觀,對現實的無奈和失望使他們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抱有強烈的抵觸意識,又因為過于理想化而導致苛刻、偏激、狹隘、封閉。社會和職業既沒有有些人期望的那么美好,也不如另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壞,它復雜而真實,需要我們將片面的、絕對的、理性的、批判式的思維轉化為感性的同情式的理解認同,用堅強而溫和的眼光和胸懷去接納,這樣的人生態度和境界雖然需要一定的年齡和閱歷才能達到,但職業經歷能夠促使大學生用一種更現實、更客觀、更溫情的眼光來看待社會、職業和自我,在書本上抽象地批判人性與實際地同真實的人接觸的感受和看法是不一樣的。
職業化表現在思想和意識深層就是能夠正確地認識社會和他人,對于人性、社會和他人的缺陷以及復雜的人際關系有一定的理解、接受和寬容,因此,也能夠表現出一定的彈性和靈活度,這一點正是因為理想化而僵硬的大學生所缺乏的。達到這一點,需要從認識、態度到心理的不斷的修養和歷練。
我們周圍就有很多“太沖、太自我”的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社會和自我的結果直接表現為社會適應能力低下和職業角色意識模糊。有一個公司在同一年錄用過三個大學生,一個純粹無法勝任工作;一個缺乏主動性,干什么都得告訴他,不說他就不知道該干什么;另一個太過于強勢和主動,他工作是去改造別人的,還得讓總裁聽他的。這三種類型在大學生當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我國大學生的職業教育比較欠缺,特別是在與社會和職業銜接的實習和實踐方面尤為欠缺,而保姆式的教育方式使學生樹立了濃厚的等、靠、要的被照顧和被保護的學生意識,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這使得畢業生要在工作中去填補在大學里就應該為走上社會作準備的功課。社會對于個人的改造的力量是巨大的,個人對社會和環境的適應應該是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極等待和卻步,關鍵是個人要有足夠的自覺,有意識地接受、完成這個改造的過程,讓這個過程短一點,讓自己和周圍的人痛苦少一點。
實現轉變畢業生需要做些什么
學校是一個同質性比較高的小社會、小群體,人員構成比較單一,相對比較單純,而在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都有,與學校相比,社會是一所更大的大學。職場文化和校園文化在時間安排、人際交往、學習方式、評價體系等很多方面都大有不同。
畢業生應該自覺地意識到校園文化和職場文化的不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喜怒哀樂全表現出來,更不能隨便發脾氣,影響工作;懂得從實際情況出發去處理問題,不能生搬硬套理想化的模式;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不要習慣性地像在學校里一樣,以對待周圍老師和同學的方式與同事、上司相處,不要試圖去改變別人,而要試著適應不同的人,求同存異;正確地給自己定位,大學生不是天之驕子,而是與別人一樣的工作者,不要高高在上,從最基礎的工作開始,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這些都是職場新人容易出錯,也需要著力注意的地方。
如果能夠更進一步,我們可以設想如何能讓別人愉快地接受你,讓別人感覺愉悅,這一點不要說大學生不大會考慮,我們很多人即使工作多年,或者終其一生,都不大會去考慮這個問題。熱情、主動、外向以及具備很好的傾聽技巧是構成人格魅力的主要的個人特征,而真正的人格魅力來自于內心,確切地說,來自于內心對他人的態度,如果我們能使自己的整個人,激勵、感染、影響、愉悅身邊的人,那將會達到超越職業化的境界。
一個新畢業的大學生要完成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將職業素養體現為態度和行為習慣,不是一日之功,不會一帆風順、一蹴而就,需要一個積累和準備的過程。多項調查和研究表明,大學生的職業適應和角色轉化期大概需要3年的時間。常常告誡學生:你畢業后的一兩年,也許是你一生最痛苦、變化最大、對人生的認識、體會和感悟最多的時期。這些話就是針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和職業適應問題提出的。
面對職業和社會的要求,大學生首先要有自省、自知、自覺的意識和理念,時刻注意在為人處事的細節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而一個人只有在與外界的互動中,只有了解了社會和他人,才能在一個更為廣大的坐標體系中,真正地了解自己的不足,有的同學說“很慶幸通過工作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使我在今后能有針對性地、更加積極主動地彌補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技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更快、更好地融入集體和團隊”。
其次是在對自身不足的認識的基礎上,樹立在書本和知識之外的另一種學習的觀念:行動化的學習,改變個人習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將職業化的要求落實到日常生活、工作的言談舉止上,通過改變行動改變自己。在你工作的第一、二年內制定較詳細完備的生涯發展策略,認清自己的差距,帶著明確的目標訓練自己,在挫折中學習,在痛苦中改變,完成從校園人向職業人的轉變,邁向職業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