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建議稿中提出,今后5年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為了確保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從到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在6.5%以上。
國內外多數研究機構認為,“十三五”時期我國年均經濟潛在增長率為6%-7%。綜合來看,今年要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是可能的,但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也比較多。適當下調目標可為推進結構性改革釋放更多空間。
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是有條件的。我國仍然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經濟具有巨大發展潛力、韌性和回旋余地。
“下一輪經濟復蘇和增長取決于技術革新和產業革命,這正好和中國創新驅動形成了歷史性的交匯,為我們提供了機會窗口。只要抓住這個窗口,我們就會有更大的戰略空間。”徐紹史說。
與速度換擋相伴隨的是結構轉換。我國經濟正在悄無聲息地完成史無前例的大轉型,可概括為“三一進程”:在全球經濟總量中,我國經濟占比以接近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在全國總人口中,城鎮人口比重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加;在經濟結構中,服務業占比也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到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比重將接近兩成,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城鎮化率有望超過60%,將有8-9億人口生活在各大城市和小城鎮,實現從鄉土中國向城市中國的轉變;服務業比重升至55%以上,成為服務業大國。
徐紹史表示,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這一新常態最核心的就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只有靠創新來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
“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鮮明的階段特征是過渡和切換,實現承上啟下。一方面,繼續延續“十二五”以來總量擴張和結構改善的態勢,到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另一方面,在深刻調整中,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正在加速孕育,為更長時期發展奠定基礎。
在深刻調整中,經濟發展將呈現過渡期內的一些新特點:增長動力有望完成新老接續,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將會有明顯改善;產業逐步實現新陳代謝,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下,航天衛星等一批戰略新興產業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伴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和國內企業“走出去” 加快,我國正在從資本與技術的承接者走向資本與技術的輸出者,有望引領新一輪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改變。
“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質量,要著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實現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