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成都錦城學院招生網和云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錄取數據,云南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績在464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72995名左右,才可以考上成都錦城學院,不過每年成都錦城學院在云南招生人數不同、試卷難度也不同,所以錄取的分數也不會相同。
一、云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成都錦城學院
1、云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成都錦城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6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1212名;
2、云南高考2021年考生上成都錦城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6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2995名;
3、云南高考2020年考生上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8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2816名;
4、云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成都錦城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3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6991名;
5、云南高考2021年考生上成都錦城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2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8896名;
6、云南高考2020年考生上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2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165名;
二、成都錦城學院在云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成都錦城學院在云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466 | 71212 | 省教育廳 |
2022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538 | 26991 | 省教育廳 |
2、2021年成都錦城學院在云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464 | 72995 | 省教育廳 |
2021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523 | 28896 | 省教育廳 |
3、2020年成都錦城學院在云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云南 | 理科 | 本二 | 484 | 62816 | 省教育廳 |
2020 | 云南 | 文科 | 本二 | 528 | 19165 | 省教育廳 |
征集志愿分數線會不會降低
第一種情況,人數滿額,屬于考生填報志愿的問題,線上考生較多,不降分。比如陜西二本征集志愿,公布院校計劃缺額,要求達到本科二批錄取控制分數線且尚未被錄取的考生均可填報。線上,未被錄取,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河南省也規定高考文化成績達到省本科二批錄取控制分數線、且當前未被錄取的考生,可補報征集志愿的本科二批院校。
第二種情況,降分只是一種可能。凡高考成績達到本科二批錄取控制分數線,未被錄取的考生可填報本次征集志愿。已經被錄取、自愿放棄志愿錄取的考生不得再填報征集志愿。未降分,但還有一條凡高考成績達到我區本科二批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以下20分以上且未被錄取的考生,可作為備檔考生填報本次征集志愿。從這個規定上看,減少一次環節,是否降分,邊錄邊看。
第三種情況,線上人數較少。降分,這個一般都在將三本和二本合并錄取的省份。因為,部分院校收費較高,更能體現考生的意愿。這個相對應該更加尊重考生意愿。湖南規定,外省農林、航海、地礦等本科院校和在湘高校若線上生源不足,按考生本次填報的征集志愿從高分到低分降分投檔,降分幅度控制在本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下20分之內。但這些高校含有獨立院校。
國企為什么不承認民辦二本
民辦二本院校的師資、硬件、生源相較于公辦學校確實不是很好,縱使學校很好,教育出來的學生質量也不會很高,作為國企肯定不愿意去招這樣的人了。
因為大部分的二本都是屬于民辦本科,因為屬于民間自己創立的,所以只能是收取學費來運作學校。
還有在師資力量方面二本也是不如一本的,我國會給好的大學分配好的師資力量和教育資源,就連獎學金也是要很多的,這也是為什么在就業的時候,一本的學生始終是很吃香,那么985名校畢業生就更加不用說了。
三、成都錦城學院學校介紹
成都錦城學院的前身為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始建于2005年,是由四川大學與四川錦城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舉辦的獨立學院。2021年6月,經教育部批準,四川大學錦城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為成都錦城學院。 辦學規模 學校坐落于成都市高新區,占地2100余畝,以全日制普通本科學歷教育為主,兼顧全日制專科學歷教育。現有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學生26000余人。設有13個教學院(財務會計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電子信息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建筑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外國語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金融學院、藝術學院、通識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和3個特色學院(勞動教育學院、創新創業學院、人工智能學院)。 辦學定位 學校類型定位為“多學科、綜合性的應用型、創業型大學”;人才培養定位為“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經世致用的應用型人才”;社會服務定位為“立足四川、服務西部、面向全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知識技術等全方位服務”;發展目標定位于“建成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現代化的應用型大學。” 學科專業 現設有57個本科專業、27個專科專業、100余個專業方向,形成了文、理、工、經、管、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現有專業中,審計學(ACCA)專業為四川省內本科一批招生專業;軟件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市場營銷、新聞學、通信工程、網絡與新媒體6個專業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網絡與新媒體、軟件工程、市場營銷、通信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5個專業為“省級高校應用型本科示范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獲批“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項目”;金融學、會計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物聯網工程4個專業獲批四川省“民辦高校重點特色專業質量提升計劃項目”;軟件工程、工程造價2個專業獲批“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獲批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專業”;另獲批3D引擎技術、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建筑信息模型(BIM)等16個教育部1+X證書制度試點。 近年來,學校積極擁抱世界范圍內的“工業4.0”革命,努力追蹤新技術革命前沿,建設“未來型大學”,造就“未來型教師”,培養“未來型人才”。先后設立了人工智能、智能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互聯網金融等新興前沿專業。以建設“智慧工科、技術文科、數字商科、多維藝科”為目標,通過文工融合、理工滲透、工管交叉、工藝聯合,促進學科、專業、課程、教學、師資、產教之間的“六融合”,使畢業生能夠具備新思維、掌握新科技、服務新產業、勝任新崗位。學校已獲批省級“新工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項目”等建設成果。 招生就業 學校在2012年即實現全部專業在川二本招生,2015年審計學(ACCA)專業在川一本招生,均屬同類高校最早。學校錄取分數線常年居于川內同類院校第一、省內全部本科高校中上游水平。學校尊重考生的學業志趣,近年來考生錄取第一志愿滿足率100%,同時實行靈活的校內轉專業制度,讓考生能“選我所愛,愛我所選”。 我校視就業工作為生命線,落實“定向培養,對接就業;提前實習,促進就業;專場招聘,落實就業;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拓寬渠道,擴大就業;重點指導,幫扶就業”舉措,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其中高端就業率近50%、創業率近3%、國內升學和出國出境深造率接近20%(學生考取高校不乏清華、北大、浙大、川大以及哈佛、哥倫比亞大學、東京大學、悉尼大學等知名學府)。學校被四川省教育廳授予“四川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師資隊伍 學校通過延攬名師、培育良師,組建了一支由知名學者與業內精英相結合、專兼職相結合、老中青相結合的“三結合”的師資隊伍。現有師資總數1282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比50.31%,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占比76.07%。近年來,學校以“師德、師風、師才、師能”要求,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我校教師以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為第一師德,追求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全面位做好。每一位老師在校內都有自己的辦公室,每一位老師每周都會安排課外時間為學生答疑解惑,或帶領學生做項目、參加競賽,傾心育人,服務學生成長。先后涌現出“全國優秀教師”“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四川省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四川本科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其他各類專家庫入選專家40余人。 學校非常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持續開展“雙向進修計劃”,讓教師同時擁有“大學教師”和“行業專家”兩種身份。截至目前,我校教師中有行業證書、經歷、業績,懂行業前沿的“雙師型”教師占比高達60.3%,為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根本保障。 教學設施 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近1.6億元,建有各類實驗實訓場所(室)85個。其中,現代企業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物聯網與通信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獲批“省級示范實驗教學中心建設項目”;新建有智能科技與5G應用創新實驗室、大數據實驗實訓中心、人工智能創新實踐中心、智能制造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云財會智慧實驗中心、數字商科實訓中心、現代金融實訓中心、融媒體實驗室、4K超高清演播室等新技術實驗實訓中心。 圖書資源 圖書館擁有館藏文獻總量296.6萬冊;榮獲“四川省高等學校先進圖書館”“創新與創新管理服務型數字圖書館”等稱號;并與成都市圖書館共建“成都圖書館錦城學院分館”,學生可共享借閱成都市圖書館318萬冊紙質圖書;還向成都市高新西區市民開放,發揮大學教育資源服務社會的功能。 人才培養 我校始終把人才培養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以“做人第一,能力至上”為目標,開展“三大教育”(“三講三心”明德教育、“一體兩翼”知識教育、“三練三創”實踐教育)、“四大計劃”(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大學生科研計劃、大學生助教計劃、大學生閱讀經典計劃),培養學生會做人,能做事。 自2005年建校起,就把“明德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勞動教育”“創業教育”納入全體在校生的必修課。“明德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在“明明德”的大學之道中建立文化自信;2個必修學分的“農場勞動教育”把中國人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基因代代相傳;以必修課、創業方案設計大賽、學生模擬公司鍛煉的“三位一體創業必修教育”,使學生從就業崗位的競爭者變為就業崗位的創造者。 堅持“錦城課堂大于天”的理念,要求全體教師認真做好課程與課堂設計,把傳統的“備課”提高到“教育工程學”的水平。努力創造師生同頻共振、有溫度、有濃度、有梯度的課堂。目前,我校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應用型示范課程等“金課”共計23門。 深入開展“三大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上,通過去(掉)、調(整)、增(加)、嵌(入),做到立足應用、接近前沿;在教學方法上,推行“八大教學法”(啟發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驅動法、問題導向法、情景教學法、以賽促學法、頭腦風暴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在教學評價上,破除“卷面考分決定一切”的評價機制,堅持“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并重,標準考核與開放考核并重,考試評價與多元評價并重”。 主攻“高階教學”,打造一流課程。創新“一基兩軸,三階遞進”的教育目標分類框架,以知識為基礎(一基);以提升思維和能力為目標(兩軸);以分階遞進為手段(三階)。通過課程和課堂的主渠道,培養具有扎實知識、專家思維以及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的人才。 堅持教育不放任,管理不放羊,考試不放水。明確規定“三不放水”——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管理不放水,期末考試不放水,學校對教職員工的考核不放水。形成了“勤奮、向上、嚴格、刻苦”的教風和學風。 創新人才培養“長板原理”:一個人在其基本面(德智體美勞)可以的情況下,其成功取決于他所具有的最長的那塊“板”。學校努力幫助學生發現、發展、發揮自己的特長,讓學生的長板更長、亮點更亮,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 學生獲獎 近年來,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忙項目、忙創新、忙競賽。“互聯網+”大賽中,獲國獎2項、省獎76項,且連續六屆獲“優秀組織獎”;“挑戰杯”“創青春”大賽中,獲國獎6項、省獎206項;其它各類學科專業競賽中,獲國獎25項、省獎1095項,如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一等獎、全國高校商業精英挑戰賽品牌策劃競賽冠軍